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冶:唐朝女诗人奉诏入京,给朋友留下一首诗,被后世誉为“不输男儿”
胡应麟在《诗薮》中曾言:“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这说的便是唐朝。
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的诗人不分行业,不分年龄,不分性别。
写出“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胡令能是个修锅匠;“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出自七岁的小女孩之手。
除此之外,唐朝还有著名的“四大女诗人”,个个才华不输男儿,尤其是李冶,她的“至亲至疏夫妻”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李冶原本也是出身书香门第,因为6岁时的一句“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而被父亲断定“必失行妇”,所以在11岁的时候便被送入道观修行。
然而她的父亲一定不会想到,入了道观后的李冶,渐渐地挣脱了礼教的束缚,更加豪放。
生性浪漫,精通音律,工于诗书的她受到很多风流才子的追捧。
茶圣陆羽、诗僧皎然、“五言长城”刘长卿等人都和她有诗歌唱和。
她一生风流不羁,却终身未婚。
无论是初恋皎然还是后来的阎伯均、朱放等人,和她都是有缘无分。
不过虽然她和这些人没有修成正果,但是他们依然还是好友,这样潇洒的李冶在唐朝也算是特立独行了。
广告三亚亚特兰蒂斯 三亚专业房产咨询网_楼盘信息发布,真实可信房源,^^新折扣,优惠,团购活动及时掌握.度假,养老,投资皆可...
她的诗名越传越响亮,终于传到了皇帝的耳中。
此时的她已年过半百,疾病缠身,但是却突然接到皇帝的诏令。
皇命不可违,她只能奉召进京。
她给朋友留下一首诗,被后世誉为“不输男儿”。
这首诗名为《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全文如下: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
这首诗虽然没有《八至》富有哲理,也不如《相思怨》深情缠绵,但也别有风韵,尤其是诗中毫无闺中女子的矫揉之气,所以至今传唱不衰。
诗歌首联写的是诗人当时的状态。
从“多病”和“龙钟”可以看出当时的诗人已经不年轻过,而且还体弱多病。
“无才”和“虚名”是她的自谦之词,那么对于皇帝的召见她是什么态度呢?
接着的颔联写的就是她在皇帝召见后的表现。
“弹冠”有庆祝之意,也突出了李冶的“道士”身份,而“拂镜理衰容”也表明了她的重视。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弹冠相庆”其实是个贬义词,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明其实此时的李冶心中并没有十分欢喜呢?
广告女儿出差我与女婿相处,为女儿幸福,醉酒后让他一生保守秘密
而接下来的颈联就十分隐晦地展现了她的真实想法。
“北阙”、“南山”是一组相对的意象,在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中就曾出现过,“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而李冶这里也表现出了她对南山的向往,实际就是无拘无束的隐者生活的向往,而这也说明她其实内心是极不愿入宫的。
而最后她不写和朋友的惜别,反写“桂树”和“沙鸥”,也表现了她对这片山水的无限留恋之情。
这首诗虽写离别,却毫无小女儿姿态,诗人的潇洒可见一斑,刘长卿称她为“女诗豪”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也许李冶也没想到,这次皇帝的召见就是一条不归路。
虽然德宗刚见到她时惊为天人“上方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
但是不久就发生了一件改变她命运的大事,建中四年,长安发生了“泾原兵变”,当时经过长安的泾原军发动叛乱,拥立朱泚称帝,而唐德宗带着后妃子嗣匆忙逃往。
而李冶则被留在了宫中,朱泚也曾听过李冶之名,于是便命她作诗歌颂。
李冶迫于无奈,只能写下一系列歌功颂德的诗作。
后来不到一年,大将李晟收复长安,迎回唐德宗。
唐德宗秋后算账,李冶就这样被乱棍打死。
而她的这首《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也成了留给朋友的最后一首诗了。
- END -
作者:凯紫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