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传太极拳是怎样技击的?
浦汉健
许多人对太极拳的技击既有兴趣,又感到怀疑。特别是看了吴陈比武的实战影片,更觉得难以理解。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
首先,太极拳是一种拳术;拳术都可以技击。这是从理论上讲。其次,从实践上讲,太极拳技击主要是用势法打人。
什么是势法,势法又是怎样打人的呢?
我在《传统吴式太极拳的势和劲》中已经披露了几个重要的问题:十三势俱为势法、势是动作的过程等等。
这篇文章,能看懂的不多。有的人看懂了。所以,他在广告词中说:心意六合拳无非“一势一劲”而已。
换句话说,太极拳打人是在用势的过程之中,往往还没有发劲,已将对方打倒;实际上等于是将对方撞出去的。
太极拳原叫十三势。这是李亦畲第一个提出并写出来的。在他之前,没有文献提到。李亦畲将十三势分为两个部分,并用五行八卦来解释。五行八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阴阳学说。而阴阳学说也好,八卦五行学说也好,都不是单单用来解释太极拳的,而是可以解释并指导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
正因为它能解释并指导一切,所以,用它解释并指导太极拳,也是可以的。
李亦畲是怎样说的呢?
李亦畲说:“十三势者,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棚捋挤按,即坎
离震兑四正方也;采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
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有些
字因打不出,用别字代替,希见谅)
李亦畲在此讲的是“八卦”、“五行”、“四正方”、“四斜角”。
有没有说“八门”、“五步”、“四正”、“四隅”?没有。既然李亦畲没有说,那
么,现在为什么都说“八门五步”“四正四隅”呢?这样说,能解释得了吗?
以上问题,留给大家思考。
在此,谨将我家传的提法公开出来,供各位参考。
十三势,俱为势法。势,是手眼身法步以某种方法运动的过程。十三势中的每一个势,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它存在于每个单式之中。单式,是由势组成的;动,即为势。当然,静也是势。
十三势中,定为静势。定者,安也;安者,静也。正如前贤所说:和平是两次战争中间的时日。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
把定作静,其余十二势作动;则定为阴,其余十二势为阳。
正如人有两手,可分为一阴一阳,而其中一只手又可分阴阳一样,作为阳势的十二个势,又可分为六组阴阳:
棚捋(坎离)可以互为阴阳、挤按(震兑)可以互为阴阳,采列(乾坤)可以互为阴阳、肘靠(艮巽)可以互为阴阳。这是所谓八卦中的四组阴阳。
在五行中,将“定”列为静、为阴,这样,“进退”也是互为阴阳,“顾盼”也是互为阴阳。
这里要说明,八卦,有“先天伏曦八卦”,和“后天文王八卦”两种。在徐致一的太极拳著作中,采用的是先天伏曦八卦,而李亦畲采用的是后天文王八卦。还有一些名家的著作,则往往很难与上述两种传统意义的“八卦”相符,甚至在方向上,都与传统八卦相悖,例如杨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采用了“上北下南”的现代说法。
这样,除了说明他们在认识上是混乱的、不统一的,而且从根本上违背了李亦畲当初采用后天文王八卦,而不采用先天伏曦八卦的初衷。
许多人不知道李亦畲为什么用后天文王八卦解释十三势的原因,凭借想象去解释八卦五行,所以,出现了诸如“八门五步说”、“劲力说”、方向说、方位说、拳法说等等不同的说法。然而,这些说法,有的相互矛盾,有的自相矛盾,解释了这一点,解释不了那一点。
很自然地给太极拳的理解、认识和发展带来了障碍,使原来很清楚的拳理拳法,变得扑朔迷离,既无法统一,又难于实践。
那么,十三势在太极拳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实际上,十三势都是势法,是太极拳所特有的打法,它以“顾盼”为战术,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为实施战术的手段,结合身法步法的“进退”,来达到“以发掷抛劲为主”、“近身短打”的目的。
顾盼,作为战术,主要指防守与进攻。拳谱上有“顾住三前盼七星”的讲法。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防守住三前,准备用七星打人。
怎么进攻、怎么防守呢?
在技击中,首先遇到或要解决的,是交手时的接手问题。
太极拳接手,首先用“棚”。所谓“太极出手棚为先”。
棚是什么?
