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难觅,乐山城的老餐厅
乐山城的乡愁,在哪里?
在育贤门城墙盘根错节的古榕上。
在迎春码头老茶馆说书人的叙事中。
在一张张消失老街的泛黄照片中。
在口口相传的嘉州奇人异事里。
更在一个个经典的乐山城老餐厅。
旧时的乐山,陆地交通不方便,繁华的水系催发着国人迁徙的脚步,很多外省人逆水而上,使乐山成为商贾汇集繁华之地,外来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南来北往,最终沉淀下来的,便成了来自市井街头卖府亭榭的流水宴席,那一家家回忆起让人直流口水的乐山老餐厅,玉东餐厅的大蒜江团,明和饭店的白宰鸡,乐山餐厅的嘉州脆皮鱼……
古代嘉定府有九座码头,一天停泊着数百艘船只,码头附近的餐馆酒楼,就成为来往来往商人和工人们消遣最重要的场所。
1943年,乐山土生土长的黎渊如在乐山较场坝搭了个棚子,一边卖茶,一边卖豆花。餐厅招牌黑底金字,永善公,取意于“永远善良公正”,也可能同宗族姓氏中的表字有渊源,中国许多姓氏,都有一房叫永善公的。
较场坝旁边,就是著名的迎春门渡口,去大佛寺上香的人,去往五通、井研远行的人,都要从渡口过横渡去篦子街车站坐车。永善公是以卖豆花饭为主打的平民餐厅,配套的有凉拌白肉、白切鸡,不卖炒菜。一个人单吃豆花加碗米饭,只要一角二分钱。那时候吃饭凭粮票,豆花由服务员用托盘装了送上桌子,有服务员守着一个巨大的木甑子,蒸一甑子米饭要几十斤大米。
永善公大约早上十点半左右开门,门口巳候着许多眼巴巴等吃饭的人。许多桌子旁边,都站着等第二轮第三轮的食客。后来,因去永善公吃饭的人太多,干脆取消板凳,饭馆里只有桌子,大家都站着吃饭。服务员双手抬着一张长方形的木盘,上面层层叠叠摆了三层豆花,快步流星穿梭在吃饭的人群中。
也只有牛逼如永善公,敢于为天下先,饭馆不提供坐位。
永善公弥漫的乡音,飘逸的豆花香味,麻辣鲜香的蒜泥白肉,永远定格在一代乐山人的记忆里。
我小时最难忘的美食味道,就是去五通桥辉山和杨柳湾农村的亲戚家吃豆花,点豆花前一定要抢着喝上一碗浓郁香甜的豆浆,长大吃的豆浆,再无儿时记忆中那美味。后来吃的豆花,只有犍为那条铁路尽头的画眉豆花,还至今不忘。
1905年,郭沫若来乐山读书,与乐山城的吴尚之成了极好的朋友。吴家在玉堂街小十字口上开了一个小酒店,郭吴二人便在附近买白宰鸡来下酒。郭沫若后来在《少年时代》中说:做这种小生意的,在嘉定城里差不多都是。雪白的鸡片,鲜红的辣油海椒,浓黑的酱油……这样写着都禁不住唾液的津津分泌了。
郭沫若的下酒菜,估计就是当时有大名的杨鸡肉。
又过了50多年,这白宰鸡在饭店里卖的,名气最大的,就只数明和饭店了。创始人姓周,个子不高,头缠黑色头帕。他做的白宰鸡味道与众不同,便称周鸡肉。当年朱总司令去峨眉,路过乐山,有人推荐明和饭店的周鸡肉。朱总司令吃后,感觉不错,不料却拉了肚子。有人分析,周鸡肉为保证肉嫩,只有九分熟,朱老总毕竟上了年纪,当年已快80,所以消化上出了问题。朱老总一看就是标准的吃货一枚,到乐山城尝尽街巷美食,去吃了永善公豆花,吃得相当舒畅,还一口气喝了四碗豆花水,直呼过瘾,走前大方的送了黎渊如一包中华烟。
