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母亲三两事
母亲朱桂清,1916年12月生于江苏省常熟。1952年4月,在建设银行石家庄第三办事处做会计工作。因为要照顾父亲和我,1957年从建设银行退职。1996年6月30日病故。
母亲生在江苏常熟一个大户人家,少年时期过着富裕、悠闲的生活。老一代常熟人提起朱大小姐(我大姨)、朱二小姐(我妈)没有不知道的。
姥爷朱钟达(朱舜卿),在抗战前任常熟县侦缉队队长,在敌伪时期任常熟县警察队长。
居我母亲讲,姥爷黑白两道,徒弟众多。吃阳澄湖螃蟹季节,隔三差五的都有徒弟送螃蟹。蟹黄可以把盖顶起一寸高。
姥爷社会关系丰富,大姨结婚时包下了常熟全部的饭庄、旅馆。正赶上国民党立法院代理院长、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邵元冲与曾任参议院院长的李根源“微服”到常熟游玩,因为旅馆被朱家大小姐婚事包下,他们没有地方住,一气之下,将此事反应到南京党部,以我姥爷腐败为由,撤职查办。这件事情对朱家重创不小。(2014年《苏州杂志》第三期,2014年《常熟史志》第2期,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父母与我
过两天是母亲离开我24年祭日,从我写的《家与我》回忆录中,选取三件小事,来追忆我的母亲。
一.在我十岁左右的时候,为了在换糖人商贩哪里,用废铜烂铁换我想要的玩意儿,发现家里有一个黑乎乎常年不用的缸子,我就把缸子把掰下来,然后缸子把位置冲里摆放,这样大人不宜发现,具体缸子把换了什么,我也记不清了,可能也就是几分钱。
后来我才知道,这把黑乎乎的缸子,是母亲唯一留下的一件陪嫁的银缸子,她舍不得用,所以一直放在哪里。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道母亲发现没有(应该发现了),一直没有问过我。
后来(近些年)我想把这件银缸子配上把,但是颜色(银的自然氧化)对不上,另外把子上有一个小椭圆,是端缸子时大拇哥放的位置,配把时很难一样。后来我就放弃了,就让他残缺着吧。现在看到它,就感觉童年时与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留给下一代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二.父亲六、七十年代的工资每个月198元,由于开支后,每月要给长春老家和常熟寄点钱,再加上我哥、我姐的孩子也在保定生活,父亲去世时只有2200元存款,当时我还在读高一,为了生活,母亲想把自己的一枚金戒指变卖,买方为确定是否金货,用锯条锯了几下,可能是价格谈不拢,没有卖掉。戒指至今留下了好几个缺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三.1981年我结婚时,母亲为我绣制了一对枕头套。母亲从小到大没有做过针线活,按照当时的经济条件,买一对枕头套,还是可以的。但是母亲还是自己去挑选布料,自己买好绣花线,自己去找图案,一笔一笔的复写在面料上,用“绷子”撑住面料,带着2000度的近视眼镜,一针一针的绣完。还请教邻居把花边缝好。这个枕头套我们用了很多年,不知是那年,我突然醒悟,不能再用了,这是母亲留给我的“无价之宝”。我收藏了起来。每当看到它,就想起母亲绣枕头套时的景象。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结婚时,母亲亲自绣的枕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