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面对指责和议论,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曾国藩在《致沅弟·面对指摘宜自修》中指出:面对别人指责和议论,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01
俗话说:“哪个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生活在世界上,生活在社会中,难免要与人打交道,也免不了要与人接触,时间长了,就可能会产生一些摩擦,会被别人评说和议论。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曾国藩在信中说:“外间指摘吾家昆弟过恶,吾有所闻,自当一一告弟,明责婉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岂可秘而不宣?”
曾国藩在许多信中,都告诫弟弟们不要在背后议论他人。而这封信则告诉他们,如果自己被别人指责和议论,应该如何面对。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是曾国藩的坚决态度。
02
在朝廷中做官的人,经常面对被他人批评和指责的情况。
“名望所在,是非于是乎出,赏罚于是乎分,即饷之有无,亦于是乎判。”
一个人随着名望的增长,是非也会跟着到来。赏罚是否公平,有没有粮饷,都会被别人评判,都会被人说起,这是在所难免的。
曾国藩列举了一些同僚被人弹劾,最后导致抄家的惨剧。“去冬金眉生被数人参劾,后至抄没其家,妻孥中夜露立,岂果有万分罪恶哉?亦因名望所在,赏罚随之也。”
他认为,这位同僚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并不一定是真的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行,而是由于名声被破坏了,才沦落至此。可见他对名声是十分看重的。
“众口悠悠,初不知其所自起,亦不知其所由止。”众人的议论,不知道因何事从何时开始,也不知道因何事到何时而终止,再一次说明了悠悠众口的厉害,以及做人的无能为力。
03
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指责和批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有才者忿疑谤之无因,而悍然不顾,则谤且日腾;有德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熄。”
有的人面对别人的无端诽谤,出于愤怒而不顾一切地去反抗,结果导致诽谤越来越盛。而有德行的人面对别人的无端诽谤,只是平静地对待此事,不去直接对抗,而是反过来加强自身修养,这样一来,诽谤的声音就会逐渐平息。
“吾愿弟等之抑然,不愿弟等之悍然。”我希望弟弟们能够抑制自己情绪,而不希望弟弟们强悍地去反对、去反抗。
我们应该学习那些有德行的人,用自我修养的提升来化解别人的诽谤。
“愿弟等敬听吾言,手足式好,同御外侮,不愿弟等各逞己见,于门内计较雌雄,反忘外患。”
希望弟弟们听我的话,兄弟和睦相处,共同抵御外来的侮辱。不要在内部互相计较得失,争个高下,反而忘记了外面的忧患。
“至阿兄忝窃高位,又窃虚名,时时有颠坠之虞。吾通阅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深恐吾全盛之时,不克庇荫弟等,吾颠坠之际,或致连累弟等。惟于无事时,常以危词苦语,互相劝诫,庶几免于大戾。酷热不能治事,深以为苦。”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曾国藩的良苦用心。
他深知,当官不是一辈子的事,在高位时可能会帮到弟弟们,但一旦受到破害,可能就会连累到弟弟们。所以在平安无事时,应当学会居安思危,时刻不忘劝诫弟弟们,免得引来杀身之祸。
这是曾国藩对弟弟们的希望,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04
我们经常说“人言可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和质疑,有时可能是正确的,有时也可以是错误的。但不管是对是错,这些评价都可以作为我们行为的一面镜子。
我们从这些评价和质疑中,可以了解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起到自我警示的作用。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在受到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时,既不会不顾一切地进行争辩、去抗争,也不会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地对此事置之不理,而是会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仔细地进行分析和判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同时,以此为契机,不断地反省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的品行更加完善,德行更加高尚,真正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