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关与纣王墓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宅在家中,将早年间编写的鹤壁两处古迹短文整理成美篇,既飨读者,又宜保存。

淇 水 关

悠悠淇河出太行,逶迤蜿蜒向东方,

千年古镇淇水关,虎踞龙盘淇水旁。

位于鹤壁新区南部的高村,古称淇水关,是淇县最早的古村落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的古关之一。殷商帝辛(纣王)在今淇县建都取名朝歌,为防御外来入侵而筑起三道城墙,最外面一道城墙的北城墙与东城墙的交汇点就是淇水关,是古朝歌城北重要的关隘和屏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当时纣王派骁勇善战、威震四方的得力武将黄飞虎率部镇守(按封神演义讲黄飞虎是纣王的大舅哥),军营设在东门旁的北大庙,现旧址上正在建三禅佛寺的大庙。

古淇水关建有东、南、西、西北四门,南门城楼上方勒石镌着“淇水关”三个刚劲挺拔的盈尺大字,东门勒石“淇澳绿竹”,门下便是青石铺就的古官道,东门现存100多米,南门现存90多米,宽约5米,官道路面已凹凸不平尽显沧桑,却也凸透着昔日的奢华。相传古时淇水关为南北通衢,又是著名的码头,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是当时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那时的淇水关繁华热闹,过往商贾云集,大街两旁店铺林立。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为躲避八国联军之乱出逃西安,返京时曾路过于此,并小歇后渡过淇河回北京。

从东门上街右转是北大庙,庙门口两尊明代石狮雕刻精谌,栩栩如生。

南门外的玄帝庙是清代硬山式建筑

淇水关东门外古官道上跨淇河有一座青石古桥,相传为明代所修,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全长360余米,宽5.15米,桥面分布着铁燕尾把青石与青石之间巧妙牢固的连成一体(用铁燕尾连接加固石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技术,我国四大古桥的赵州桥,洛阳桥均有使用)。这座桥是淇河上现存仅有的一座古桥,桥面青石虽有凹凸,却已被岁月磨沥的光滑锃亮,桥下河水清澈、奔流不息,飞溅的浪花、傲游的鱼群、悠闲的渔翁,衬托着远处新区的高楼大厦,构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让人思绪万千、感叹岁月的变迁!

淇水关还有许多古迹和传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正在赋予他新的生命,当下淇水关正借鹤壁新区建设东风开发旅游,相信不远的将来就会成为鹤壁的又一新景点。

纣王墓凭吊

纣王墓卧淇水旁,静观世世历沧桑,

浑然已过三千载,华夏民族傲东方。

古殷商帝都朝歌城东八公里处的淇河之畔,有一硕大的土丘,即是传说中的殷纣王之墓,这里既没有神道,也没有神兽,仅有后人立的墓碑数座,记载着墓主的往事,也已是疏于管理,碑身斑驳陆离,不就其近,难观其详。

相传殷纣王辛之世子自幼便是一个“熊孩子”,做事从来与纣王相悖,言东必向西,示左必顾右,一生言行与纣王相对,从无顺从,纣王深谙其道,故意嘱其薨后葬于城东淇水旁,思其必反之葬于丘,即葬于城西早已选好的风水宝地云梦山中。孰知至事至,世子思其一生悖父王,父驾崩,当尊其遗嘱,果将纣王辛葬于朝歌城东淇河之畔的河口村,留下了今天的纣王之墓,现正处于省222道旁,过往之人皆可视之,或凭吊一代帝王之功绩,或讨伐一代暴君之罪行,悉听尊便,任由处之,无人干涉。

从纣王墓沿淇河大堤顺流而下,堤两旁的杨树夹堤而生,形成数十公里的林荫大道,被精于生意经的淇县人命名为古官道,挖掘传说,展开畅想,大作文章,以开辟旅游,博引眼球,增加收入,富甲一方,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淇水河畔的秦街村就势而上,新建了小吃一道街,宣传阵势浩大,店家承诺信誓旦旦,极其淳朴,招揽了不少食客的光顾,但必竟刚刚起步,有些势单力薄,但就其规划,假以时日必成气候,愿其早日实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