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泉前辈资料合集】吴式太极拳前辈张达泉资料合集
由此可见,张达泉前辈就是纪子修前辈少数重要传人之一。
而张达泉前辈一脉的吴式太极拳,现在已经成为了吴式太极拳重要的一脉,传人颇多,除上海外,全国很多地方像湖南、安徽、江苏等地都有传人,甚至传播到美国等国家。
二,张达泉前辈吴式太极拳方架部分拳照
三,戴英口述:记武术名家张达泉老师
武汉国际太极拳(剑)表演观摩会已于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举行。此乃我国首次组织的太极拳国际盛会,说明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太极拳已逐步走向世界,实在令人鼓舞,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对太极拳的医疗保健作用已有一定认识和研究,但对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则尚缺乏了解。因此,我国武术界应加强对太极拳的推手,技击作用的挖掘,整理,推广和提高,才能使太极拳真正发扬光大。由此,使我更加深深怀念先师,著名武术家张达泉老师。他虽然已离开我们十五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精深武技,谆谆教诲常怀心中,今特记张老师二,三事以志思念之情。
张达泉老师,字隆兴,河北省大兴县人。一八八九年五月出生,一九六九年四月病故。享年八十岁。张老师幼年体弱,但酷爱武术。十七岁于北京拜武术名家纪德为师。
武林名师纪德,字子修,又名纪三。曾任清朝守边武将。自幼习武,初从武林名家“雄县刘”。刘仕后学习岳氏散手,练就精湛武功,曾以胳膊承米车轧过,故人称“铁胳膊纪三“。后又拜太极泰斗永年县杨露禅为师学练太极拳,深得太极真谛,尤擅长推手,技击练成刚柔相济的绝技。纪师还从北京负盛名的“神枪“张大发学得精妙枪法。
张老师在纪师爷的亲自传授和悉心指导下,勤学苦练十余年,深得所传。张老师深感师恩,曾以纪师爷玉照一帧赠我以示纪念。此照甚为珍贵,我谨藏至今。
张老师艺成之后,以拳交友,切磋武技,功夫日精。一九四三年到上海传授武术,主要教授太极拳术。教授弟子不下二百人,从学者达数千人。其中弟子杨柄诚在全国武术比赛中曾多次荣获太极拳冠军。后来杨柄诚被上海市体育宫聘为武术教练,市体育宫为使杨柄诚武功得到进一步深造,特聘请张老师进体育宫专门指导杨柄诚。
张老师的武功十分精深,尤其是太极拳艺造诣极深,深得太极奥妙,更擅长推手,技击。他在推手时善用“沾,连,粘,随“四法,使人触其肌体,松柔若棉,若你稍一用力即根浮身飘;而且他身体圆活如球。如你略一使劲即落空跌出;真是无处不太极,叫人莫测其高深而陷于进退两难之困境。同时张老师内劲极为充沛,他发人时只是身体微动或随手一点,对手即连根拔起,腾空而出,如风卷残云,被发者还不知所以,真乃一绝。
张老师以武会友,多次与人切磋武技,均以太极技击致胜,使对方折服。因此,在六一年至六四年之间上海市体委,市体育宫,市武术协会等经常邀请张老师表演太极拳和推手,其中仅我随张老师表演即达百余场之多。特别是市体育宫为提高太极推手水平,专门举办太极拳推手“沾,连,粘,随“讲演会,特请张老师主讲,并示范演习,这次随同表演的除我之外,还有王扶霄,马子建等师兄弟。由于张老师武功精深和辛勤传授,对太极拳的传播和提高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记得六八年春,张老师自文革受迫害后第一次来到中山公园,众弟子闻讯而来,盛况空前。张老师心情极为激动,竟以近八旬之高龄连续与三十多人推手,仍面不改色,气不喘,一如平常,足见其推手之轻灵,松柔和内功之高深,雄厚。还有一次张老师在中山公园授拳结束,偕众人漫游后花园,有弟子问:何谓运劲达梢? 张老师随手从旁人手中取过一支钝秃的旧竹剑,往前面一棵大树上一掷,只见竹剑已深深地刺入大树之内。大家对张老师劲达剑尖的功夫敬佩不已。
据我所知,张老师不仅太极拳功夫精深,而且他的八母梨花枪术亦极为精妙。有一位弟子拟创编一套枪术,特地来向张老师请教。张老师因一时没有枪就随便地拿了一根挂帐子的细竹竿权作长枪与之对练起来。但见张老师的细竹竿始终缠粘在对方的枪杆上,对方完全被制,无法进招,亦无法躲避,被张老师频频刺中。又见张老师的细竹竿稍一使劲,对方的枪即震出甚远,险些脱手。后来张老师用细竹竿只一掀,对方即连人带枪一起跌到后面的竹篱笆上了。这次我亲眼看到了张老师精妙的枪法。还有一次,张老师在用一根细竹代枪时,只一抖,就见竹竿前半截全部爆裂成丝,足见其内劲透梢。但可惜的是张老师的枪术极少传授,能得其传者更鲜。
