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泉前辈资料合集】吴式太极拳前辈张达泉资料合集

按:张达泉为吴式太极拳前辈,生前在上海长期传授吴式太极拳。但其原为岳氏散手前辈纪子修先生的弟子,而其所传拳架却又是吴公仪在1942年之后才传出的吴式方架太极拳拳架,且关于其在吴门的辈分也是扑朔迷离。现将张达泉前辈资料整理如下:
一,张达泉前辈的吴门弟子身份和辈分
张达泉前辈为吴式太极拳在上海的主要传人之一,生前常年在中山公园设场传授吴式太极拳,多有传人。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由于吴公仪前辈远走香港,马岳梁前辈也因“一贯道”牵连入狱,张达泉与赵寿邨、吴耀宗、徐致一等前辈共同撑起了上海吴式太极拳的旗帜。现在还能从1954年《上海武术界联谊会各团体及公园小组表》中看到,张达泉为中山公园太极拳小组组长。(同表可以看到,吴式太极拳的吴耀宗先生为八仙桥青年会鉴泉太极拳社负责人,徐致一先生为精武体育会负责人)但张达泉为岳氏散手“铁胳膊纪”纪子修传人,为什么又变成了吴式太极拳的传人?
而且张达泉前辈在吴门中是什么辈分,也出现了认知混乱。在1958年徐致一编著出版的《太极拳(吴鉴泉式)》一书中,徐致一在前言里有一个感谢名录,其中称张达泉为“前辈”。而据上海吴式太极拳门内口传,吴英华称张达泉为“师叔”。1955年,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内部出版了吴公仪著《太极拳》一书,其中在太极拳传承谱系中,将张达泉列在了吴全佑名下,与王茂斋、吴鉴泉、郭松亭、常远亭、齐阁臣五人并列。而北京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近年编修的《太极功同门录续编(北京卷)》,却将张达泉列为了吴鉴泉弟子。
再从张达泉前辈的拳照和传人的录像来看,其传承的吴式太极拳拳架却又是传自于吴公仪的吴式太极拳“方架”。吴公仪的“方架”源自于杨少侯,吴公仪年轻时,曾颇得杨少侯大先生喜爱,命吴公仪到府上亲授其“杨家太极拳小架技击架”(吴耀宗先生原话),但此拳架吴鉴泉要求吴公仪不能在其在世时传授他人。1942年吴鉴泉宗师仙逝,吴公仪在香港沦陷后回到上海,继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后,才将此拳架传授给师兄弟和弟子们。为区别吴鉴泉宗师所传拳架,将此架称为“新架”或者“方架”,而将吴鉴泉宗师之拳架称为“老架”或“圆架”。1948年吴公仪定居香港后,又将此架称为“关节架”或者“关节拳”。由此可见,吴式太极拳方架都是始自于吴公仪的,张达泉前辈又怎么得到了吴公仪的方架传承呢?
(一)张达泉为岳氏散手“铁胳膊纪”纪子修传人
张达泉(1889-1969),其原为当时北京武术名宿纪子修的主要传人之一。
纪子修,姓吴札拉氏,满洲正白旗人,生于道光25年(1845)去世于1922年,年七十有七。自小喜欢武技,年少时,曾和回教徒王某学习弹腿及花拳,身手矫捷胜过其他师兄弟们。同治4年(1865),纪子修年值弱冠,入清廷护军营当卫士,当时刘仕俊设教北京,纪子修从雄县刘仕俊学岳氏散手,“习之九年,技乃大成”。纪子修功夫精到,更会虎纵及过车等功夫。虎纵乃跳跃如虎;过车者,臂能承车。有一天,纪子修在北新仓,有米车经过市街,纪子修卧地以臂当轮,轮过而臂不伤。旁边围观群众,均惊为天人,称纪子修之臂为铁臂,是以“铁胳膊纪”之名,不胫而走。
而纪子修又曾跟随杨露禅祖师学习太极拳。据王培生先生在《吴式太极剑》一书中所述:“纪德(字子修)也是雄县刘的入室弟子,他在北京旗营(神机营)又从杨露禅学习太极拳、械。同时,纪德又与旗人全佑、常远亭等人常相往来,在一起钻研技艺。”而前人对此也有记载说:同治6年(1867),纪子修以技擢护军校,又从杨露禅学太极十三式。勤练不缀,遂将太极拳之绵柔与岳氏散手之刚整汇为一体,刚柔并济,功夫更上一层,杨季子即言“故推手发劲,坚实缜密,当之者或如箭之离弦,或如鱼之脱网,被掷寻丈以外,如触电然”。
纪子修后入神机营为技艺教习。民国初年,许禹生与郭志云、葛馨吾、延曼生、伊见思、杨季子等人发起成立北京体育研究社,邀请纪子修、吴鉴泉、许禹生、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孙禄堂、杨少侯等任教。1916年,纪子修与吴鉴泉、许禹生、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曾一起拜访宋氏太极功传人宋书铭,与宋书铭推手,“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于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肩,掷至后方寻丈之外。”于是纪子修等人皆叩首拜宋书铭为师。当时纪子修年已七十多岁,与宋书铭年龄相若,亦甘心为宋书铭之弟子。宋书铭惜拳如珍,不欲广传,与纪子修等人相约此拳珍秘,切不可传人。纪子修即说:“予习技,即以传人。若秘之,宁勿学耳。”所以纪子修并没有得到宋氏太极功的传授。
据说,纪子修老先生,身材瘦小,练的是童子功,不肯和妻子同房,他住的地方,不让他妻子进来,换洗衣服,都从隔墙丢过去,他的父母曾逼着媳妇架梯进入其房间,而纪子修却跑了出来,将他妻子禁闭在里面,他父母妻子都对他没有一点办法。因为没有家室之累,一身功夫都全数传授其弟子。可惜多数功夫精到者都先于纪子修过世,惟有几名弟子传其拳术,如陈泮岭、张达泉、杨敞等。而其岳氏散手之技,当时北平多文人,尊太极拳之柔和,而惮忌岳氏散手之艰苦,故习之者少,少有人完全练全。