不少著作中都说,棚是向外向上的力,有的说,是棚劲。
而实际上,棚是接手时的迎动作,也就是碰到对方的过程,或者叫“沾”的过程。
刘晚苍更是直接地说“棚就是沾”。可惜,绝大多数人,至今没弄明白,他们以为两人搭住手就是棚,并且以为搭着手在那推来推去就是棚。
其实,那不是棚,而是棚住以后的动作,即,不是“沾”了,而是沾以后的动作,叫做“黏”。
棚,在八卦中,对应“坎”。
坎,为水。水,性柔;水无常形。
棚,亦无常形。即,不单单是“向外向上”,而且有向内、向下、向前、向后
等等。
而且棚势一般是不会发劲的,无所谓什么“棚劲”。棚势倘若发劲,就成了“格
挡”、“招架”;这实际不是太极拳的打法。
在浦传拳法中,与棚势相对应,即互为阴阳的,主要是捋,但是,要记住:棚与捋不是唯一的对应关系,棚几乎可以和其他各势都构成对应的关系,即阴阳的关系。
也就是说,棚可以接捋、接挤、接按,这是“四正方”打法;棚同样可以接采、接列、接肘、接靠。这时,棚的势法往往不是单一的,它结合在其他的势法中。这是“四斜角”打法。
太极拳是武术,这一点,已经没有疑义。但是,它是一种具有什么特点的武术呢?太极拳是运用沾黏连随表现十三势、以发掷抛劲为主的、内功型近身短打拳。
太极拳的四正方,主要是指前后、内外(远近);四斜角,主要是指上下、左右。
棚捋,与前后相关;挤按,与内外(或距离的远近)相关;
采列,与上下相关;肘靠,与左右的方向相关。
例如,
挤,不会用梢节,即不会是用手掌,用手掌就要叫按了。挤,是在贴近对方身体后的动作。这时,手的作用实际上是没有的。它是一个近距离的势法。
吴式太极拳的玉女穿梭,就是用的挤势,两手距离头部很近,用身体和中节,可以发挤劲。假如打得象坳弓步架打,就成了长拳似的梢节打人,体现不出近身发掷抛劲的太极拳打法特色。
按,是近身后,由近向远的动势,是贴住对方后,用腰腿发的动势。如封似闭的定势,就是按。这里要特别注意:如封似闭的“闭”,本应是“逼”。
采,为乾,为天,在上
列,为坤,为地,在下
故采势须由天入地,即由上往下;列势须由地升天,即从下往上。
一般人都知道,海底针使用采势,那么,除了海底针,还有没有采势?
假如只知道一个海底针使用采,说明还不懂采的用法。
列势是折叠后的展开,所以是由下向上的。吴式太极拳的提手上势、野马
鬃等,都有列势。
肘与靠,是太极拳中两个重要的势法。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肘为何物。
说的最普遍的,是认为肘是拳法。
其实,肘,就是向内裹拧,靠是向外展开。肘,是一个古音的通假字。在安徽、山东、河北的一些地方,在说“向内裹拧”的意思时,仍旧发“肘(zhou)”音。
即使在中国式摔交中,也是将向内裹拧,叫做“肘”。因此,肘,作为势,绝对不是“用肘击打”。真可谓“真传一句话,误传万卷书”。这个近百年来一直被错误理解的问题,不能再误解下去了。
我们公开这个秘密,目的是使太极拳真正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而不要再误解、误传了。
肘势,在运用时,就是身体向内裹拧。他和进步有连带关系,打的是顾法。
吴鉴泉的野马分鬃作列势前的动作,就是肘势。
肘势,在动作过程中,一般不“用肘击打”,当然,也不是说不能用肘击打。假如用击打,就不是肘势了,成了肘打,,肘打一般不会出现掷抛现象。从拳法特征上讲,形同心意六合拳的肘打,例如,吴式太极拳的提手上势,前面的肘势,就跟心意六合拳的鹞子入林中的肘打几乎一样。
深刻地认识、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体悟肘势的内涵,不断地在运用中加深认识和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说说靠势。
靠势,与肘势互为阴阳。是向外的展放。即先“肘”,打顾法,后靠,打的是“盼”法 。
战术与战术手段,是紧密联系的。五行与八卦,是紧密联系的。
正确理解和认识五行八卦,才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否则,只是盲目实践,那是练不好太极拳的。
(本文曾发表在《武魂》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