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刘绍武评讲《伤寒论》

 □ 马文辉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刘绍武(1907年~2004年),山西襄垣人,主任医师,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先生勇于实践,长于思考,敢破敢立,在毕生研习《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几十年的医疗经验,独辟“三部六病”学说。以下为刘老生前讲述《伤寒论》的内容节选。

  实事求是的校正、整理态度

  我们对于文献上的学术观点,可以批评,可以拥护,也可以反对,但是不要给文献改变原样。如果你改一遍,我改一遍,文献改的都没有原样了,如果你给文献加一点,我加一点,文献就会失去历史的原貌。所以历史的问题已经成了定论,已经成了原始资料,今天修改原文是不对的,原文已成为历史上肯定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主张在研究《伤寒论》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不要改原文。不仅医学文献如此,其他文献也如此,如《史记》你能改动吗?《易经》你能改动吗?这些历史文献就不能变。如宋明理学家尽管对《易经》有种种看法,但《易经》原貌却不能改。

  对于整理历史文献,林亿的治学态度是非常端正的。他对《伤寒论》的整理,从五苓散证的服法上可以看出,他可能参考了四种版本,如71条“捣为散,如法将息”,141条“更于中杵之”,156条“忍之,一日愈”,386条“为散,更治之”。自孙思邈以后到宋朝,其间有400多年《伤寒论》密而不传。林亿在整理时有一个有利条件,因为是封建皇帝下命令了整理《伤寒论》,所以民间有关《伤寒论》的文献都得献出来,因此,林亿才收集4种不同的版本。而林亿得到资料后,态度很严谨,文献是什么样都原封不动。再如大柴胡汤,林亿在后边加自己的按语:“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第103条有“下之愈”,林亿从这里推测应该有大黄,但原方没有大黄,林亿自己意见是应加大黄,但是,林亿在原方上并没有加大黄。这说明林亿在对于历史材料整理上,态度是严肃的,值得后人学习。所以宋本《伤寒论》是历史文献资料,最好不要更动。

  《伤寒论》有经络学说和辨证学说

  《伤寒论》原文记载有两种学说,经络学说和辨证学说,现在中医界研究《伤寒论》出现混淆的地方就是将两个学说搅在一起了。今天我们读《伤寒论》仍要保存、分清楚其中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这两种学说在《伤寒论》中明文记载着,如《伤寒论》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是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个就是经络学说。再看《伤寒论》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这就不是依据经络学说的。从以上两条可以看出,第5条是以证为准,以辨证为主,意思是说,如果二、三日要不见阳阴、少阳证出现,那就算病变是没有引起变化。这是以证为准,病情必须出现了阳明,少阳证才算传,如果不出阳明,少阳证就算不传。而第八条就不是以证为准了,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七曰又是太阳,第八天就是阳明,在这个时候,针阳明把传变堵住,使经不传则愈。后来,《伤寒论》的两个学说发展成了两个学派了,一个学派以辨证为主,一个学派以经络为主,相互僵持不下,各有理由,都是以《伤寒论》原文有两种学说的记载为依据。

  《伤寒论》的两种文体

  就《伤寒论》原文来看,有两种文体。一种文体是问答体,如第30条、128条、129条等,这是《伤寒论》上的一种体裁,《黄帝内经》、《难经》都是采取这种体裁,一问一答。另外一种是论说体,张仲景钻研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而为《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这个“论”就说明是论说体,因此,张仲景通过《伤寒杂病论》这个名称就把文体给规定下来了。

  语言、文字是用来反应客观事实的,用来表达客观现实的,是一种工具,如果没有这种工具,你就没办法表达客观现实。像过河一样,水很深,如果没有桥梁、船只,就过不去。对于历史问题,语言是没有用处的,纯粹是要靠文字来表达,今天咱们要是回到1750年前与张仲景谈谈话,那是做不到的。今天我们能知道张仲景是因为有文字,通过文字来认识张仲景。张仲景写这书的时候是用“论”的体裁,加之《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重要的文献资料,所以我们应当知道“论”的概念是什么。