由此可见,张达泉前辈就是纪子修前辈少数重要传人之一。

(二)张达泉拜师吴门的内情
而据吴门先辈口传,纪子修前辈与全佑祖师不仅同为满族,而且与全佑祖师为亲戚,且与全佑祖师同辈。
在《太极功同门录》中李翰章的序言里,也提到过纪子修:“此外凌山君之友纪子修先生,亦尝工太极拳术,任学校教习数年”。这里也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纪子修为全佑祖师一起拜门杨班候的师兄弟之一凌山的朋友。
笔者也曾在书上看到过,说纪子修能跟杨露禅祖师学太极拳,正是跟凌山和全佑的关系非常。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吴鉴泉、杨少侯、杨澄甫等太极拳名家带弟子家人相继南下,引领了太极拳南传的风潮。本来人才济济的北京武术界,一下子冷清了很多,这也促成了陈家沟的陈照丕、陈发科和陈式太极拳的北上。而随着太极拳的普及,这种柔和的拳法越来越受到追捧,而原来锻炼起来非常吃苦的拳法就不太受人欢迎了。作为岳氏散手传人的张达泉或者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南下上海,并在1944年拜入了吴门。
据知情人口述,张达泉前辈来到上海后,吴家人对其很是照顾,马岳梁前辈还介绍其到新兴制药厂工作。张达泉在安定生活同时也希望学习吴家拳法。而当时,吴鉴泉宗师已经于1942年仙逝,此时掌管鉴泉太极拳社的是从香港归来的吴鉴泉宗师长子吴公仪。张达泉找到吴公仪,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吴公仪因吴家与纪子修的亲戚关系,对张达泉很客气,但表示说张达泉为纪子修的弟子,而纪子修与自己的爷爷全佑同辈,这样张达泉就是跟自己的父亲吴鉴泉同一辈分,辈分太高,自己没办法教其太极拳,回绝了张达泉。之后张达泉又找到了当时还健在的吴鉴泉宗师的夫人葛吉勋,向葛夫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葛夫人因为熟知张达泉之师纪子修与吴家的关系,答应了张达泉的请求,出面主持仪式,代自己早已去世的公公全佑祖师收张达泉为徒,并命吴公仪代自己的祖父授拳法于吴公仪。
这就是张达泉拜师吴家的经过。上海的太极拳名家金仁霖先生曾就这个事情写信请教过马岳梁前辈,马岳梁前辈在回信中说“现已无人曾受教于宗祖(按:指全佑祖师),张达泉是1944年(胜利前一年)吴师母收的师弟”,就是讲的这个事情。马岳梁前辈的亲笔回信,刊载在2016年金仁霖先生出版的《慰苍先生金仁霖太极传心录》一书中。
这样以来,就可以解释为什么1955年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内部出版的吴公仪所著《太极拳》一书,其中在太极拳传承谱系中,将张达泉列在了吴全佑名下与王茂斋、吴鉴泉、郭松亭、常远亭、齐阁臣并列了。也能解释徐致一称张达泉为前辈、吴英华为什么称呼张达泉为“师叔”了。
(吴公仪著《太极拳》一书中的太极拳传承谱系表)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张达泉前辈所习所授拳架为1942年以后才传出的吴式太极拳方架了。
当然,据说张达泉拜师吴家也是答应了一些条件的,比如只能教授吴式太极拳,而本来所学的拳法不能再教别人。所以张达泉前辈的传人也曾在张达泉的纪念文章里抱怨老师因为向某人承诺,而很多东西没有传下来云云。
