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两位普洱茶友关于白茶的疑问

正在暖洋洋的房间里喝茶。

桌子上摆着茶友寄来的“看着长江风景长大”的橙子,还有天津卫的麻花,盖碗里泡的是比辞秋早一轮采摘的,秋分茶。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秋分时节,亦是个好茶季。

在那清凉的薄荷香里,懒洋洋地翻看茶友的留言。

看到了两条,关于白茶的问题。

都是喝普洱茶的茶友,想来是熟普的铁粉,或者,是普洱的茶商。

为何有如此猜测呢?

因为那篇文章里,有提及白茶需要特定的树种制作,并非所有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青叶,加工好之后,都叫白茶。

亦提及了白茶的工艺,白茶亦与其它茶类一样,讲究工艺品质,若是不好的工艺,制作出来的白茶同样品质不佳,无人问津。

这一论点,虽然光明正大,却明显触动了一部分人的蛋糕。

影响了人家的收益,当然会招来疯狂的反扑。

这个年代,大多数人都是薜宝钗,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只有被踩到了尾巴,才会出手撕X。

而白茶的唯树种论和工艺论,第一个影响到的便是那些用别的茶树加工制作白茶的人,损害的便是他们的利益。

而这一群体,以用云南大叶种制作白茶的人,为多。

SO,这才知道,是小部分普洱茶客和普洱茶商们,在作怪。

村姑陈觉得,还是要回复一下的。

毕竟有了争议,自古理不辨不明。

【关于第一条留言的回复】

茶友一:

文中几个观点不赞同:

白茶的概念,你说的白茶的产地是从一些资料里的白茶的“主要品种”,注意是“主要”,也就是说还有次要、其他。

这位茶友的辨论,有两个策略。

第一,他非常擅于模糊概念。

他把我的主要论据,也就是白茶界目前最权威的一份法规——《2018白茶国家标准》,模糊概念,当成了一本普通的“材料”。

这种弱化,是为了让我们的主要论据,沦为普通资料,沦为没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的书面材料。

如此一来,则这份法规,就不再是法规了,那么,这份法规里规定的关于白茶树种的品种要求,自然就不具备法律意义了。

试想,一份普通的、不起眼的资料,能对行业的加工制作,产生法律一般的约束效力吗?

当然不能。

那么,被模糊掉概念,成为一份普通材料的《2018白茶国家标准》,就成为了一份可有可无的文档。

人家可以遵守,也可以弃如敝履。

我们的主要论据,就失去了意义,成为废纸,从而我们的理论,就不再站得住脚。

轻松就被驳倒了。

幸而法规就是法规,并不能因为某个人说它是“普通资料”,它就真的变成一份普通材料。

宪法规定,法规是与法律有同等效力的,行业规范,业内皆要遵守。

(PS:这位茶友总不会说“宪法”也是普通资料吧?)

第二,这位茶友还善于无中生有。

在白茶行业目前最权威的法规——《2018白茶国家标准》里,规定了白茶是用大白茶、水仙茶树和群体种茶树为原料生产加工而成的。

也就是说,非这些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嫩梢,就算按白茶工艺加工而成,也算不得白茶,不属于白茶。

然而,这明白得不能再明白的法规,白纸黑字再清楚不过的中文,到了这位茶友口中,就完全大变样了。

他无中生有地“发明创造”了几个新词汇出来:1.主要品种、2.次要品种、3.其它品种。

然后,义正严辞地说,你们白茶的资料上只规定了主要品种,那就说明,还有次要品种和其它品种。

除了主要品种之外,其它的树种都是可以的。

最后,顺理成章地下结论:其它的树种属于“次要品种”和“其它品种”——终于引出了他最终想要表达的潜台词:普洱茶树就属于次要品种,也是可以生产白茶的!

不得不说,这位茶友是真的很善于机辨。如果生在战国时代,估计张仪都得甘拜下风。

然而,再会诡辨,也扭不过法规的规定去。

稍微有点文化的茶友,拿起手机一查百度,搜索“2018白茶国家标准”,立马就能看到这篇法规的原文,上面清楚明白地用中文写着:白茶的树种,是大白茶、水仙茶树和群体种。

并且,这部法规直接圈定了白茶的树种范围,并没有什么“主要”、“次要”的字眼。

想钻空子的,趁早歇歇吧。

【关于第二条留言的回复】

茶友二:

白茶又不是什么好茶,用最原始的方法好意思说“工艺”?

福建白茶是白茶树?那绿茶就是绿茶树,红茶就是红茶树,黑茶就是黑茶树?

首先,第二位茶友,在辨论的时候,擅长的是偷换概念。

用一个看似正确的概念,来论证一个错误的结论。

比如,用黑茶不采自黑茶树、红茶不采自红茶树,来反证白茶也同样不采自白茶树。

我们都知道,目前茶圈并没有黑茶树这一说,也没有红茶树这一说,所以,当他用这两个明显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来推断“白茶树”是否存在的时候,很多不了解白茶的人,便会被他这个看似正确的推理给说服,认为白茶也不应该讲究“白茶专属树种”。

这个逻辑,明显是错误的。

红茶没有专属树种,但并不等于白茶没有。红茶是红茶,黑茶是黑茶,虽然它们都是茶,但工艺不同,品质要求不同,当然树种要求也可以不同。

并不能因为同为六大茶类之一,红茶没有树种要求,就下结论,认为白茶也没有树种要求。

不同茶类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

就像虽然同为白酒,但五粮液和茅台却分别拥有不同的香型。难道要因为五粮液是浓香型,就推断茅台也是浓香型么?

