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匠人一定要“专注”?丨手艺进化论
谁说匠人一定要“专注”?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强调“专注”,似乎有了这份灵丹妙药,一切困难都能得到解决。传统技艺更是如此,哪门手艺不是闷头钻研,没个数年不敢出师?以至于人们印象中的匠人,都是须发苍苍的模样,守着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在现代被盛赞为匠心。
北京七里渠农场,风物君遇见了一个“不专注”的匠人。他技艺掌握得极为熟练,却一点也不“专注”,好奇心十足,什么好玩做什么。
然而,他在另一个角度诠释着自己的“专注”,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能解答如何拥有耐心、如何掌握技术、如何获得更大的乐趣。这是一个共性的东西,可以通用到千千万万个领域。如果你希望掌握某样东西,又苦于求而不得,下面是姜禾的故事,也许有所帮助。
1
“它要表现心动的感觉”
对于喜爱木工手艺的人而言,姜禾这里是天堂。不是因为齐全的工具、新奇的机械、友好的环境,而是姜禾本身:这个看上去大男孩一样的青年,是个木工知识宝库。遇见不懂的技术,向他提个问题,你苦思冥想而不得的要领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
他热爱分享,在七里渠农场建起了自己的木工坊,起名一榫一卯,随时欢迎人们来访。这里是农场给小孩子上课的自然学堂,有游乐设施、菜地、吃烧烤的地方。姜禾租了其中的两间屋子当做工坊,平日会教慕名前来的学员,没事时会做些自己的小玩意。
农场里画着鬼脸的树。
现在刚入春,我们到访时,菜地尚未出苗。
京城流行的木工坊常用短平快的上课模式。学员利用工坊配好的机械,快速而简单地完成任务,一节课就做一样东西。往往学完后开心地拿着做好的板凳回家,基础理论却没懂多少。导致自己在家想做东西时,依然无法完成。
姜禾倾向教一些传统的、一通百通的东西。比如榫卯、如何使用工具,什么是木工的思维等,学生了解了基础原理,相当于知道了一加二等于三,进而可以明白三加三等于六,只要有木料和工具,不用来工坊,独自也能做成。
一榫一卯的学员在做灯
这是一个慢功夫,光是授人予渔,收益确实会受到影响,姜禾却不太在意这些,他教基础的东西,更看重能有人“一块玩儿”。
什么叫一块玩?工坊的走廊和教学区里,随处摆着各种好玩的东西。有姜禾自己的作品,也有朋友的设计。他喜欢人们带着创意和想法找他,并且用自己的技术帮助实现。
看似普通的箱子,其实是魔术道具
“这几个作品都是一个人设计的,其实每个都有一个故事。每个人看到的解读可能都不一样。”他指着一系列散发光线的木制品,如数家珍地介绍。
“这个特像以前老的时候那种屋子的屋顶、窗子。像我小时候,那时候还有窗户纸,在里面点跟蜡,经常停电,写作业。窗户上还能映出你的影儿。”
“像这个东西,里面亮,这条缝露出光,它要表现心动的感觉,但有的懂医术的,说你这是不正常的心跳……”
屋顶、窗、极限
设计师:王舒
姜禾会做的东西很杂,传统的八仙桌、古琴等物件都会涉猎,自身更愿意强调作品的奇葩与好玩。他会做带柄的木头手机壳、铜镜、小型投篮机、投石车、茶针茶刀……教学区的门不好使,就设计出自动合上的滑轮门;小孩子带来废置的自行车车轮,顺势改造成一辆木头小车。
还有一种小方灯。四方形的木头上安置有磨砂灯罩,发出幽亮的白光、温暖的橘光。他叫它冰与火,设想了相遇又分离的故事。
冰与火
设计师:姜禾
我们聊天时,两只羊慢悠悠地走过窗台,露出毛茸茸的白色后背。阳光下,橘红色的锤子透着光,自制的机器微微作响。这个木工坊,不提“匠心”、不提“专注”,只关心“自在”、“好玩”。
2
“你对它有兴趣的时候,
看到的是一个很有细节的过程”
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两块构件凸出的叫榫、凹进的叫卯,衍生出千变万化的组合。姜禾对榫卯非常了解,他的奇思妙想,几乎都建立在榫卯之上。他做的手机壳、方灯等一系列现代的物件,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榫卯的思想。
不熟悉榫卯的人,容易以为不论是机械制作还是手工,只要是榫卯的结构就十分传统。在姜禾眼里,两者有很大不同。比如老北京面馆的椅子,虽然是榫卯的,但是它晃,因为是机械做的,主要靠胶。而手工能对木料做出细微的处理,做到真正的严丝合缝。
他喜欢教别人手工,因为“这个东西好玩儿,这里面有好多道儿,有所谓的传统木匠不说的东西。”“硬木和软木不一样,这种属于软木。中间这一点是鼓出来的,很少有人注意……”谈起这些门道,姜禾滔滔不绝。