(三)武术界的“代拉”现象
葛夫人代收师弟的事情,看似不可思议,却是武术界在特殊情况下一种变通方法。
像相声门里面,收徒弟有时候也会用这种方式,称为“代拉”。相声界收徒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声大师直接收某人为徒,还有一种就是相声大师已经去世多年,弟子还健在,可以由弟子代师父收徒,也称为代拉师弟。相声界不少名家就是通过代拉师弟的方法实现相声门派定位的。由于相声界的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老子不能是儿子的师父,所以必须找别的相声演员当自己的老师。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想要成为相声门的弟子,需要另拜师父,但由于马志明辈分太高,所以由侯宝林代拉师弟,也就是侯宝林替他师父朱阔泉收了马志明为徒。而我们同样熟知的侯耀文先生,同样是李伯祥以代拉师弟的方式拜师成为了赵佩茹的徒弟。
而武术界,也不乏这样的现象。
像创了“李氏太极拳”的李瑞东遇到杨氏太极杨露禅的弟子王兰亭之后,王兰亭代师收徒并传授其太极拳法,两人结为师兄弟。而八卦掌前辈张占魁,是在董海川坟前递帖由程廷华代师收徒,称为董海川弟子。最终,张占魁也与尹福、程廷华、刘凤春、马贵、马维祺、宋世荣和刘德宽并称为八卦掌第二代的'八大弟子'。发生在近年的也有,现在还可以在网上看到这个消息,2015年7月4日,意拳(大成拳)第四代传人王永刚先生代自己已故的恩师爱新觉罗·启庄(金启庄)先生收下四位新弟子,他们成为王先生代师传艺的师弟。
但不管武术界也好,文艺界也好,“代拉”一般都是代替老师收徒弟,而像葛夫人代公公收徒弟,却是不多见的。如果当时吴鉴泉宗师还在世,这件事情应该是由吴鉴泉宗师来代拉师弟。但基于当时的情况,能代全佑祖师收徒代拉师弟的除了葛夫人外,也没有其他人能有这个身份地位了。这是一种变通的手段,也是应了人之常情。
(四)讳莫如深
对于张达泉前辈的拜师吴家一事,不管是后来他的弟子传人,还是其他的吴门传人,都似乎对此事讳莫如深,不太愿意提起。
像张达泉前辈的传人不管是写文章,还是出版书籍时,都不愿意提及拜师吴门的内情,而总是将张达泉放在杨露禅——纪子修——张达泉这一个传承体系之下,将其所传拳架称为“杨式小架”,“小方架”等,只口不提其拳架实际上是传自于吴公仪的方架。从拳法传承来看,张达泉前辈的拳法确实有杨露禅——纪子修的传承脉络,但其拳架,不管从张达泉前辈的拳照,还是从其传人戴英、缪福度等人的录像来看,都是吴公仪一脉的方架体系。而且,如果张达泉前辈的传承只是杨露禅——纪子修的传承脉络,那么其传承的为什么是吴式太极拳呢?
吴公仪从1948年移居香港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过内陆,虽然1955年香港鉴泉太极拳社自印的《太极拳》一书中,将张达泉的名字印在了全佑祖师名下,但上海同门不管是出版书籍,撰写文章,还是公开表达,基本上也都不再提及张达泉拜师之事,所以迄今还有很多人不明白其中内情。
张达泉拜师吴全佑祖师,虽然是由吴鉴泉宗师夫人代收,但是是经过吴家和相关知情人承认,并且吴公仪还将其列入太极拳传承系统表中吴全佑祖师名下,张达泉作为吴门弟子是没有问题的。并且,张达泉所传太极拳架,虽为吴公仪代授,但也是吴家所传的架子,是吴式太极拳也没有问题的。

