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多少钱就不用买保险了?

01
今天还是跟大家随便聊聊。
我一直建议大家买保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买保险的,比如有钱人。
保险本质上是风险转移的一种工具。
但它并不能降低我们发生疾病、意外或身故的风险,只是转移发生这些风险后的经济损失,是一种经济保障工具。
既然是经济保障,那按道理来说,越穷的人越需要买保险;反之,越有钱的人对保险依赖越低。
用一张图来表示个人经济状况与保险需求之间的关系,大致是这样的:
当我们足够有钱的时候,这些风险就可以自留了,用不上买保险。
比如说马云,他需要买重疾险吗?他需要买医疗险吗?需要买寿险吗?对于他的家庭来说,已有的财富几辈子都花不完,保险完全可以不要。
02
当我们有多少钱时就可以不用买保险了呢?
这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类似于我们挣够多少钱就可以不用上班了一样。
我个人认为,如果你在二三四线城市,除外房产后的可投资资产达到1000万以上,不买保险,基本没有问题。
1000万,按目前比较容易达到的5%投资收益算,一年的收益就有50万,即使按金多多3%终身保底收益,一年的收益也有30万,30-50万足够一家在二三线城市滋润生活了,节约一点,每年都还有结余。
这时候,还用给家人买重疾险吗?
重疾险作用之一是补偿患病后不能工作的家庭收入损失,1000万的投资收益足够维持患病后家庭生活开支,所以不必要配置。
定期寿险还用买吗?
也基本不需要了,即使经济支柱身故了,1000万足够保障家人将来的生活。
意外险也是一样的道理。
至于医疗险,不买也基本没问题,恶性肿瘤、器官移植这样的疾病,目前花费大约在50万左右,从1000万中拿出50万,也并无影响,不过以防万一患上花费特别巨大的疾病,买份百万医疗险要更安心一点。
所以,如果你有1000万,并且你不想买保险,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我所说的1000万,是能保证长时间安全的1000万,如果说你做个体户生意,今年疫情亏几百万,明年股市亏几百万,那还是老老实实买一些保险吧。
并且,1000万也还算不上大富大贵,这时候也不存在交费压力的问题,拿出一部分钱用来买保险,显然更明智一些。
03
我们来说说另外一个问题:
越穷的人越应该买保险,但显然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
就目前来说,买商业保险的,绝大部分都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或者说中产家庭。
以农村地区为代表的,收入相对较低、更需要保险的家庭,却很少买商业保险,这是为什么呢?
能想到的最充足的理由就是“因为穷”!
对部分家庭来说,的确是因为穷,所以买不起保险,但是对更多家庭来说,“穷”仅仅是一个借口。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曾经建议我一个亲戚买份百万医疗险,毫无意外的,他以“穷”回绝了我。
但事实是什么呢?
事实是他抽烟又喝酒,并且很厉害,一天至少抽两包烟,我不知道他抽的烟多少钱,就假如一包5元钱,一天就是10块,一个月就是300元,一年是3600元,光烟钱就够一家三口买3份百万医疗险了。
当然不是说让他戒烟买保险,但至少几百元的百万医疗险他肯定是买得起的。
04
贫穷家庭不愿意买保险的深层次原因,我认为在于“固有思维的错误”。
《贫穷的本质》中关于非洲蚊帐的研究挺有意思。
大家都知道非洲有疟疾,而疟疾经蚊虫传播,那买蚊帐就能防蚊虫,进而防疟疾。
并且有研究表明,与患过疟疾的儿童相比较,未患过疟疾的儿童长大后平均每年收入要多50%,预防疟疾的经济回报是非常高的。
所以,对非洲贫穷家庭来说,买蚊帐就是非常划算的一项投资,因为相比较于将来可能增加的收入,买蚊帐的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现实是,很少有贫穷家庭愿意买蚊帐,即使公益组织补贴,蚊帐价格非常低,也还是很少人买,只有当蚊帐免费发放时,大家才愿意用蚊帐。
更甚的是,那些免费领取蚊帐并且最终收益增加的人,只有5%愿意自己掏钱再去购买蚊帐...
把“蚊帐”换成“保险”,是不是一切都很相似?
保险虽不能直接帮我们增加收入,但它可以让家庭避免陷入更贫穷的境地,并且能保障我们获得更好的医疗救助,更快恢复健康或延长寿命,间接增加收入,相比较于将来可能获得的赔付,我们交的保费也是相对较低的,但在贫穷家庭并不受欢迎。
不仅仅是蚊帐,也不仅仅是保险,贫穷家庭在很多方面都有类似的思维,比如说疫苗,比如说纯净水,比如说体检等等。
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理解,在贫穷这样的特定环境下,会让我们形成一些固有的思维,而这些思维表明上看更节约钱,对家庭更有利,但从长远的角度,这些思维是非常错误的。

但是由于缺少信息来源,错误的观念无法被更正,长期以往,大家在错误的认知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还是比如保险,大部分农村人对保险的认知是很负面的,认为“保险都是骗人的”也不在少数,在此基础上就不可能去买商业保险。
05
大致就这些吧。
写着写着我也不知道想表达啥了,我就是觉得相比较于富裕家庭,贫穷家庭更应该买保险,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富裕家庭更喜欢买保险,造成此种现象除了钱本身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思维认知上的不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