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永(清)所赠金陵折扇
黄思永,字慎之,号亦瓢,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状元。本籍安徽徽州,寄籍江宁(今南京)。生于清道光22年(1842),卒于民国3年(1914)。曾任翰林院修纂、军机处章京、右春坊右中允等职。后开办北京工艺商局,还投资天津北洋烟草公司,组建北京爱国帐烟厂。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设商部,黄思永被尚书载振聘为头等顾问,与张謇被时人称为“商部实业两状元”。不久工艺商局停办,黄思永遂南归浦口任商埠督办,辛亥革命以后,卒于上海。
此扇两面均为金黄底色,一面为黄思永的书法,另一面由另一人所作山水画,均为“香谷四兄”所作,具体制作时间及地点不详。受赠人香谷姓周名兰,字香谷,生于同治5年(1862),卒于民国31年(1942),亦为江宁人,其家族在南京生产销售金陵折扇,周香谷后来迁居北平,住宝钞胡同56号。
扇面上黄思永所写的是钱思公,其内容来自两处, 南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和北宋邵伯温的《邵氏见闻录》,第一处是说,丞相晏殊请钱思公写诗赞美牡丹,钱思公赠其绝句。第二处是说,谢希深和欧阳修(字永叔)两个人在西洛(西京洛阳)做官时, 一起到嵩山游玩,受到钱思公的特别关照。扇面内容转换成横版并加标点如下:
元献晏公为丞相时,作新第于城南。时钱思公镇西洛,晏云:“名花封植在秋期,翠石丹萱幸可依。华馆落成和气动,便随桃李共芳菲。“
谢希深,欧阳永叔官洛阳时,同游嵩山,自颍阳归,暮抵龙门香山,雪作,登石楼,望都城,忽于烟霭中,有荣马渡伊水来者。既至,乃钱相遣厨传歌伎至,吏传公言曰:“山行良苦,当少留龙门赏雪,府事简,无遽归也。钱相遇诸公之厚如此。
书以应,香谷四兄大人雅属,弟黄思永
【1】能改斋漫录
卷十一 记诗 钱思公寄晏元献牡丹绝句
南宋 · 吴曾
元献晏公为丞相时,作新第于城南。时钱思公镇西洛,晏求牡丹于思公。公以绝句并花寄晏云:“名花封殖在秋期,翠石丹萱幸可依。华馆落成和气动,便随桃李共芳菲。”
【2】北宋邵伯温《邵氏见闻录》卷八:两宋·钱惟演厚遇文士
钱惟演留守洛阳任使相时,谢绛、欧阳修等人都曾到洛阳任官,钱惟演任他们尽情游山玩水,不以公事严加约束。后来被贬离任时,谢绛诸人都依恋不舍。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卷八:“谢希深、欧阳永叔官洛阳时,同游嵩山,自颍阳归,暮抵龙门香山,雪作,登石楼,望都城各有所怀。忽于烟霭中,有策马渡伊水来者。既至,乃钱相遣厨传歌妓至,吏传公言曰;’山行良劳,当少留龙门赏雪,府事简,无遽归也。’钱相遇诸公之厚类此。后钱相谪汉东,诸公送别至彭婆镇,钱相置酒作长短句,俾妓歌之,甚悲。钱相泣下,诸公皆泣下。”
【3】晏公元献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政治家、词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谥号元献,故世称“晏元献”、“晏公元献”。
【4】钱思公的全名叫钱惟演,977年-1034年,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大臣、文学家,吴越忠懿王钱俶第七子,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之兄刘美的妻舅。钱惟演随钱俶归宋,历任右神武将军、太仆少卿、命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累迁工部尚书,拜枢密使,官终崇信节度使。死后获赠侍中,谥号“思”。后加赠太师、中书令、英国公,改谥“文僖”。钱惟演博学能文,在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为“西昆体”骨干诗人。他喜招徕文士,奖掖后进。晚年为西京留守时,对欧阳修、梅尧臣等人颇有提携之恩。所著今存《家王故事》、《金坡遗事》。
全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shǎo)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寮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不良的爱好。在西京洛阳时,曾经告诉同僚部署,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词典、小令。大概从来没有离开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这样才可以集中思想写作吧。
【5】谢希深
谢绛(994或995---1039)字希深,富阳人,谢涛子。以父荫任试秘书省校书郎。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授太常寺奉礼郎,知汝阴县(今属安徽)。善议论,喜谈时事。尝论“四民失业”,达数千言。翰林学士杨意荐其文,真宗召试,抉任秘阁校理,判登闻鼓礼院,吏部南曹。仁宗即位后,迁太常博士,出为常州通判。天圣(1023---1031)中,各地水旱蝗灾黄河决口滑州(今属河南)。绛上书指陈时弊,建议皇上下诏自责“许士大夫斥讳上闻,讥切时病”,“罢不急之役,省无名之剑”,以休息下。仁宗嘉纳其言。后以编修官参与修篡真宗朝国史,既成,迁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后通判河南府虽在外,犹数上书论事,言妖人方术多士宜出入禁中,权开封府判官时,以蝗灾严重,据之再论时政,请求廉政轻役,慎择官吏,宽施刑狱,与民休息。徙度支判官,主张编制预算,“历考岁用而裁节之”;又数言朝廷号令屡变,政出多门,宫廷侈靡,赐予无度等弊病,进《圣治箴》五篇。景佑元年(1034)出使契丹。后擢知制诰,判流内铨,出知邓州(今属河南)。至任,调集民工扩建美阳堰;又上书请修复钳卢陂,壅水注之,以为可溉田三万顷。未成而卒。谢绛深于涵养,而论议透辟,为儒林所宗。所至之处,大兴学舍。在河南时,曾修建国子学,亲自执教,远道来学者达数百人。平居好客,卒后家无余资,文集5卷(已佚)而已。王安石为
述行状,欧阳修撰墓志铭。
【6】欧阳永叔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