而张达泉前辈一脉的吴式太极拳,现在已经成为了吴式太极拳重要的一脉,传人颇多,除上海外,全国很多地方像湖南、安徽、江苏等地都有传人,甚至传播到美国等国家。

二,张达泉前辈吴式太极拳方架部分拳照


张达泉前辈生前拍摄过一套拳照,具体数目不详,但从流传的单张和笔者看到的48张合在一起的整套照片来看,确为吴公仪的方架一系的拳架。
(网上流传的张达泉拳照,部分排序有误)
(网上流传的张达泉部分单张照片)

三,戴英口述:记武术名家张达泉老师

武汉国际太极拳(剑)表演观摩会已于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举行。此乃我国首次组织的太极拳国际盛会,说明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太极拳已逐步走向世界,实在令人鼓舞,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对太极拳的医疗保健作用已有一定认识和研究,但对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则尚缺乏了解。因此,我国武术界应加强对太极拳的推手,技击作用的挖掘,整理,推广和提高,才能使太极拳真正发扬光大。由此,使我更加深深怀念先师,著名武术家张达泉老师。他虽然已离开我们十五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精深武技,谆谆教诲常怀心中,今特记张老师二,三事以志思念之情。

张达泉老师,字隆兴,河北省大兴县人。一八八九年五月出生,一九六九年四月病故。享年八十岁。张老师幼年体弱,但酷爱武术。十七岁于北京拜武术名家纪德为师。

武林名师纪德,字子修,又名纪三。曾任清朝守边武将。自幼习武,初从武林名家“雄县刘”。刘仕后学习岳氏散手,练就精湛武功,曾以胳膊承米车轧过,故人称“铁胳膊纪三“。后又拜太极泰斗永年县杨露禅为师学练太极拳,深得太极真谛,尤擅长推手,技击练成刚柔相济的绝技。纪师还从北京负盛名的“神枪“张大发学得精妙枪法。

张老师在纪师爷的亲自传授和悉心指导下,勤学苦练十余年,深得所传。张老师深感师恩,曾以纪师爷玉照一帧赠我以示纪念。此照甚为珍贵,我谨藏至今。

张老师艺成之后,以拳交友,切磋武技,功夫日精。一九四三年到上海传授武术,主要教授太极拳术。教授弟子不下二百人,从学者达数千人。其中弟子杨柄诚在全国武术比赛中曾多次荣获太极拳冠军。后来杨柄诚被上海市体育宫聘为武术教练,市体育宫为使杨柄诚武功得到进一步深造,特聘请张老师进体育宫专门指导杨柄诚。
张老师的武功十分精深,尤其是太极拳艺造诣极深,深得太极奥妙,更擅长推手,技击。他在推手时善用“沾,连,粘,随“四法,使人触其肌体,松柔若棉,若你稍一用力即根浮身飘;而且他身体圆活如球。如你略一使劲即落空跌出;真是无处不太极,叫人莫测其高深而陷于进退两难之困境。同时张老师内劲极为充沛,他发人时只是身体微动或随手一点,对手即连根拔起,腾空而出,如风卷残云,被发者还不知所以,真乃一绝。