我还知张老师的岳氏散手在北京亦负有盛名,所以曾向他请教岳氏散手。但老师说他已把岳氏散手的精粹融化在太极推手之中。你既已学太极推手,达懂劲阶段,只须继续按我的教授,苦练太极拳,使功夫达到精纯阶段就可以了,不必再学练岳氏散手了。
今日张老师虽早已离开我们,但他的弟子遍及海内外,亦有不少弟子正在传授太极拳,弘扬中华武术。为实现张老师生前对我们的教诲,努力整理太极拳理论,探索太极拳技击,把太极拳真正推向世界。我想只是对张老师最好的纪念!
四,缪福度手抄:张达泉太极经验谈
一,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原之功夫。
二,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确,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学者宜细心体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讥。故第一须勤,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四,练拳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五,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行者导行气血也,故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等类,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此乃意会而不是能言传者。学者要细心体味之,不可泥而行之,不得滞重力沉难于轻灵。
七,提顶吊裆,提顶要天柱(背脊)直也。吊裆,裆气由尾閭向上提也。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发劲时要天柱中直,切不可含胸驼背,以致肺部受伤。
八,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意形。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则进步更速。倘每次一趟,日练十余趟也无用处。如年老活动血脉者,不在此例。
九,知觉懂劲要多推手,自得粘(沾)连黏随之妙。如无对手,勤练架子,及时时两臂模劲,假想敌人进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劲。惟进步较慢。
十,推手时要细心揣摩,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务要使我之重心对方不能捉摸。对方重心时时在我手中。
十一,太极拳行位坐卧,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气,而求知觉。譬如无意之间,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觉,行路之时,举步轻重。立定之时,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着力,双足着力均可体验之。
十二,初步练拳时觉浑身酸痛,此乃换力,不可驚恐,亦不要灰心。半月之后即觉腰腿轻快。神满气足。
十三,架子练熟,推手入门乃讲功劲。太极拳有黏动劲、跟随劲、轻灵劲、沉劲、内劲、提劲、搓劲、揉劲、贴劲、扶劲、摸劲、按劲、入骨劲、牵动劲、挂劲、发劲、寸劲、脆劲、抖劲、去劲、冷不防劲、分寸劲、畜劲、放箭劲、等劲。领略各种劲,在知觉运动中求之。一人求之较难,二人求之较易。因人是活物,发劲之外尚有灵感作用,务在人身上求之。如无对象,在空气中求之。如打沙包,转钢球俱无用也。
十四.兹将灵感劲分析如下:
太极拳云,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发劲之原理。再有禁忌,如膝不可过足尖,伸手不得过鼻尖。上举不得过眉,下压不得过心窝,此古遗训。如违此禁忌,力卸矣。变化之妙,主宰于腰,如以右手斜左推人,已过鼻尖,力已斜矣。但左胸往後稍含,腰部稍稍向左转,力又足矣。此变化在腰,主宰于腰也。形于手指者。浑身轻灵,刚坚之劲在于手指,则如纯钢松软之条。上有铁链向前一弹,所当披靡,无法禦之。学者细心推敲,不久可得内家真劲。十五.人力动物,并具灵感。譬如我以拳击一人,彼人当以手推开,或身子闪开,决不能静力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静物则不然,如悬一沙包,垂悬不动。