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正式发表在之前——论病理在临床转化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即将发表的这篇文章不是CNS文章,只是沾了点边,是Nature旗下期刊npj Precision Oncology(JCR 1区),2019年影响因子7.72。文章题目为Different pathologic responses to neoadjuvant anti-PD-1 in primary squamous lung cancer and regional lymph nodes,将于2020年12月1日正式在线发表,是目前国内首个新辅助免疫治疗病理评估文章在国际肿瘤学杂志上发表,也是全球除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外发表的第二篇新辅助免疫治疗病理评估相关文章。最关键的是,这是今年继我院胸外科在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影像因子13.4)发表Neoadjuvant PD-1 inhibitor (Sintilimab)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临床研究结果论文和我院PET-CT中心在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影像因子7.1)发表The efficiency of 18F-FDG PET-CT for predicting the major pathologic response to the neoadjuvant PD-1 blockade in resectabl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后的又一重要成果,体现了我院临床、影像、病理等多学科合作的典范。2020年2月我院胸外科在JTO上正式发表国内首个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临床研究结果。2020年5月我院PET-CT中心在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上发表了基于同一个临床研究的影像学评价研究结果。2020年12月即将见刊的我院病理科在npj Precision Oncology上发表基于同一个临床研究的病理学评价研究结果。敬请期待https://doi.org/10.1038/s41698-020-00135-2.病理学在临床中的重要性不再赘述(可以回看本公众号11月17日《肿瘤组织病理诊断的发展现状和机遇挑战》一文),但在我国一直处于弱势学科,在临床转化研究中亦然。然而,回看欧美国家的重量级肿瘤医学转化研究文章,都是临床和病理长期合作积累的成果,包括数据的积累和研究的延续,而在我国,临床研究相关高分文章基本属于一过性的,没有延续和积累,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临床和病理的严重脱节,是病理的缺位。我国目前大部分临床研究都是临床和第三方检测公司的合作,几乎很少有所积累。同样的现象是,欧美的医学转化检测新项目主要是医院或医学院往第三方公司推广,而在国内,基本上是公司向医院植入。可见,我国的临床转化医学研究环境和病理学科的发展任重道远。近年来,以PD-1/PD-L1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治疗开启了肿瘤治疗新时代。基于肿瘤免疫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和较轻的毒副作用,新辅助免疫治疗或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正逐渐进入临床研究,如黑色素瘤、三阴性乳腺癌、膀胱癌、非小细胞肺癌等。与化放疗的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不同,免疫治疗是通过启动和强化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因此具有与新辅助化放疗后明显不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基于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反应评估的思路并结合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独特的病理组织学特征,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新辅助免疫治疗术后病理反应评估标准,其重要的指标也是%RVT。治疗后肿瘤床的成份主要与免疫反应相关。该标准是通过对基于一个小样本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的观察而提出的,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和更大样本的验证,并应兼顾病种和人种。同时最主要的是需要通过长期的随访,与PFS和OS进行相关性分析。由于免疫治疗是调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肿瘤进行杀伤,这就需要免疫细胞的入侵、增生及T细胞介导的杀伤,以及足够的时间进行杀伤,因此从开始进行新辅助免疫治疗到手术的时间间期很重要。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另一个特别的优点是,免疫治疗能够激活原发灶上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调动免疫系统对进入循环系统的微转移进行有效杀伤,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率,延长远期生存时间。另外,新辅助免疫治疗后手术标本给研究免疫治疗机制、敏感及耐药生物标记物的鉴定提供了丰富的标本材料。也为病理医生能够参与免疫治疗研究提供了机遇。即将发表的这篇文章尽管只是一篇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性文章,没有新技术的加入,但能够给肿瘤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带来更深入的思考,尤其是免疫治疗功能单位。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