张老师以武会友,多次与人切磋武技,均以太极技击致胜,使对方折服。因此,在六一年至六四年之间上海市体委,市体育宫,市武术协会等经常邀请张老师表演太极拳和推手,其中仅我随张老师表演即达百余场之多。特别是市体育宫为提高太极推手水平,专门举办太极拳推手“沾,连,粘,随“讲演会,特请张老师主讲,并示范演习,这次随同表演的除我之外,还有王扶霄,马子建等师兄弟。由于张老师武功精深和辛勤传授,对太极拳的传播和提高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记得六八年春,张老师自文革受迫害后第一次来到中山公园,众弟子闻讯而来,盛况空前。张老师心情极为激动,竟以近八旬之高龄连续与三十多人推手,仍面不改色,气不喘,一如平常,足见其推手之轻灵,松柔和内功之高深,雄厚。还有一次张老师在中山公园授拳结束,偕众人漫游后花园,有弟子问:何谓运劲达梢? 张老师随手从旁人手中取过一支钝秃的旧竹剑,往前面一棵大树上一掷,只见竹剑已深深地刺入大树之内。大家对张老师劲达剑尖的功夫敬佩不已。

据我所知,张老师不仅太极拳功夫精深,而且他的八母梨花枪术亦极为精妙。有一位弟子拟创编一套枪术,特地来向张老师请教。张老师因一时没有枪就随便地拿了一根挂帐子的细竹竿权作长枪与之对练起来。但见张老师的细竹竿始终缠粘在对方的枪杆上,对方完全被制,无法进招,亦无法躲避,被张老师频频刺中。又见张老师的细竹竿稍一使劲,对方的枪即震出甚远,险些脱手。后来张老师用细竹竿只一掀,对方即连人带枪一起跌到后面的竹篱笆上了。这次我亲眼看到了张老师精妙的枪法。还有一次,张老师在用一根细竹代枪时,只一抖,就见竹竿前半截全部爆裂成丝,足见其内劲透梢。但可惜的是张老师的枪术极少传授,能得其传者更鲜。

我还知张老师的岳氏散手在北京亦负有盛名,所以曾向他请教岳氏散手。但老师说他已把岳氏散手的精粹融化在太极推手之中。你既已学太极推手,达懂劲阶段,只须继续按我的教授,苦练太极拳,使功夫达到精纯阶段就可以了,不必再学练岳氏散手了。

今日张老师虽早已离开我们,但他的弟子遍及海内外,亦有不少弟子正在传授太极拳,弘扬中华武术。为实现张老师生前对我们的教诲,努力整理太极拳理论,探索太极拳技击,把太极拳真正推向世界。我想只是对张老师最好的纪念!

戴英 口述 施成麟 撰录于 一九七四年

四,缪福度手抄:张达泉太极经验谈

一,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原之功夫。

二,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确,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学者宜细心体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讥。故第一须勤,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四,练拳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五,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行者导行气血也,故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等类,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此乃意会而不是能言传者。学者要细心体味之,不可泥而行之,不得滞重力沉难于轻灵。

七,提顶吊裆,提顶要天柱(背脊)直也。吊裆,裆气由尾閭向上提也。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发劲时要天柱中直,切不可含胸驼背,以致肺部受伤。

八,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意形。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则进步更速。倘每次一趟,日练十余趟也无用处。如年老活动血脉者,不在此例。

九,知觉懂劲要多推手,自得粘(沾)连黏随之妙。如无对手,勤练架子,及时时两臂模劲,假想敌人进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劲。惟进步较慢。

十,推手时要细心揣摩,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务要使我之重心对方不能捉摸。对方重心时时在我手中。

十一,太极拳行位坐卧,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气,而求知觉。譬如无意之间,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觉,行路之时,举步轻重。立定之时,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着力,双足着力均可体验之。

十二,初步练拳时觉浑身酸痛,此乃换力,不可驚恐,亦不要灰心。半月之后即觉腰腿轻快。神满气足。

十三,架子练熟,推手入门乃讲功劲。太极拳有黏动劲、跟随劲、轻灵劲、沉劲、内劲、提劲、搓劲、揉劲、贴劲、扶劲、摸劲、按劲、入骨劲、牵动劲、挂劲、发劲、寸劲、脆劲、抖劲、去劲、冷不防劲、分寸劲、畜劲、放箭劲、等劲。领略各种劲,在知觉运动中求之。一人求之较难,二人求之较易。因人是活物,发劲之外尚有灵感作用,务在人身上求之。如无对象,在空气中求之。如打沙包,转钢球俱无用也。

