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随更替
商代末年的时期,当时因为作为商纣王三公之一的鄂侯,因为他得罪了或者是犯上了、冒犯了商纣王,商纣王要抓他们或者关他们、要杀他们,当时出于躲避或者避难的这种目的,他的族系从黄河流域迁到了南方、迁到了现在湖北境内。
鄂族人定居了湖北境内后。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润,宜于耕作和居住。若要走水路出行,紧邻的两条水系汇合后,往下游进入汉江就可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从整个地形上看,、荆楚中间地段,咽喉要地,在各个历史时期一直显现出它重要的战略位置。
商周时期,正是青铜时代。当青铜文化代表着当时科技发展水平最高峰的时候,铜矿资源就成了国家的第一战略物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铜矿的主要分布地,如湖北大冶铜录山、江西瑞昌、安徽铜陵都是产铜的好地方,而当时国都却在北方。鄂国便守住了这样一个咽喉要地。
鄂侯在这个地方或者周天子把鄂侯安置在这个地方,他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一个是通过鄂侯来掌管整个南方地区的这些各个大小的诸侯国,然后来掌控其他的一些南方的蛮、夷、苗这些相对比较后续的一些民族,同时通过鄂把东南地区的铜矿资源源源不断的收集起来输送到京畿要地,但周天子这样的一个战略布局、战略的设想应该说是非常理想的也应该说是非常不错的,大概在西周早期、西周中期的时候,那估计在周和鄂的关系比较好的时候,他们的联盟还比较紧密的时候,它的这个战略设想都可以达到目的。
根据所出土的鄂国器物和考古资料判断,可能从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晚期,鄂国就一直存在于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这一带,那后来鄂国为什么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呢?
鄂族人经营着广大的南方。那后来又是怎么消亡的?从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的一批鄂国青铜器,令考古专家兴奋不已,他们结合历史上曾发现的鄂国器物,逐渐梳理出古代鄂国兴衰交替的路线,那鄂国是什么时候从历史上彻底消失的呢?它与有大量出土器物证明的曾国和史籍记载的鄂国又是什么关系呢?
在有关古文献记载中,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主要为汉东大国—鄂国何随国的活动地区,从羊子山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清楚地显示,鄂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那鄂国与曾国又是什么关系呢?
据青铜礼器《噩侯驭方鼎》的铭文记载:周厉王带兵南征,返回途中,噩侯驭方献礼并宴享周王,又陪同周王行射礼。周王亲赐噩侯玉、马、弓箭。驭方拜谢周王,并作此宝鼎,留给子孙后代。可见,当时噩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是很好的,并与周王室保持着宗主关系。
周厉王时期鄂国很强大,他们的政治地位都很高、文化水平也很高、军事实力也很强,在西周中期的时候,鄂侯把他的女儿嫁给周天子做王妃,那么这个周天子和鄂侯之间的关系,按我们后来的话说也就是皇亲国戚。
西周晚期,周王室日渐衰弱,鄂国的力量却不断强大,成为南方第一大国,并与淮河流域周边的各个邦族睦邻友好,给周王朝带来极大威胁。宋代和1942年陕西扶凤出土的两件形制、铭文基本相同的青铜器《禹鼎》铭文又记载:大约在噩侯驭方恭迎周王并受周王赏赐之事后不久,噩国与周王室的关系出现了逆转。噩侯驭方率南淮夷、东夷叛周,并一度取胜,这一行动引起了周王室朝野的恐慌。周王不得不动用他的精锐部队西六师与殷八师前往征讨。这场战争打得相当艰苦,周人虽然派大军压境,却未能很快获胜,故后来又命令武公派遣禹率百乘之师前往督军助战。禹鼎铭文中两次强调了周王“扑伐噩侯驭方,勿遗寿幼”的命令。
(用我们现在的通俗话来讲,那就是说把他的老小全部杀光,但周天子的这样的命令是否实现呢,我们现在不好说,但是确实后来鄂国不存在了。)
此后,鄂国不再出现于史籍,也不再见到比噩侯驭方鼎等年代更晚的铜器了。
鄂国被灭掉了后,谁来掌控南方呢,谁来把东南方的第一战略资源再源源不断的向北运,运回到京畿要地,从后来湖北曾侯乙墓发现了大量的曾国铜器来看这个问题就比较清楚了,周天子灭掉了鄂国,但是,他又不能放弃对整个南方,尤其是对东南重要战略资源--铜矿的掌控,因而周王室就把同为姬姓的嫡系曾国封到了随州境内,取代了鄂国的位置,弥补因为灭掉鄂国而形成的权力、军事或者经济的真空。
曾国就是随国。汉东之国随为大,后来随国也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在与日益强大起来的楚国持续较量中,最终归附于楚。《左传》鲁庄公四年记楚军“除道梁溠、营军临随,随人惧,行成。”
大概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的时候,楚国最有名的武王率领大军来攻打随国,历史的发展,就这样交替演进。从鄂到曾,曾随又融进楚,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南北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创造中华文明的伟大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