  《文心雕龙》云:“论也者,弥论群言,而精研一理者也。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辩证然否;穷于有数,充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荃蹄,万事之权衡也,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支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陈,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弥论群言,精研一理”是对论的高度概括。“论”按现在的话是联系、结合的意思,把“群言”(也就是各家的学说,各家的道理)联系起来,结合起来。通过研究,去粗取精,把认识形成了一个道理,一个体系。以张仲景为例,他研习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并平脉辨证,这就叫“弥论群言”。形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个体系,这就是“研精一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

  • 【刘绍武《三部六病讲座》:伤寒论第16条】

    刘绍武<三部六病讲座> <伤寒论>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观其脉证:先看病人的脉及了解病人的症状,是对一切疾病所言的. 知犯何逆:根据病情分析,找出疾病的机理 ...

  • 【刘绍武先生简介】

    刘绍武先生: 祖籍山东诸城,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年二月二十一日,1907年4月3号,出生于山西襄垣县十字道村.2004年12月2号,十月二十一日去世于海口市,享年98岁. 业医80余载,毕生钻研<黄 ...

  • 名师讲堂回顾 | 《金匮要略》讲座

    吕翠霞,博士学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匮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金匮要略>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仲景杂病证治规律研究:体质与病症关系及证治规律研究:经方调治老年病研究 ...

  • 『古方新解』刘清泉:阳和汤治重症下肢红肿

    [病 案] 刘某,男,64岁,2013年7月2日初诊:双胫前部皮肤红肿疼痛7天,伴发热,体温37℃左右,局部皮温升高,质地变硬. 处方:金银花90克,地丁30克,川牛膝15克,茯苓30克,车前子30克 ...

  • 『古方新解』何绍奇:辛凉解表面面观

    导读:所谓"面面观",何老不囿于一家之言,不执一己之端,历数从金元时期到近现代"辛凉之法""辛凉之剂"的发展运用及变迁.小编读完后,打破了原 ...

  • 『古方新解』刘渡舟:关于苏子降气汤的加减运用

    导读:方剂学上苏子降气汤治疗上盛下虚之痰喘,刘渡老在临床应用中本方不仅治某些肺气肿有效,还对于某些心脏病的喘咳.短气.痰多.心悸,上盛下虚发生的梅核气病,胸痹疼痛,噎嗝等症,随证加减,也取得了满意的效 ...

  • 『古方新解』何绍奇谈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

    半夏泻心汤及其变方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中,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的用药较为近似.半夏泻心汤为三方中心,生姜.甘草二方可视为半夏方的加减方. 半夏泻心汤 原文说" ...

  • 『古方新解』刘渡舟教授答《伤寒论》有关问题

    问:<伤寒论>中方名的意义? 答:<伤寒论>中方名有四种由来:(一)以主药命名.如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芍药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二)以治疗作用或治疗病证命名.如泻 ...

  • 『名医经验』刘绍能论治功能性便秘的经验

    功能性便秘是指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不延长但排便困难者,表现为排便次数少于3次/周,伴有排便不畅,时间延长,粪质量少质硬,或有排便不尽感,而经各种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的便秘.刘绍能主任医师从事脾胃病临 ...

  • 『雕塑头条』钱绍武丨滴水湖中国名家主题雕塑园雕塑家

    ▲ 滴水湖中国名家主题雕塑园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滴水湖环湖景观带内,由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实施建设,于2020年8月19日临港新片区成立一周年之际正式向公众开放. 现实生活.人民形 ...

  • 『古方新解』陈潮祖详解真武汤

    陈潮祖(1929-2018),四川省宜宾人,著名方剂学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奠基人,其代表作<中医治法与方剂>刊印90余万册,该书问世后迅速被日本.韩国翻译出版,流传海外,陈老在著作 ...

  • 『古方新解』芍药汤解析

    笔者去年曾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过一篇名为"行气调血芍药汤"(见2018年6月20日学术版)的短文,对比了芍药汤与葛根芩连汤,并分析了芍药汤行气调血治疗湿热兼气滞血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