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买保险可能越来越难
01
最近跟大家推荐了光大永明超级玛丽旗舰版重疾险,不过,好几个伙伴都跟我反馈,在投保时遇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
明明自己符合健康告知等各方面要求,但是却提示投保申请未通过风控模型的审核,暂不能投保该产品;
还有瑞泰瑞和升级版定期寿险,部分伙伴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明明自己在北京,按要求可最高投保300万,但系统却提示只能投保50万;
还有微保平台的产品,部分保险产品有些伙伴能购买,有些伙伴却提示预约投保,还有些伙伴直接提示无法购买。
...
这一切的背后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罪魁祸首——风控系统,高端一点的叫法:大数据风控系统!
02
我们知道,保险公司是专门承保风险的,但不是所有的风险它都能承保,所以保险公司做好风险识别特别重要。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风险识别的最主要手段就是健康询问及核保;
但是,健康告知及核保只能管控、评估被保人如实告知后的风险;
对于不如实告知及欺诈风险,它不能管控,需要另外另一套系统,也就是风控系统。
大数据是当下比较火热的一个词,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会感觉它比较遥远,但可能无形中,大数据已经被运用在了我们的身上。
比如前面的情况,也许就是保险公司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了我们某些方面的数据,认定风险偏高,拒绝投保。
或者说,保险公司通过数据分析,认为某一类被保人风险偏高,而如果你刚好又被划分到该类,那就会被限制。
部分伙伴可能会感觉很冤枉,自己非常健康,也完全没有骗保意图,怎么就被风控了,怎么就被大数据了呢?
其实,很可能纯属躺枪,风控系统不会那么精准,肯定有误杀,但对保险公司来说,即使误杀10个,但能拦住1个,可能收益就要比损失大。
所以,自己也不必太在意,尝试其他公司产品就可以了。
03
目前来说,大数据在保险公司的运用还比较粗糙,但技术肯定会越来越成熟,对我们的影响也只会越来越大。
说一个我能想到的可能情形。
对于保险公司怎么查询被保人的就诊及健康信息,部分伙伴比较好奇;
目前方法还很简陋,主要靠医保卡的就诊信息,以及用被保人身份证去被保人可能就诊的当地医院排查;
所以,确实有存在查不到的可能性。
但将来是不是依旧如此简陋?那就不一定了;
支付宝、微信这两个超级APP基本掌握了我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数据,甚至包括医疗信息;
部分伙伴可能会疑惑,自己并没有用支付宝、微信看病呀?
但我们看病、买药时用微信、支付宝支付了呀;
如果说微信、支付宝把我们在医院、药店支付信息都共享给保险公司,虽然这些信息不能直接证明我们有什么疾病,但是它能大大缩小保险公司的理赔排查范围,漏查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再或者,保险公司掌握了我们的医院、药店支付信息,那在投保时,它就可以根据我们的医院支付频率、近期支付时间等信息,来大致推断我们的健康风险,进而决定卖不卖保险给我们;
再再再或者,微信、支付宝不把这些信息共享给保险公司,它自己使用也都无敌,要知道,微信、支付宝已经卖起了保险,部分伙伴在微保买不了保险,可能也正有这方面原因。
以上都是我的猜想,微信、支付宝会不会利用这些信息,又会不会共享给第三方,我都是不知道的,但将来也确实有可能。
另外我发现,腾讯已经开发了保险反欺诈系统,但还没正式上线。
所以,对于微信、支付宝这两个超级APP,我是真的有一点点心怀恐惧,但好像又离不开它,我有一两年身上都没有带一分钱的现金了...
04
对于可能到来的保险大数据时代,如果说有什么建议,最重要就两条:
1)投保时做好如实告知;
只要我们投保做到了如实告知,管它什么数据,对我们必定不会有影响,甚至是有益;
比如大数据,如果它真的能有效解决保险不如实告知及保险欺诈问题,那保险公司新开发产品的保费有望能再降一大截,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消费者。
2)尽早投保;
最近,接二连三的跟大家推荐了很多新保险产品,并且还一个比一个好,这让部分本已经下定决心购买保险的伙伴又犹豫了,是不是过段时间还有更好的产品上市?是不是该再等等?
大概率讲,将来的保险产品肯定会越来越好,但是不是值得等待,就要综合多方面考虑了;
再等等可能导致的第一个问题是,健康状况发生变化,导致我们直接买不到保险;
我经常收到伙伴咨询,刚买了保险,但还在等待期,现在发现了健康异常,对已经买的保险有没有影响?要不要跟保险公司补充告知?
有没有影响,要不要补充告知,今天不谈,但他们跟我反馈的异常,很多时候是非常影响买保险的,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晚些时间再买,就很难买到了;
甚至有好几个伙伴,在买保险后1年内就发生了恶性肿瘤;
再等等可能导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今天说的问题;
大数据在保险投保中运用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成熟,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伙伴虽然符合投保告知,但却被风控、被限额;
及早投保还有一个好处,保单能及时进入两年不可抗辩期,对于非故意、非恶意的不如实告知,能算是拿到一张护身福。
但你可能也发现,及早投保与大数据又有一点点矛盾;
如果大数据能真的明显控制风险、降低保费,那我们晚点投保还是更有利的,所以说来说去,还是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不确定性起主要决定作用。
对于是不是再等等再买保险,我个人建议:
如果说你打算等3-5个月,我觉得还能接受;如果说等3-5年,强烈不推荐;
如果实在想等,可以考虑先买一部分短期保障再等,类似吃饭,可以边吃边等,但饿着等肯定不明智。
05
简单总结;
今天文章比较简单,越来越多的伙伴投保时遇到保险公司风控、限额等问题,这可能是躺枪了,也可能是保险公司从其他地方获取到了你的某些信息;
这也算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大数据在保险公司的运用越来越普及,平常记得保护好个人隐私;
其实大数据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超级有用的,我做核保的时候,我们公司就上线有大数据评分系统;
这个系统作用很简单,它会综合各种信息对一份投保单进行打分,分数越高代表风险越大;
对我们核保的作用是,如果评分很低,就可以审核相对宽松,或者免除体检;如果评分比较高,那可能要从严审核或者抽查体检;评分超出一定值就会直接拒保,不管健康告知是不是符合。
至于它通过哪些信息如何评分的,就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也不清楚。
不过,由于保险公司缺少海量数据,所以做好大数据风控并不容易,但是如果有第三方提供保险大数据服务,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而像腾讯这样握有海量数据的公司已经在开展保险反欺诈业务。
所以说,在将来,保险公司对大数据的应用应该会越来越成熟,如果不小心被风控、被限额,也不要太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