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仓廪院落——珍藏中华农耕文明之“种”(上)

如果你是一名旅游爱好者,你可能参观过北京的四合院、山西的乔家大院、江西的婺源、闽西南的土楼等民居……其情其景蔚为大观。那么,你见过东吴时期的将军府宅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它是如何规划设计和布局的呢?其建筑的时代特征、文化风貌,你是否受到一些启迪?市博物馆展示出的这组院落,虽然只是青瓷院落的模型,但那种布局精巧、浑厚庄重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拍案称奇。

两任武昌督的将军府宅

文物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印记,是丰富历史、印证史实的实物例证,是充盈于天地之间数千载的民族文化之魂。

1991年8月,鄂钢饮料厂施工工地上,尘封于地下1700多年前的一座大型东吴时期砖石墓葬,从此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该墓全长14.5米、宽约6米,自北向南由棺室、过道、横前堂、东西耳室、排水沟等组成,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是目前长江流域规模最大的东吴墓葬。墓中出土各类文物近200件,如同一座丰富多彩的地下博物馆,其中一件青瓷仓廪院落,格外耀眼。

青瓷仓廪院落

这个院落整体呈长方形,由围墙、门横、仓廪、房舍等部分构成。围墙绕院落一周,墙头上有双坡檐顶;围墙正中开了一道门,门上设有门楼,四角各有一根立柱,托起楼顶,顶为五脊庑殿式,四面饰有瓦纹,檐头有瓦当,围墙的四角各设有一座碉楼;院内正中立着四根柱子,托起两根平梁,平梁上放置着一间禽舍,开了个小窗户,屋顶则与门楼相同。在院内的四个角落,各设一个圆形仓廪,顶上有斗笠状的盖子,象征着屯粮。根据这座墓中同时出土的一件刻有“将军孙邻弩一张”七字铭的弩机,可断定该墓主人就是三国时期东吴将军孙邻。

孙将军门楼

无独有偶,早些年间,距这个墓室仅百米,曾发现、发掘过一座同样气派的大型东吴墓,出土有“孙将军门楼”。这个门楼的围墙、院内布局、碉楼与青瓷仓廪院落基本类似,不同的是,大门正面为前堂,左右各有一排厢房,再往里面是正房,正房两侧有厢房,正房后门的两侧又各有一间厢房。有趣的是,不知哪位工匠在塑造这个院落时,兴致大发,随手刻下了“孙将军门楼也”六字铭,给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信息。

孙邻世袭皇族,是东吴征虏将军、都亭侯孙贲之子,其祖父孙羌,系孙坚之兄。孙邻9岁接替父亲统理豫章,晋封为都乡侯,任郡守近20年,后被召回武昌,任绕帐督,之后又任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赤乌十二年(公元249年)卒,儿子孙苗继承爵位,另一个儿子孙述及其叔孙安、孙熙、孙绩均在朝中身居要职。

孙述是孙邻其中的一个儿子,任过武昌督。晋武帝咸宁五年(吴帝孙皓天纪三年,公元279年)11月,晋军攻破夏口、武昌,孙述等吴将迎战,结果战败。次年2月,武昌失守。

孙邻、孙述父子,既是武昌郡前后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掌握兵权的将领。透过这2处将军府宅,叫人不难看出,在那个军阀割据、战事纷扰的年代,官员的府宅以围墙、碉楼、仓廪等元素为主,体现了备战备荒的意识,随时准备击退来犯之敌。

这2处珍贵的院落,互为补充,真实再现了三国东吴时期长江流域的建筑风貌和文化元素,为后人研究南方这一时期的房屋建造时代风格,提供了极其罕见的实物例证。

独树一帜的武昌青瓷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其前身是原始青瓷,三国六朝青瓷在这一进程的过程中,上升到了一个新层次。

历史的时间和空间注定要在这里拥抱。随着孙权在武昌(鄂州)建都,会稽(绍兴)的青瓷制造业在武昌得到了弘扬和光大,许多珍贵、罕见的三国六朝青瓷鄂州独有。

风景秀丽、碧波万顷的洋澜湖畔,有一处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瓦窑嘴窑址。经市文物部门和武汉大学共同组建的考古队进行调查、发掘,整个窑场面积达4万平方米,发现、发掘东汉至三国六朝时期的窑炉20余处,考古工作证明,这处窑场的生产作坊由陶土场地、生产车间、储放车间、窑炉等组成,包含了陶土、成型、阴干、烧制等工艺流程。该处窑址功能齐全,产品数量巨大,品种齐全,远销外地。

经过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鄂州出土和收藏了3600余件六朝青瓷器,这里有展现亭台楼阁、院落、农舍等建筑的,有反映生活与家禽家畜状况的,有显示日常生活用品的,还有再现精神文化生活用品的,种类繁多,一应俱全。

青瓷五联灯

这些青瓷器,不仅种类多,而且工艺复杂,制作精美。在孙邻的大墓里,有一盏青瓷五联灯,盘形底座,正中立着空心筒形柱,柱子上端分别撑起5个支柱,每个支柱上各托着一灯盏。立柱通体盘着8条龙,龙身上雕刻有纹饰。整个五联灯构思精巧、布局协调,美不胜收。

中国六朝历史、考古著名学者、国家级资深教授、原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蒋赞初先生认为:“鄂城出土的数千件六朝青瓷中,只有10%左右来自长江下游地区,其余的90%左右,可能均属古武昌附近地区的产品。”

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鄂州不仅是武昌鱼故乡、古铜镜之乡,还是名副其实的青瓷之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