山、水、城,因为那里的人才有温度
文 ‖ 清扬
一
驱车80公里,到抵国家级森林公园,山依旧绿,水依旧清,雨中的罗溪宛如山水画。
一行10余人,风尘仆仆,到一个目的地,送别共同的友人,我的师傅。
我在这里生活了10余年。我跟这里的山,这里的水结下了缘。在山中和朋友们追赶“野物”;在溪水中捉鱼;在龙木坪水库中畅游、划舟网鱼。
夜色中的罗溪,静的很。或在月下围坐夜话,情色男女;或在冬日里围灶把酒,畅谈人生。
师傅宽厚,性缓谦和。犹记得和师傅一起:
春来雨中拔竹笋,夏至林中摘杨梅,秋到垄中收稻谷,冬临雪中买木炭。
师傅于我,情意浓浓。初,刚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师傅教我干事。后来,师傅又教我为人处世。自己走什么路,迈怎样的步子,都是那时成型的。
师傅好酒,伴随一生。罗溪的酒是豪爽的酒,浓烈的酒。
俱过往。
山山水水,美如画。因为那里的人,方才有温度。
二
我主要是乱扯曾国藩的。曾氏就跟一座城有15年的交际,这座城就是京都。
网络上那些大包小包携妻带女离开京城的人们,只能概叹“我等皆为异乡人”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曾氏大概也是一样的。在京15年,从考生到没有工资的翰林院检讨,再到二品大员,曾氏一直是京城的租客,没有一处房产。
从南横街千佛庵的四间房到绳匠胡同的十八间房,再到碾儿胡同的二十四间房,再到租住贾家胡同。讲威仪,撑门面,过的是穷日子,一年工资都不够付房租。
看房子,谈价钱,搬家入住,过日子,上班,这是他生活的大部分。
再加上升迁压力,“陈平宰国无消息”,曾氏过的是苦闷的。曾氏动起了回乡的念想,那里有牵挂的人,有山有塘,有生命的记忆。“孤云断处是家乡”。
三
话是那么讲。在京城的日子曾氏并不是虚度光阴,他交了很多的朋友,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大致有两方面的人:
1、翰林院的那些同事兄弟。
2、主持湖南会馆,那些来京城考试的湖南学子。
桐城派文学大家梅曾亮、书法家何绍基、理学大师唐鉴、金兰三友郭嵩焘、包送棺材江忠源、年家子李鸿章等等,都成了曾氏的好友。加之曾氏本人喜欢交友,是个热心人,一时间朋友圈变大是自然而然的了。
“包作挽联”的名声就是这个时候传开的。
他的学识在友人的帮助、指导、交流下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后来他兴办团练,扶顷江山,这些成了他非常重要的资源。这是曾氏万万想不到的。
花甲之年,再回到京城。除开公务,念念不忘的是战将塔齐布的家属,老师穆阿彰的子女,看到他们生活困难,都一一接济。
“奔走遍天下,归去仍空囊”。离开或到达一个城市,建设并贡献微弱力量,都是生命的经历,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
山在那里,水在那里,城在那里,因为人,倍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