十四.兹将灵感劲分析如下:
        太极拳云,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发劲之原理。再有禁忌,如膝不可过足尖,伸手不得过鼻尖。上举不得过眉,下压不得过心窝,此古遗训。如违此禁忌,力卸矣。变化之妙,主宰于腰,如以右手斜左推人,已过鼻尖,力已斜矣。但左胸往後稍含,腰部稍稍向左转,力又足矣。此变化在腰,主宰于腰也。形于手指者。浑身轻灵,刚坚之劲在于手指,则如纯钢松软之条。上有铁链向前一弹,所当披靡,无法禦之。学者细心推敲,不久可得内家真劲。十五.人力动物,并具灵感。譬如我以拳击一人,彼人当以手推开,或身子闪开,决不能静力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静物则不然,如悬一沙包,垂悬不动。拳击之後,当前後鼓荡,然其鼓荡之路线,乃一定之路线。向左击之,向右荡回。此乃物之反应也。人则不然,一拳击去,对方能抗能空。变化无定,此人之反应也。拳术家有三字,稳、准、狠。等闲,我不发劲,发则所当披靡。然何以求稳、准、狠。先须求灵感。如何求灵感。读者应在前篇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论内求之。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须在似动非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此先者,所当披靡矣。

十六,或云练太极拳后,不可举重物,不可用蛮力,此则未必尽然。未学太极拳,一身笨力,全体紧张,既学太极拳,全体松软。筋畅气通。务必练去全身紧张仍须保持原来之笨力。因松软之后,笨力变为真劲矣。昔人谓笨力称之曰臂(膂)力。其力在肩臂之间也。不能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也。故笨力是(为)本钱,松软是用法,用得其法,小本钱可以做大事业。不得其法,本钱虽大,事业无成也。故得太极拳真理之后,举重摔角,拍球赛跑,随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以编者愚见,各种运动。不如多打几趟拳。

十七,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在此原子时代,何物非阴阳。故行功论有云,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偏沉双重,阴阳不匀也。故读者于举手抬足,务须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老子曰:吾善藏其余,祈揣摸之。

十八,太极文武解。文武二字。乃神形之意也。

十九,以上写出各条均经验也,理论也。真之功夫尚须在十三式中求之。功夫纯熟。自得得性应手之妙。练功时最好少求理论,多做功夫。功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实在理论一多,功夫不专,进步反少矣。(寒暑无阻,风雨不问)(技不敌功)故能学成绝技者,第一绝顶聪明人,第二绝顶愚笨人,须具愚公移山之恒心毅力,无有不成者。倘一暴十寒,终身不成。二十.孟子曰:尽其性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火之炎上,性也。水之润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杀,天之性也,恶劳好逸,惧死贪生,此人之性也。然火遇风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坚,秋冬不凋。人知礼仪,见义勇为此乃易后天之性返入先天也。人未练拳之时百脉滞塞。筋紧缩而短,故力聚于肩膂。既练之後,百脉畅通,筋长力舒,由肩而膂,由膂而腕。由胰而形于手指。渐渐弃后天而转入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则神妙不可思议。学而得此劲发,当知言之不谬也。