拳击之後,当前後鼓荡,然其鼓荡之路线,乃一定之路线。向左击之,向右荡回。此乃物之反应也。人则不然,一拳击去,对方能抗能空。变化无定,此人之反应也。拳术家有三字,稳、准、狠。等闲,我不发劲,发则所当披靡。然何以求稳、准、狠。先须求灵感。如何求灵感。读者应在前篇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论内求之。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须在似动非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此先者,所当披靡矣。
十六,或云练太极拳后,不可举重物,不可用蛮力,此则未必尽然。未学太极拳,一身笨力,全体紧张,既学太极拳,全体松软。筋畅气通。务必练去全身紧张仍须保持原来之笨力。因松软之后,笨力变为真劲矣。昔人谓笨力称之曰臂(膂)力。其力在肩臂之间也。不能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也。故笨力是(为)本钱,松软是用法,用得其法,小本钱可以做大事业。不得其法,本钱虽大,事业无成也。故得太极拳真理之后,举重摔角,拍球赛跑,随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以编者愚见,各种运动。不如多打几趟拳。
十七,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在此原子时代,何物非阴阳。故行功论有云,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偏沉双重,阴阳不匀也。故读者于举手抬足,务须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老子曰:吾善藏其余,祈揣摸之。
十八,太极文武解。文武二字。乃神形之意也。
十九,以上写出各条均经验也,理论也。真之功夫尚须在十三式中求之。功夫纯熟。自得得性应手之妙。练功时最好少求理论,多做功夫。功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实在理论一多,功夫不专,进步反少矣。(寒暑无阻,风雨不问)(技不敌功)故能学成绝技者,第一绝顶聪明人,第二绝顶愚笨人,须具愚公移山之恒心毅力,无有不成者。倘一暴十寒,终身不成。二十.孟子曰:尽其性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火之炎上,性也。水之润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杀,天之性也,恶劳好逸,惧死贪生,此人之性也。然火遇风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坚,秋冬不凋。人知礼仪,见义勇为此乃易后天之性返入先天也。人未练拳之时百脉滞塞。筋紧缩而短,故力聚于肩膂。既练之後,百脉畅通,筋长力舒,由肩而膂,由膂而腕。由胰而形于手指。渐渐弃后天而转入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则神妙不可思议。学而得此劲发,当知言之不谬也。
学而不思无成,思而不实则滞。
外三合:身腰一条线,肘腕随身转,腿脚如同钻。内三注:意在肩肘腕,气在任督转,神在中枢站。
劲至足肩顶,方知力是悬,何为三角势,那是平方力,阴阳腰主宰,周身意腾然。
精足不疲、气足奈肌、神足不倦。
艺术精细、需要用去多年苦功。尚未得道,一知半解,总的艺术,结合科学,才是标准。
诲人不倦
周身轻力,顶头悬空,其力自转。功至足脊,神贯中枢,功至足脊顶,方为力是悬。
如太极拳,体运生理,结合运动轻松缓慢,气意畅舒。
挺若青松,躯干正直。脚部转,腿部弹。用尽数十年辛勤苦练应在后半生果实健康
1962.1.29 辛丑 12/24/早
吃亏是将来的便宜,取巧能造成损失。
劝尔艺术莫多求,一宗摸熟便是师。自古宗师均是依靠勤学苦练。时有弯路皆由贪其多,不究其精,反入歧途,舍近求远。
学艺受尽心中苦,得道一技百艺通。若问艺术何为准,意气舒展腰为主。得机用势在于腿,发劲于脊势得宜。
每周二、六到体院,指导成名为宿愿
追思鉴泉先生的太极风范
吴式太极势样优,广行世界人要求。神态紧凑意松柔,搏拿发化腰腿求。
1962.7.29.
承三丰祖师道脉
得杨家两代真传
合杨武两门精粹
熔宋氏内功一炉
致敬吴式太极拳先贤前辈
条集吴式太极拳理论经典
研习吴式太极拳体用理法
弘扬太极拳法和太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