比如,根据木质与料性、温度湿度的不同,有些地方该故意留出突起,让构件之间牢牢卡在一起,除非弄折,否则不会松开;有些地方应该特地空出一点缝,“用它的涨缩去把住这个劲儿。”很多影响质量的关键点,只在那零点几毫米,所以综合来看,“手工的东西不会比机械的做得糙。”
手工教学区,阳光充足,工具多样。
很难有什么技术上难题可以问倒姜禾,他似乎与生俱来般掌握了这些要领,并不断学会新的秘诀。问起师承何人、怎么学的,姜禾轻松地开口:“没找人学,看看就行了。”
对他来说,“专注”是不需要解释的,因为这背后的各种细节早已融入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对它没兴趣时看到是一个结果,你对它有兴趣的时候,看到是一个很有细节的过程。”
工作室入口,挂着好看印花帘子。
2011年前后,为了给媳妇搞一件合适的条案,姜禾去木材市场买了一个桌板,认识了一群玩木头的朋友,从此燃起对木工的兴趣。那时候网上很少有教材,朋友们对技术也不算精通,他找到网上所有能看到的图片、结构、人家的做法、视频,自己琢磨着学。学习一门技术,无非是多分析、多上手,分解一件东西的结构;发现问题后,对比成功例子发现解决方法,然后再验证。
一次,姜禾觉得刨子难使,看老木工的视频,听里面刨子的声,跟自己使的声音不一样。他琢磨着是刨刃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磨得有问题,再细究,是磨刃时最后一个蹭的动作有问题。调整后,刨刃的角度控制住了30°,再听视频,声音一模一样,刨子果然变得好使。
自制刨子(柞木)
这样细致的分析,单纯出于兴趣与喜欢。他认为,对一样东西真正有兴趣时,人们会注重这个东西是如何形成、有怎样的一个过程;看东西时,会看到结构,思考为什么要这么一个结构。
“很多人说我也喜欢这个木工,结果他买了一大堆工具,实际上他想要一个抽屉,想要一个衣柜。但最终也做不成。因为他觉得这个过程没什么意思。他就想赶快越过这个阶段。但越是越过这个阶段的时候,他离想要的阶段不一定在一个道儿上。”
作品:小方灯。
这就像旅游,“有一个目的地的话,你中间看到的东西就可能特别粗略了。但如果你没有目的地,也没有时间限制的话,你观察的东西可能就比较仔细。”姜禾总结道。
从“兴趣”到“认知”,是个可以解释的过程,而从认知到“熟练”,却几乎无法解释,只有那一日日度过的时间,与一件件完成的作品,呈现着这个他几乎不谈论的过程。
一旦你彻底掌握了榫卯,你将不被它束缚。而是从心所欲,做旧的家具,造新的东西,制作任何想做的事物,赋予传统榫卯新的生命。
姜禾协助完成的作品
3
过日子呢,最重要的是有趣
开个木工坊,聚一群朋友,做设计、钻技术、讨论兴趣。这是姜禾的日常生活,但最开始,他的工作与这毫不沾边。他是搞编程的,后来改行,做过销售、网站、摄影、平面设计、印刷、宣传片……绕来绕去,定在木工上,因为之前那些行业“做不来”。
做程序员时,要进行封闭式开发,大家集中在一个僻静处,天天穿着拖鞋睡到中午,干到夜里两三点钟。人也出不去,就这么一直干,干完一个项目,放假半个月,再接着封闭起来;做摄影时,跟着记者跑,记住摆拍、场景、布光的套路,谋生挣钱。不论什么工作,永远会有上司评价工作质量,日复一日地过着重复着生活。
“这些东西我觉得太枯燥了。我不太喜欢坐在那待着。”
姜禾与他的鼓与琴
说到底,还是要做自己、有趣。姜禾开木工坊,主要不是为了教学,是希望吸引到跟他一样,对木工有想法、手头功夫还行、可以“一起玩”的人。这个人不用交钱,只要来到工坊,姜禾会提供场地、技术、设备、材料,从技术上教他实现设计。
这样一来,设计师风险非常小,不用投入任何钱,并很有可能赚到钱。因为产品成型后,投放到平台上,就会有人喜欢、专门定制来做。有了市场后,姜禾会分取一部分利润,反哺到工坊,让群体能稳定地持续下去。
“我不建议他一开始就辞掉工作,可以用业余时间把这个完成,试一试。一旦一个东西能卖个几十万,对他来说是一个鼓励。”姜禾这样期望。
然而现实并不似想象中顺利,工坊运转了一年,愿意参与的设计师并不多,各有生活上的顾虑。姜禾没有灰心,琢磨着新的方向。要在今年做一点“奇葩”的新东西,让人们一块来玩。
一个纹样独特的发光木板,
也许你愿意用它做出谁的名字。
大受好评的实木带柄手机壳
他照顾工坊,研究榫卯,教着偶尔上门的学生,迎接一个又一个过来聊天的朋友。好友中有做亚克力的,做金属的……职位也五花八门,有干计算机的,工地打工的,也有做小生意的。天气冷时,大家聚在一块吃火锅,夏天到了,在草坪上烧烤。生活节奏缓慢,但是自由、趣味,永远敞开着大门,拥有无限可能。
文/立面
图/来自姜禾
▼
福利
想要梦幻的,
“冰与火”小方灯吗?
我们特地邀请姜禾,
挑出几盏手工制作的成品,
以限量体验价,
献给喜欢的读者。
数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