学而不思无成,思而不实则滞。

外三合:身腰一条线,肘腕随身转,腿脚如同钻。内三注:意在肩肘腕,气在任督转,神在中枢站。

劲至足肩顶,方知力是悬,何为三角势,那是平方力,阴阳腰主宰,周身意腾然。

精足不疲、气足奈肌、神足不倦。

艺术精细、需要用去多年苦功。尚未得道,一知半解,总的艺术,结合科学,才是标准。

诲人不倦

1962.2.9.晨    壬寅年正月初五。

周身轻力,顶头悬空,其力自转。功至足脊,神贯中枢,功至足脊顶,方为力是悬。

如太极拳,体运生理,结合运动轻松缓慢,气意畅舒。

挺若青松,躯干正直。脚部转,腿部弹。用尽数十年辛勤苦练应在后半生果实健康

1962.1.29        辛丑 12/24/早

吃亏是将来的便宜,取巧能造成损失。

劝尔艺术莫多求,一宗摸熟便是师。自古宗师均是依靠勤学苦练。时有弯路皆由贪其多,不究其精,反入歧途,舍近求远。

学艺受尽心中苦,得道一技百艺通。若问艺术何为准,意气舒展腰为主。得机用势在于腿,发劲于脊势得宜。

每周二、六到体院,指导成名为宿愿

追思鉴泉先生的太极风范

吴式太极势样优,广行世界人要求。神态紧凑意松柔,搏拿发化腰腿求。

1962.7.29.

五,张达拳推手照片集
小编茶铺 期待您的支持!

承三丰祖师道脉

得杨家两代真传

合杨武两门精粹

熔宋氏内功一炉

吴式太极拳传承

致敬吴式太极拳先贤前辈

条集吴式太极拳理论经典

研习吴式太极拳体用理法

弘扬太极拳法和太极文化

(0)

相关推荐

  • 黄建成太极文稿:太极拳传入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历史

    清末民初,民不聊生,大批中国人远渡重洋到南洋谋生.中华武术也隋著移民而传播到南洋, 众多移民当中,有些是被清廷追捕的反清志土, 间中参有挟艺南来的江湖卖艺人. 太极拳大约在廿年代传入马来西亚及新加坡二 ...

  • 传习录‖45.马长勋老师的“推手三规”

    推手"三规" --节选自<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马长勋口述,王子鹏整理 吴式拳推手有一个规定的方法,也算是经验之谈吧. 一.平手研究,你给[按:给,指做手.给劲]我化, ...

  • 【原创】回顾与顾留馨先生的推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编者按:本文摘录 ...

  • 吴式太极拳第一、二代资料集

    吴式太极拳为我国太极拳的五大流派之一,以松柔.守静.高寿而闻名,是国内外知名的太极拳拳种.其源于杨氏太极拳老架(小架),经过吴全佑始祖和第二代弟子吴鉴泉.王茂斋.郭松亭等人的修订发扬,从北京开始传播, ...

  • 传统吴式太极拳83式教学(上集)

    传统吴式太极拳83式教学(上集)

  • 吴式太极拳37式口诀

    吴式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吴式太极拳37式口诀,欢迎大家浏览. 一.起势: 1.重心右移:2.左脚跟提起;3.左脚横移;4.左脚跟落平 ...

  • 吴式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 六问

    一问 吴式太极拳起源的"北京大兴"是今天的北京大兴区吗? 吴式太极拳发源地为"北京大兴"的说法长久以来是一个没有争议的共识.但此发源地应当结合吴式太极拳的发源时 ...

  • 吴式太极拳名家赵琴先生演练王培生传吴式老架83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名家赵琴先生演练王培生传吴式老架83式太极拳

  • 唐山武术名家任忠信先生讲解吴式太极拳揽雀尾的用法

    学拳推荐   丹田功秘法 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传丹田功为本,适合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练习者参研. 课程介绍 丹田功是传统武术尤其内家拳的核心训练功法.在过去一直都是秘而不传的,只有少数 ...

  • 六问 —吴式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武术杂志 1周前 文/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吴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 (原吴式太极拳研究会) 一问 吴式太极拳起源的"北京大兴"是今天的北京大兴区吗? 吴式太极拳发源地为"北 ...

  • 吴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长女吴英华79岁演练吴式太极拳

    [名家简介]吴英华(1907-1996),吴式太极拳传人,上海市体育宫教练.祖父吴全佑.父亲吴鉴泉为我国著名太极拳宗师,清末时创立了吴式太极拳流派.曾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全国第五届运动会委员.上海市老 ...

  • 吴式太极拳名家徐致一对“虚领顶劲”的见解

    吴鉴泉弟子徐致一先生教拳,强调从理论入手,要求学者须把太极拳理先搞清楚,然后再练拳.对于练拳,他要求学者初学时动作规范,循规蹈矩的练.在动作规范的前提下,才允许重意轻形.1927年,徐致一编著出版&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