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保卫战三战三捷,日寇第4次来犯时兵力翻倍,增至8个师团

编辑搜图

▲日寇大举入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日寇先后从平津、上海两地发动进攻,攻势凌厉,短短半年内华北、华东大片国土沦陷;1938年10月,日寇沿长江两岸溯江而上,攻占华中最大城市、“九省通衢”武汉,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依托西南半壁进行最后的抵抗。

编辑搜图

▲《长沙保卫战》剧照

日寇三次进攻长沙受挫

随后,日寇在1939年9月、1941年9月和1941年底先后3次进攻湖南省会长沙,试图顺势南下,攻略西南各省,包抄陪都重庆。但国民政府早已在湖南集结重兵,并派出粤军名将、“老虎仔”薛岳负责指挥防守,连续击退来犯之敌,并在第三次长沙战役时,成功发动反击,毙伤日寇5万余人。1944年5月26日,日寇对长沙的第4次大规模攻势开始,包括薛岳在内的国民党军高层毫不紧张,如同前3次作战一样有条不紊的部署部队:沿长沙以北的汨罗江等4条河流设置防线,对来犯日寇层层阻击削弱,待其到长沙城下时已锐气尽丧,再聚而歼之。

编辑搜图

▲日寇连克长沙、衡阳、桂林等重镇

第4次来犯,长沙迅速失守

短短半个月后,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结果出现了,日寇毫不停顿地连续突破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和湘江4道防线,并在1天时间内攻克长沙城重要门户——岳麓山,逼迫长沙守军两个师不战而退,坚守数年的长沙落入敌手。昔日能够连续3次重创日寇的长沙城,为何此番如此不堪呢?其实不能过分苛责守将薛岳等人的轻敌大意,更重要的原因是来犯日寇的兵力实在过于强大。

编辑搜图

▲日寇大规模增兵

日寇一次性增兵7万人

虽然这几次进犯长沙的都是驻武汉的日寇第11军,但此11军非彼11军,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兵力数量方面:该军本来就是日寇在中国战场上唯一由野战师团组成的主力军,下辖7个师团又1个独立混成旅团的庞大兵力;1944年3月中旬至5月中旬,又增加了3个师团近7万人,等于增加了一半兵力。正因为兵力雄厚,日寇从一开始就动用强大兵力,在东西120公里、纵深50公里的进攻区域内部署了5个师团,又在第二线的监利、蒲圻和崇阳等地部署了3个师团,总兵力超过15万人。

编辑搜图

▲长沙守将薛岳

外围守军损失惨重,无力回援

如此庞大的兵力,这是薛岳等人事先没有想到的,当国民党守军准备重施以往边抵抗边后撤的故伎,步步阻击以消耗敌人时,突然发现日寇攻势太猛,甫一接触就损失惨重,最后只能撤入附近山区,侥幸保存实力,根本无法按照计划向长沙城下集中。如此一来,当日寇第34、58、68师团兵临长沙城下时,薛岳仅能抽调战斗兵力万余人的张德能第4军负责防守,该军3个师在第3次长沙会战和常德会战中损失颇大,兵员和装备的缺口很大,一直都没有补充到位。

编辑搜图

▲日寇进攻长沙城

长沙城兵力空虚,迅速失守

如此困境下,第4军还不得不抽调第9师渡过湘江,孤军防守与长沙城隔江相望的岳麓山阵地。当时,该师兵不满3000人,防区正面竟然宽至50里,在日寇优势兵力的攻击下,根本无力防守。此时,长沙城内的第4军军长张德能紧急抽调兵力渡江增援,但由于事先没有周密计划,缺乏渡船,最终岳麓山因增援不及时而失守;同时,留守长沙的部队仅剩两个团,又没有做好部署,结果军心混乱、不战自溃,长沙迅速陷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