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亢生:「幽燕杨家将」孟良——喜剧中的悲壮

《杨家府演义》所传的英雄,大致有三个系列:一是杨家府男将系列,自杨令公至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等共计五代人,这是最为主要的一个系列;二是杨家府女将系列,从令婆佘太君至九妹、木(穆)桂英、宣娘、满堂春等,也是五代人,在杨家男将的抗辽征战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甚至是多次解困扶危的重要作用;三是听命于杨家府的杨家部将,如岳胜、孟良、焦赞等二十二员指挥使。

杨六郎部下最为家喻户晓的将军,一个是孟良,另一个是焦赞。尤其是孟良,他是杨家部将中最富有喜剧性的一个,也是小说等各种戏剧及说唱艺术中用墨较多、刻画得十分成功的文学形象。各种小说及戏剧《孟良盗骨》《洪羊洞》《打焦赞》《杨排风》等对他都有生动描写。孟良原做过山大王,有着“三关剧盗”之称。在杂剧《孟良盗骨》中,孟良号为“嘉山(小说作佳山,且变为杨六郎的基地)太仆”,即山寨英雄。他又叫“火德天篷”“孟火星”“火”大概原是用来形容他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那种烈性。后来这种描写一经确定之后,他的身上就真的背上了火葫芦。如《孟良盗骨》第三折《端正好》所写:“只一道火光飞,早四野烟云布。都出在我背上的这葫芦。火龙万队空中舞,明朗朗正照着那幽州路。”

孟良使的武器是宣花大斧,他的形象和神韵常使人联想起水浒英雄黑旋风李逵、《说唐》中的程咬金、《说岳全传》中的牛皋等。孟良作战勇猛、机智善变,非常得杨延昭的信任和重用。他多次被派遣完成特殊任务,曾一次盗骨、两次盗马。另一位英雄焦赞常与孟良形影相随,民间甚至有“孟不离焦,焦不离孟”之说。以孟良、焦赞事迹为主的段落,《北宋志传》有四回,占了全书(以杨家将故事为主的三十五回)九分之一多的篇幅,《杨家府演义》总共五十八节中,以孟良、焦赞事迹为主的就有八节,占有近八分之一的比例。除去描写文字多,其作品中的叙事意义也非常重要。如攻打天门阵之时,孟良的性格特色及对情节的推进作用就很显明。其时,孟良到五台山求杨五郎下山夺降龙木破天门阵,杨五郎应允,其后孟良前往穆柯寨夺此木,被穆桂英杀得大败,路上遇见杨宗保,便引之前往穆柯寨与桂英大战,结果使宗保被擒。桂英爱慕宗保是个人才,苦苦央求与之成婚,宗保坚决不允,最后还是孟良来到穆柯寨劝说宗保,方成就了—段美好姻缘。与产生于那个时代的很多小说一样,杨家将小说对孟良的描写,也有一些不合情理之处,如山贼出身的他不仅能吟诗且居然能吟出佳句,令人难以置信。

孟良与焦赞直率粗爽、嫉恶如仇的性格为杨家将小说和戏剧增添了浓郁的喜剧特色;然而他们两人的悲壮而死却又使杨家将故事凸现出很强的悲剧色彩。《北宋志传》第44回叙述,杨六郎派遣孟良去幽州盗取令公的遗骸,孟良领命而去。焦赞听说此事后,也希望立功以报六郎,所以未经请示也直奔幽州。孟良在幽州的一个城楼里取得令公遗骸的时候,焦赞也悄悄摸上城楼。看到孟良背影,焦赞伸手抓住了他的脚踝,孟良以为被辽敌发现,二话不说拔斧就砍,一斧子就把焦赞误杀。醒悟之后,孟良深觉对不住兄弟,极为懊悔。他将令公遗骸托付别人送回天波府后,又返回城楼收拾焦赞的尸体,并在幽州城外用焦赞的佩刀自刎而亡。

