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丹心报乡情的鄂州人

妙手丹心报乡情

  叶发正,曾用名叶菁,字春晖,生于1941年1月,鄂州市花湖镇莲花地人。1956年拜乡下中医学习中医,1961年参加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五年制函授学习毕业。1979年参加全国中医选拔考试,以咸宁地区第一名的成绩录取为中医师,随即在“湖北省中医师提高班”学习两年后毕业,留在省中医药研究院,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1995年出版重要专著《伤寒学术史》。为湖北省中医研究院副研究员,湖北省仲景学术研究会委员及湖北省医史学会委员。享受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
  人生感悟:
  医生的一生,是读书的一生,实践的一生,而不是其他。
  说起叶发正的名字,鄂州市中医行业,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6月16日夜晚将近9点钟,我们在市中医院的大楼里拜访了叶发正医生。他身材挺拔,满头银丝,浓厚的花湖乡音给人亲切与朴实的感觉。在我们的采访中,他慢慢道来,声音洪亮,思路清晰。从他的谈话中,我们认识了这位坐诊堂前执手把脉,药到病除的一代名医。
  少年发奋 志在“医林标一帜”
  叶发正的家乡花湖位于长江之滨,常有洪涝肆虐,每次洪灾之后,就会流行各种瘟疫。许多村民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叶发正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也先后夭折于瘟症。眼看自己的同胞兄弟一个个在母亲的哭声中埋入土坑,叶发正心碎了,他萌发了学医的愿望。
  叶发正15岁那年,父亲遂了他的心愿将他送到汀祖拜师学医。白天学习切药制药,兼做各种杂活,推磨碾米也在默记药名性状,夜晚点上油灯细读各种医书。他立志要当一名好医生治病救人。后来,他又相继在阮陶斋、丁子谭和戴水亭三位先生门下,学习内、儿、妇各科病症的中医中药治疗,辨草药识药性熟读汤头歌诀并精读《伤寒论》、《内经知要》等医书,练就了深厚的基本功。
  1961年,尽得诸师精粹的叶发正参加了湖北省五年制函授学习,在学习中他如鱼得水,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开了思路。他边为乡亲们行医治病,边读书学习。他随身带有一本医典,一个笔记本。有空就读,有闻必录,即使走路也不停思考,一有体会就撰写成文。许多文章是在路途中打的腹稿。他的第一篇论文《一则以死,一则以生》发表在湖北中医系统《辅导资料》上,当时《鄂城函授通讯》和《鄂城医药通讯》几乎每期都登有他的文章。叶发正先后在花湖、泉塘、同盟、汀祖、华山等卫生院所当医生、院长或所长,他以浓厚的爱心良好的医术赢得了乡民信赖。
  1979年,国家卫生部为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问题,颁发中共78(56)号文件,在全国进行选拔考核考试,叶发正以当时咸宁地区所属七个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录取为中医师,随后参加由省卫生局举办的“中医提高班”为期两年的学习,为以后的中医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毕业后,叶发正因成绩优异留在省中医药研究院,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参透“伤寒”做仲景真弟子
  作为中医药研究者,叶发正乐而忘忧地走进了古代中医的宝藏。中医学术浩如烟海,各家学说流派异彩纷呈,多年捧读四大经典、医疗实践与理论,叶发正找到了中医入门的金钥匙,那就是后汉医圣张仲景的中医学术思想。他认为张仲景的著作理论之可靠性,方剂朴实有效性,无人能及。叶发正用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学习研究张仲景著作上,特别是对《伤寒论》的研究。青年时期,他就开始读《伤寒论》,反复阅读揣摩,竟读破《伤寒论》原著五本,不仅能背诵原文,连宋文条文号码,方剂的药物、剂量、煎法、服法也熟记于心。他从医一生不仅崇尚张仲景学说,也得力于它。从中“宗其旨,鉴古今得失,大抵能知本究源。执其法作临症绳墨,多可获黍谷回春。”(《伤寒学术史》自序)。在病案讨论中,或在著述中多以张仲景学说作为评判标准,在临症中更是以《伤寒论》理论作指导原则。
  叶发正深知中医的要诀是会用方,也就是会“下药”。脉把准了,诊断明确,药方对症了,就能治好病,所以,他非常重视方剂的学习研究,尤其是仲景方,即《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学习研究。