这逻辑也太强盗了。

每种茶类,它有没有特定的树种要求,有没有特定的加工制作规范,都是由这个茶类的行业标准来制定和规范的。

红茶有红茶的行业标准制定委员会、黑茶有黑茶的行业标准制定委员会,同样,白茶也有白茶的行业标准制定委员会,每个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制定行业标准的思路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红茶标准制定委员会,没有规定红茶的树种,并不能代表白茶的标准制定委员会,没有规定白茶的树种。

硬要把红茶和黑茶的标准,套到白茶头上,这是对白茶最大的恶意。

其次,第二位茶友,看待事物太过于武断。

对于白茶这种他并不了解的茶类,并没有心生探究之心,反而,只了解了一点皮毛,就武断下结论——白茶用最原始的方法制作,没有考究的工艺!

单从这一点来看,这位茶友,就是个封建家长作风很严重的人。

跟我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他生在上个世纪。

在上个世纪,父亲可以决定孩子的生死。丈夫可以决定妻子的生死。他来到我们这世纪之后,也可以随意在网上发言,决定一款茶类的“工艺简单与否”。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茶山生活过,没有在茶季去看过做茶,甚至自己没有摸过茶青,没有去车间摊晾过茶青,没有喝过毛茶,没有烘干过成品茶,是没有资格谈工艺简单还是复杂的。

没有了解,如何有发言权?

这样的发言,只能是网络糟粕,平白占用了网站的服务器空间罢了。

白茶的工艺,确实简单。但简单,却并不代表没有技巧、并不代表没有技术含量。

如果没有技术含量,为什么S师傅的茶,能横扫新茶友,分分钟俘获人家的味觉?

要知道这些茶友,从前都是阅茶无数的,都是人中龙凤茶中佼佼者,不照样被S师傅的好工艺拿下?

如果白茶没有技术含量,随便晒晒就能喝,那白茶国标还费劲巴拉地给每个白茶品类都规定了等级标准做什么?

那岂不是多此一举么?

白茶工艺虽然简单,却同样讲究精细——及时萎凋、薄摊薄晾、日光萎凋、含水量达标、离墙离地密封储存.....

只是这些,没有喝过好白茶的人,是压根儿不懂的。

这也难怪,他们会认为白茶晒晒就能喝,没有工艺好讲究。

【后记】

其实,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应该谦逊一些、温和一些,不要那么激烈那么粗暴。

然而,偏偏就有那么一些人,老觉得自己天下第一,老觉得自己吃的盐比人家吃的饭多,动不动就想要指手划脚一番。

既可气,又可叹。

只能一笑而过,不搭理,完事。

最后,跟那位说“白茶没有白茶树”的茶友,恶补一个小知识:

你说“绿茶没有绿茶树”,这是错误的!绿茶是有茶树品种要求的。

人家龙井就有。

龙井43号,以及群体种,就是龙井茶的茶树品种。

千万不要再拿自己那套过时的喝茶理论来炫耀了。

这样,只会显得很LOW。

(小陈茶事旗下最大爆款《武夷岩茶十二金钗》近期推出)

看完这篇文章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完结篇:这一年,太姥山的改变

第36篇:今年白茶总体产量如何?

第35篇:水润万物,雨生百谷,谷雨茶归来

第34篇:太姥山高山茶园的鸟语花香,不想下山了

第33篇:天气对今年白茶的品质有什么影响?

第32篇:春茶季,村姑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第31篇:春茶季,我犯了一种病,看到白茶就想采

第30篇:直播选茶,一天试了30多款毛茶!

第29篇:在茶园写稿是种什么感受?

第28篇:亲民冠军春寿眉来啦

第27篇:没有烘干的白茶有什么特征?

第26篇:太姥山版《石头记》

第25篇:春茶季的一天(内含彩蛋故事)

第24篇:今年春白茶品质有哪些变化?

第23篇:茶农的鸟枪换炮

第22篇:白茶里的花香,来自茶园边上的野花吗?

第21篇:那明星般的清明白牡丹

第20篇:疯狂的古树茶

第19篇:几张图教你分清白牡丹的等级

第18篇:特级、一级、二级白牡丹的区别

第17篇:为什么白牡丹比牡丹王更招人喜爱

第16篇:下雨天,试毛茶正当时

第15篇:白毫银针进入尾期,白牡丹正式出场

第14篇:春茶季,茶山上的那些过客们

第13篇:春茶季,太姥山高山上的雾

第12篇:捉急,春白茶还在采就急着催上市

第11篇:缘何牡丹王成为新茶友的挚爱

第10篇:半山已经采牡丹王,山顶还在采银针

第9篇:茶农们的笑脸

第8篇:茶界出名的套路

第7篇:福鼎茶农的未来之路

第6篇:春茶季伊始,茶农一天赚多少钱?

第5篇:白毫银针里的中庸之道

第4篇:试毛茶是一场与饥饿的战斗

第3篇:日光萎凋了两天的毛茶白毫银针什么滋味?

第2篇:白茶里头采的都是米针么?非也!

第1篇:喜大普奔,太姥山的白茶开始少量采摘了!

……

「喜欢文章就点个赞」
作者  | 村姑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