在戏曲、曲艺的舞台上,孟焦二形象被塑造得较为多样有趣。以京剧为例,《神火将军》《孟良盗马》《洪羊洞》等剧目,生动表现孟良的机智与焦孟双丧命的悲剧色彩;《三岔口》《赤梅岭》《如是活佛》《红羊塔》等剧目,则是在杨家将小说的基础上增饰而成的专门描绘焦、孟二将的剧目,在突出二人原有性格的同时,喜剧色彩更为浓郁;而在《小扫北》鼓词基础上改编而来的京剧《青龙棍》《演火棍》(又名《打焦赞》及《打韩昌》)等剧作中,焦孟二人屡次声称自己是三关有名的上将,却不仅敌不过一个烧火丫头杨排风,还被杨排风打得狼狈不堪,并不得不为杨排风赔礼牵马等等,均都具有很强的幽默调侃意味,使得焦孟形象更为风趣可爱,喜剧色彩也更为浓厚,深受不同层面观众的欢迎。

当代的曲艺作品更加强化焦、孟二人身上的喜剧色彩,如在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中,孟良只会“劈脑门儿,扎眼仁儿,剔排骨,砍肉锤儿,剁马蹄儿”来来回回的五招,焦、孟二人常常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如为偷袭穆柯寨逆风放火,反而把自己胡须燎焦等等,常令听者忍俊不忍。

对孟良是历史上实有,还是虚构,大家的看法并不一致。在一些方志和笔记中有对孟良其人其事的零星记载。如《新城县志》载:“世传孟良、焦赞,杨六郎裨将,战功最多,犹岳忠武(飞)之王贵、牛皋也”,“邑东北有孟良营村,相传为孟良屯兵处。”《代州志》载:“崞县阳武峪(阳武村)有六郎寨,部将孟良、焦赞同守焉。”其它史书,记孟良在河北,山西一带史迹亦多,如《宁武府志》载;“玄岗(轩岗,崞县西南八十里)口有孟良城”。《乾隆一统志》载:“忻州(山西忻县)西北七十里有孟良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孟良寨在广昌(广灵)县东三十里,前宋孟良守此,故名。”《定州志》记孟良史迹更多,如:“山(曲阳嘉禾山)从平地崛超,蜿蜒数十里,相传绝顶有孟良寨,” “嘉河自嘉山来,俗呼孟良河,又名七里沟”,“定州南关有孟良桥,在孟良河上。河源出嘉山,山顶有孟良寨,下瞰孟良河”。晚晴文人潘祖荫还作诗咏叹:“清代亚古城荒焦瓒墓,桑干河近孟良营;行人多少兴亡感,落日秋烟画角声。”这些记载和传说主要集中在当年杨延昭抗辽长期驻守的以西路的代州和东路的定州为中心区域,即当今晋北与冀中一带,与曾经的历史过程有很大的重合度。

京畿学堂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敬请加关注
(0)

相关推荐

  • 房山昊天塔的前世今生

    房山古塔冠京师.据统计,房山有古塔112座,约占北京地区古塔的一半,房山古塔主要集中在云居寺.上方山一带,这两处占房山古塔总数的三分之二.房山古塔形制齐全,从功能上看主要包括舍利塔.僧人墓葬塔(即灵塔 ...

  • 孟良焦赞四代大传奇:八乍山结义勇战雄关,大破连环阵五虎将平南

    原创2021-07-15 11:34 宋朝的杨家将.呼家将与狄家将是名震一时的三大家族,大破天门阵令杨家将千古扬名:呼延庆聚集了呼家群雄除掉了奸臣庞文而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狄青战雄关大破混元阵而闻名 ...

  • 孟良和焦赞根本没见过面,孟良更不会劈死焦赞,别再被评书误导

    听过评书<杨家将>的朋友们,一定对书中性格鲜明的孟良.焦赞不陌生吧?孟良.焦赞同为北宋名将杨延昭,也就是杨六郎的部下,二人交情深厚,就像天上的哼哈二将一样形影不离. 因此民间素有" ...

