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周族周天子——了解西周帝王世系关系
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尧禅舜让,禹封启继,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此拉开帷幕。夏王朝踪迹寥寥、尚待探索;商王朝殷墟现世、力证辉煌,片片甲骨记录历史印记,尊尊鼎彝昭示王朝变迁;文王定邦、武王伐纣,八百年周朝代商肇起,以封建为藩篱,以礼乐为根本,教化万民、礼制天下,中华文明喷薄而出。
72.1黄炎结盟奠定华夏根基
周朝自公元前1046年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约791年,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周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中华从奴隶制方国部落联盟国家向封建王朝过渡的关键王朝。
因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在政体模式和王室影响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笔者将'西周'和'东周'分为两个专辑分别讲述。
72.2西周早期分封形势图
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在继承夏、商两代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加灿烂辉煌的成就,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亦是华夏民族意识的构建形成时期。
想要探究周朝及周文华建立的根源,就要从周族的起源说起。
姬姓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因黄帝长居姬水,故以姬为姓。姬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又有'万姓之祖'的美称。周朝是姬姓王朝,按照中国上古帝王谱系追溯,周朝始祖弃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帝喾高辛氏之子,其母为有邰氏女姜嫄,帝喾的元妃。
72.3黄帝轩辕氏世系图
其实纵观夏商周三代王室,均为黄帝之后裔,虽有三代更迭,但无非是黄帝后人间的内部矛盾,并不影响黄帝血脉的传承。值得一提的是,其后六合一统的秦王室嬴姓也是黄帝后代,难怪反秦义军首领陈胜会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这种黄帝家族家天下的局面直至汉朝才结束。)
周朝的始祖姓姬名弃,又称后稷。据《诗经·大雅·生民》记载:弃的母亲姜嫄在野外偶然踩到一个巨人足迹的大脚趾印上,感而有孕,生下始祖弃。姜原认为此子无父而生,不吉利,遂将他多次抛弃。
姜嫄先将婴儿抛入隘巷,然而过往牛马不但自觉避开婴儿,还要争相喂养看护他;于是姜嫄只好把婴儿抱回,又派人把他丢到偏远的山林之中,却又被樵夫救回;第三次,姜嫄把婴儿弃置在寒冰上,结果又飞来一只大鸟,用自己的羽翼把婴儿盖住,为其保暖。
72.4姜嫄生后稷,三弃终不成
反复再三,姜嫄认为必定有神灵在保护这个婴儿,于是把它抱回家养大,因为婴儿多次弃而不死,故起名为'弃'。
虽然这只是个神话传说,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周族起源的渊源。周族是由高辛氏部落的一支和有邰氏部落融合发展起来的一个部落,弃诞生时,正是周族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期,后来弃带领周族转变为父系氏族部落。
72.5周祖始祖-后稷画像_2
PS:'有'字在古代氏族名中经常使用,如有熊氏、有仍氏等,相当于提到某个专有名词前的助词,在氏族名前是'有一个姓*的氏族'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有司'。
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可以判断有邰氏是上古较早从事农业生产的部族,所以弃从小接触农业生产,喜欢种麻植豆,长大后便成为当时有名的'农技专家'。
周族部落最初活动在黄土高原地区(今晋东南和陕西泾渭流域之间),在弃的带领下成为著名的农耕部落,因此在尧时被举荐为'农司'。后来又被舜任命为'后稷'一职,主管农事。
弃的后代也世享恩泽,很多代人都任后稷之官,后稷成为周族早期首领的代名词。由于后稷勤于农事的精神和对中华农业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农神'。
72.6中华农神-后稷塑像
据《史记·周本纪》栽,周族的世系,从后稷到武王克商前,共有15位先公,他们是:后稷→不窋[zhú]→鞠→公刘→节庆→黄仆→差弗→毁隃[ yú]→公非→高圉[yǔ]→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dǎn]父→季历→文王。