1980年,刘晓庆来乐山拍《神秘的大佛》,在明和饭店吃饭,重庆妹子刘晓庆那时是相当的靓丽,有个青年和朋友打赌,居然冒起胆子,意气风发上去亲了女神一下,当即被抓,1983年严打时,以流氓罪被枪决。一说此人未被枪决。不知那顿局,谢晋和乐山妹子陈小艺,以及乐山当地领导参加与否。倘放到现在,女明星遇到这类狂野的追星族,大致会原谅,还可顺势炒作一番。
明和饭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算是乐山一流的饭店。周鸡肉的特点是肉质嫩而脱骨,口感好,红油多且鲜亮,其汁水用多味中药熬制而成,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他制作鸡肉很讲究,一般是用细麻绳将鸡大腿缠紧,这样煮好的肉不会萎缩,且鸡腿肉呈花纹状,每天摆在厨窗里,成了一件工艺品。今天,可从中心城区湖泊所菜市外那一排腌卤制品摊位中,找到周鸡肉的名字,只是生意不甚好,远不如东大街和教育学院外那两家钵钵鸡。无人考证,这家周记肉到底是不是老周同志的嫡系传人。
说乐山城的老餐厅,不能不提乐山餐厅和玉东餐厅,当年真正能称餐厅的,乐山城里唯此两家。
乐山餐厅位于上土桥街,靠近大十字路口,啸风学校旁,是乐山饮食服务公司的主打店,店堂很大,特色是脆皮鱼和酱肉丝,一到冬天,乐山餐厅会熬制十全大补汤,一角一碗,热气腾腾,整条土桥街都漂浮着一缕当归黄芪的香气。乐山餐厅后来偃旗息鼓,又改头换面,成为了三八面店,旁边开了家画室,有段时间只画毛主席巨幅画像,引得很多市民前去围观。
玉东餐厅在玉棠街今中百商场对面,两三百米长玉棠街,集中了当地最顶级的商业品牌,明和饭店,亨得利钟表,嘉定绸庄,金银手饰店,药店,钱庄,百乐门舞厅。每天开门,街上的行人是川流不息,买卖兴隆。当年的玉东餐厅,大概就位于现在牛华雷四孃蛋烘糕店。
玉东餐厅因在两街交汇处,取玉棠街和东大街第一个字而来,是条件好点的乐山人结婚的首先之地,档次和气派一度超过乐山餐厅,杨乐生老师当年从五通桥调到乐山,就在这里办的婚礼,接近二十桌人,杨乐生面对娇妻和至交,兴奋不已,生平第一次喝醉,不知当年杨老师可点了这里的特色大蒜江团。
风月谈昨日和读者一起聊起乐山的老餐厅,最让上士难忘的就是玉东餐厅的冰镇桔子水,晴川的妈妈就是在玉东餐厅参加工作的,现在她家里的菜,很多都是从玉东餐厅学来的,晴川爸爸追晴川妈妈时,天天往玉东餐厅跑,想来学了不少玉东特色菜的烹制手法。
刘宗秀是黄潮老师的大嬢,抗战末期,刘宗秀从老家乐山县白马场下嫁到乐山城东大街王家。乐山城刚解放时,刘宗秀和丈夫王学成在市区东大街摆起了面摊,生意看好,就租了川剧团旁旁一间铺面经营,请人用隶书横着写在自家的门楣上方。刘宗秀为人忠厚,讲究货真价实。刘宗秀素面用的是正宗宜宾芽菜、双酿酱油、天厨味精为主要佐料,这些都是在当时叫得很响的品牌。海椒油必须当天用滚烫菜籽油旋配,选料多为朝天椒和麻索儿海椒,辣椒用的土主、白马一带的朝天椒,辣起来才香才够味。
过去的人肚里少油荤,虽说是素面,刘宗秀素面每碗面里还要放一小坨猪油,正宗的板油,入口喷香。当年在川南地区,人们一说起哪家的面条好吃,总是拿刘宗秀素面去比较。这家面馆,曾经获得国家商务部认同,并挂过国家级铭牌。