  • 北京市房山良乡昊天塔

    1998年的一天,北京市房山区有关部门在对良乡昊天塔进行修葺的时候,顺便清理了旁边的孟良焦赞墓和洪洋洞,结果发现里面是空的,从而证实了杨家将里的经典情节孟良盗骨只是传说,并非正史.事实上昊天塔现存建筑 ...

  • 杨家将里最传奇的女将是谁?

    作者:方长荣 "杨家将"又称"杨门女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宋朝忠良故事,满门男儿血洒疆场,义无反顾寡女上阵,屡建奇功再创杨家辉煌.杨家女将的风头甚至盖过男将,曾经 ...

  • 燕亢生:「幽燕杨家将」穆桂英——我国古代巾帼英杰的优秀范型

    杨家将中,既有如杨业.杨延昭.杨宗保等英勇威武,忠贞义烈的著名男将,也有如佘太君.穆桂英.杨宣娘等既端丽贤淑,又不乏刚强豪侠之性的女英雄.尤其是女中豪杰穆桂英更为男女老幼所喜爱,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巾帼 ...

  • 燕亢生:「幽燕杨家将」从天而降杨宗保

    近代以来,在我国的戏曲舞台上,一直盛演着一个著名的杨家将戏曲剧目--<辕门斩子>,其是京剧.河北梆子.豫剧.秦腔.蒲剧等多个剧种的重要保留剧目,在我国北方地区广受欢迎. <辕门斩子& ...

  • 燕亢生:「幽燕杨家将」杨六郎到底算老几?

    自宋代即出现的杨家将故事,最初是以演述杨六郎故事为主,到后来又以演述杨业祖孙几代为主,再到最后以演述杨门女将及杨家小将为主.尤其在万历年间所出现的<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中,杨六郎的笔墨最多 ...

  • 燕亢生:「幽燕杨家将」漫说佘太君

    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学人物,佘太君的形象特点始终在发生着变化.她是杨门第一代女将,又名佘赛花,她的最早出场是在元代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戏中的佘太君形象较柔弱,与普通的家庭妇女看不出有什么 ...

  • 燕亢生:十月潮「朗诵诗 庆贺十九大胜利召开」

    今年的十月 是与八月十五的圆月一同走来 亮满千万亿年的晴光 要与世界共同拥抱一个期待 今年的十月 是与硕果累累的金秋一同走来 满载千万亿人的耕耘 要让幸福走进每一个人的心怀 今年的十月 是与汹涌澎拜的 ...

  • 杨林:「幽燕杨家将」永清县杨家将传说的调查与研究

    编者按:杨家将的历史故事与传说在我国的传播范围极广,包括河北.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安徽等众多的省市.廊坊市地处宋辽的交界地带,是当时两方相互交战与融汇的地区,在市内的霸州.永清.固安. ...

  • 燕亢生 ‖ 倒台市长邓沛然的“”学术“”探源

    今天偶然被一则消息所吸引: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长邓沛然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河北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据官方媒体报道,12月17至19日间,新疆巴州库尔勒市代表团到石家庄考察,此公还曾风 ...

  • 燕亢生:高校,要不要减免受疫情影响的学费?

    受疫情影响,今年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校都不得不闭门停课.因此,我们国内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假期.现在国内的不少中小学已经在陆续开学,而大多数高校开学的日子却仍遥遥无期,真有可能这个春季学期都 ...

  • 燕亢生: “志哀”与“致哀”,为什么要用你?

    4月4日 致敬抗疫英雄 生者坚强,死者安息 他们的名字将在这场战役中永垂不朽 因为4月4日,全国为在新冠疫情中去世的烈士和逝世者举行悼念活动,"志哀"与"致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