很显然,15位周先公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从周族兴起的虞夏时期到周文王时,周族至少传承了1200多年,周族不可能只延续了15代人。仅后稷传至不窋,就跨越了尧到成汤灭夏数百年的时间,所以这15位周先公应该是周族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先公,为部族做出了贡献或者是经历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先公,才会被后人记录下来,其中公刘、古公亶父和文王三位最为出名。
72.7成汤灭夏之战示意图
周部落传至不窋时,因夏商鼎革(改朝换代)而失官。周族被迫西迁(也可能是被放逐),与西部的戎狄杂处混居,为了适应当地生活,周族未能坚持夏礼,吸纳了不少戎狄习俗,这也是后世不少人始终认为周族有戎狄血脉的主要原因。
公刘时期,周族虽然生活在戎狄地区,但仍坚持农业生产,民众生活大为改善,部族得到较大发展,其社会形态也由氏族部落进入国家阶段。公刘时期是周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史记·周本纪》称'周道之兴自此始',公刘成为周族第一个被尊称为'公'的先祖。
72.8陕西旬邑县的周先公刘像
公刘之后各代周族首领或多或少有些功绩,但未能使周族兴起。直至古公亶父时,亶父重修后稷、公刘大业,积功累德,普施仁义,得到国人的拥戴。后来为躲避戎狄薰育族的骚扰,亶父带领部族从豳地迁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下),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利于发展农业。
古公废除了戎狄风俗,在周原修建城邑和宗庙,基本解决了周边夷狄的威胁,使得周部落逐渐强盛起来,由此开创了剪商霸业。《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亶父被周人尊称为'大王',周族先公自亶父时开始称王。
72.9陕西宝鸡岐山“中国周原”文化景区
古公卒,少子季历(也称'王季')继位,季历在太伯的帮助下,继承父志继续积极开拓周的势力,连续攻打西北的戎狄(鬼方、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乎之戎和翳徒之戎)取得胜利,帮助商王朝稳定了西方和西北方边境,因功被封为西伯,成为西北的诸侯之长。
不过随着周族的兴起,其势力从西北开始往东发展,延伸至商王朝核心的河南西部地区,遭到商王文丁的猜忌,文丁借着封赏为名将季历骗到殷都杀害了。
72.10商末边患及少数民族分布图
季历被囚杀后,其长子姬昌继位,即文王。文王继位时已届中年,当时周国直接统辖的国土不过百里范围,实力还远不如商王朝。文王一面小心谨慎侍奉宗主国--商王朝,以减少商王的猜疑,一面暗中壮大实力,积极谋划剪商大业。
72.11周文王姬昌像
文王在位有50年之久,他内修政事、选贤任能,外服诸侯、仁德远扬。在文王的贤明统治下,周国的国力蒸蒸日上,在方国部落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最终发展成可以与殷商分庭抗礼的大国。
72.12周武王经牧野之战一举灭商
文王去世、武王继志,经过数年隐忍以待时机,终于牧野一战灭商,定都镐京,建立了'赫赫宗周'。相较于夏、商而言,周是后起的偏远小国,却仅经历四世奋斗,就以小博大,灭商成功,故史书有'大国商'、'小邦周'之称。
72.13周朝八百年-中国古代国祚最长的朝代
然而正是这个流落西部的蕞尔小国(部落)却能代商而起,开创了八百年基业(中国最长久的朝代),奠定了华夏文明的主体,成就了后人传颂的经世伟业。
周朝建国不久,武王去世,幼帝成王继位,周公旦摄政辅国,三监不服,勾结纣王之子武庚作乱。周公东征顽殷、营建成周,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奠定成康盛世。成康之际,周朝国势蒸蒸、典章制度、礼乐刑政日臻完善,中国进入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72.14周公平定三监之乱
其后周朝国势遵循古代王朝'兴、盛、中、衰'的发展规律,自周昭王至周夷王期间,西周进入中衰时期,与周边战事不断,疆域拓展的同时,国力持续消耗,逐渐衰落下来。
72.15国人暴动后西周进入共和行政时代
到周厉王时,王道缺失、王室衰微、荒服不朝,更因高压统治导致国人暴动攻入王宫,周厉王被逐,政权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掌,称为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72.16烽火戏诸侯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其后虽经周宣王小兴(史称中兴,但确实未到中兴程度),却始终难以遏制周朝颓败之势。传到周幽王手中,更加荒诞不经、不知所谓,大好江山终于'作'亡了。
公元前771年犬戎灭周,周平王迁都洛邑(也做雒邑,今河南洛阳)),宣告西周结束。
72.17平王东迁示意图
西周国祚近280年,共传11世12王,因为其在各类文献上有比较详尽的记录及有大量文物遗迹遗存,所以被后世研究了2700多年,关于西周的精彩历史故事和社会百态现在大多可以还原,非常值得关注。
72.18西周帝王世系表
注:笔者关于商朝的专题已完结,从今天开始撰写西周的历史故事。请大家关注《封建礼乐话西周》系列,精彩文章将持续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