  叶发正认为,中医离开了仲景方,或不识仲景方的用法,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医,经过数十年对仲景方的研习,他总结出仲景方的四条应用法则:熟读条文抓主证,度证轻重辨异同,方的活用与会通,加减有法剂量准。他说,研习仲景方是毕生之事,随着认识的提高,会常用常新,并可依据仲景制方大法,变换药物及创立新方。同时也不排斥各家各方。历代某些医家毕生成就往往体现在一二个重要的自创方剂上,这种方剂必须切实掌握。
  医海淘金 捧出《伤寒学术史》
  几十年的医疗岁月,叶发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对时症、老慢支、哮喘、肝病、胃病、风湿病、月经病、小儿疳疾病的诊治,具有独到之处。临床之际,强调全面诊察,四诊合参。主张辨症要细,诊断要明,立足要高,开方忌杂。对于疑难杂症,博采众家之长,并善于独立思考,以求最佳疗效。在科研和教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多次承担部、省级科研项目。其中“李时珍研究”获全国优秀图书及医学工具书银质奖,《伤寒学术史》获湖北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曾应聘至七所高等院校任教,主讲《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方剂》、《中医诊断》、《中医内科》、《医古文》等课,深获同道称许和学员们好评。他的学生多是主治医师,在中医行业成绩不凡。
  叶发正既是医生,又是教授学者。在省中医药研究院近20年的中医生涯中,他勤于笔耕,发表包括《伤寒学术史》在内的三部专著及与人合著的学术著作共11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伤寒学源于《内经》,奠定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以后代有发展,它丰富的内涵,辨证论治法则,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历代数百位医家对此作了专项深入研究,留下千余种专著,形成了中医学独一无二的大学科,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综合系统的伤寒史学专著,许多学者也曾想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因其资料繁多,工作量大等重重困难而望而却步,叶发正则以其坚强的意志经数十年的努力写成了《伤寒学术史》,1995年由华中师大出版,在中医学术史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北京大学中医药大学伤寒学专家刘渡舟教授评曰:“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也是划时代的一部作品,填补了伤寒学的空白。”因为无史的学科是不完善的学科。日本医界特与中国对外出版公司联系要求购买该书。《伤寒论》教科书第974页引用了叶发正《伤寒学术史》中的学术观点。
  载誉归来 赤诚再续故乡情
  叶教授38岁那年,带着妻子儿女离开花湖莲花地迁居省城武汉,一去二十余载。如今他有三个博士女婿,儿子叶光明业从西医也是复旦大学博士。二十年中,他从未忘记故乡,也从未中断与家乡的联系。有许多家乡人去武汉找他治病,他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一个世代务农的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位小有名气的乡村中医,到名闻遐迩的中医药副研究员,乃至成为享受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他的名字已收入《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辞海》等20余部典籍中。叶发正的人生充满了追求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然而,在他的心中,他仍是一介村夫,永远都魂牵梦绕在依山傍水有茂林修竹的华山村中老屋,惦记着他幼年的抱负,他的勤劳、朴实、热情、善良的乡亲们。
  2001年,年届花甲的叶发正从省中医药研究院光荣退休。为了鄂州老乡的需要,他放弃安逸的晚年生活,栖住在市中医院高楼简易的客房中,生活十分简朴。他每周有四天在鄂州市内,(每星期前三天在中医院坐诊,星期天在优抚医院)另外有一天去花湖。他还着手整理《原野医话》以留传世。
  叶发正教授热爱家乡,热爱中医事业,他在自己的“爱莲斋”中饱蘸浓墨,挥毫书法,“我不羡人之荣华富贵,而敬人之名节。不企求寿高百岁,而惜自己空耗光阴。我要用毕生之精力研究中医学,用一颗赤诚之心,奉献社会和人民。”
  接受完我们的采访,叶教授亲自把我们送下八楼,一直到中医院大门口才转身,他那意犹未尽的谈话仍在我的耳边回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