刘宗秀的面店收归公家以前,每天不管生意多好,只卖三百碗左右。今天,乐山城里遍街都是卖面的人家,打起正宗味精素面招牌的人家不少,却找不到当年的味道了,吃一碗面都要排队的景况,更是不见了。现在张公桥味精素面那家,据说是正宗传人,虽然味道不错,但其实并非刘宗秀传人,这家店经营多年的魏老板,一起喝过不止一次酒,魏老板现在退居二线了。慧园街和茶坊路的味精素面,味道还可以,凌晨很迟,都还开着。
每天只卖三百碗,见好就收,这本是小吃店经营的个中奥秘,可如今不少乐山小吃店盲目扩张,甚而开许多分店和加盟店,却失了本味,以至不佳的结局。
当年的乐山城,除了以上,还有不少知名的老字号饭店。
如县街的北味春,经营北方风味面食,水饺最有特色,次为排骨面。女子餐厅的员工均为女性,特色为狮子头,位于上土桥街现供销社对面。卫生食堂在中土桥街,以炒面出名。岷江餐厅在关爷庙,圣水饭店在今嘉定南路靠近老电影院旁。
添一家在现泊水街公厕对面,民国时乐山的名店,老板取名就是源自当时乐山已有很多老餐厅,添一家又何妨!该店主打为中餐,因在公厕对面,当年乐山城有句俏皮话:请你在添一家对面吃饭,意为吃大粪。
1939年大轰炸后,乐山较场坝成了光坝坝,一个叫游开文的乐山人在废墟上挂出游记肥肠汤的招牌,以饮食生意维持生计,招牌至今尚存,装修的也是像模像样,可味道却已不怎么样,还不如安谷蹄花地道。
海汇源由眉山人吴光学创始于上世纪40年代,如今在东大街还可觅到踪迹。他去世后,其妻沿用海汇源老招牌,经营起“海汇源十全大补汤”。其汤乳白鲜美,引得无数路人驻足进店。如今,海汇源仍在经营,但十全大补汤早已失传,取而代之成了银丝面和烧麦。
风月谈几位读者很关注的三桃园饭店,是原乐山县饮食服务公司下属的一个食品店,其烧牛肉,卤牛肉广受乐山市民喜欢,经营地点最早在老公园,后来搬到高北门外“庆和旅舘”旁边,同高远歧开的裱画铺是近邻,最后又搬到上河街,一直是门庭若市,可后来还是消失了。
正如读者SDJL303留言,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任市长在乐山推行旧城改造,明和饭店、乐山餐厅、三桃园等一批名食店同时消失。无论是永善公、玉东餐厅、刘宗秀素面、明和饭店、三桃园、乐山攴厅等,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后的集休或国营企业,他们的职工辛苦经营三十年,确实在物资贫泛的年代,为乐山人民带来了美食的饕鬄享受。但他们都象乐山的605厂,长药,大钢,嘉乐纸厂 ,五丝厂等国营企业一样,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集体消失了。
憾之,悲之,痛之。
计划经济下,尚且能催生这么多知名老字号,而如今呢,短平快、千篇一律成常态,何以谈自信?
现在更多的年轻人,看乐山的街巷老地名,品味饮食文化,只是好奇和味蕾的催化,以上这些老乐山美食的传奇,成过眼云烟。
风月谈新建了一个铁门坎风月谈闲聊群(欢迎朋友们扫二维码进入),共同来感怀老乐山的点滴,挖掘过往的珍贵和遗失。
风月谈的很多读者远离乐山,在外地或国外,一座乐山城半部美食史,生于斯长于斯,乡愁何在,年关将近,你们不一定能回得了家乡,愿这些美食老字号的传奇故事,能一解你们乡愁。
特别鸣谢:本文历史资料参考徐敏、黄潮老师部分作品,请教杨乐生老师,图均网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