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紫砂壶的美?明白这6个要点,审美提高一大截

美是唯一不受时间伤害的东西。

时代更迭,但是中国文化之美却经久不衰。书法,绘画,诗歌,陶瓷,建筑,音乐·····几千年来,依然浸润着每个爱美的灵魂。

在欣赏这些美好的文化和事物时,我们如何建立高雅的审美情趣呢?

实际上,中国的高雅艺术,都有相同的审美标准,触类旁通,以小见大。

我们常常见到一个很厉害的书法家,他同时还有可能是很厉害的画家和雕刻艺术家。

有时候一位很成功的建筑师,也许还是一位有很多好作品的摄影师。

在这些看似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的不同领域都能获得成功,除了自身专业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审美的眼光

紫砂壶也一样。从古至今爱紫砂壶的人都很多。有爱茶的人爱屋及乌而喜爱,也有人只因为紫砂的特质和美而喜爱。

紫砂泥料,器型,颜色众多。收藏者也多。在这么琳琅满目的紫砂壶中,如何去辨别有价值,值得收藏和把玩的紫砂壶呢?

著名的美术评论家,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提出紫砂壶的《赏壶六要》,完美地诠释了这个问题。

紫砂壶什么标准,实际上就是中国诗书画的审美,除去紫砂本身的用料要求以外,对紫砂壶的审美,应该注意以下六个要素。

1、神韵

神韵的“神”是精神状态,“韵'是态度和风韵。神韵,指风度韵致,也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

神韵是中国古代美学不可或缺的元素。中国古代文人认为,真正的美是从物品里没有直接表现,但是却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纯真清远的意味和感受。

好的紫砂壶给人的感受就很美妙。我们一看到它,就会生出一种感受,例如古朴,清雅,或者玲珑,可爱。这些感受往往带给人遥远的神思与想象。即获得古人常说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意味无穷的美感。

从所写之物中冥观未写之物,从所道之事中默识未道之事。

神韵是一件艺术品所应追求的理想艺术境界,所以这个紫砂壶仅仅是作为一个泡茶的工具,还是一个艺术品,关键在于神韵。

2、形态

壶的神韵是一种很综合的感受,这种感受需要靠壶的形态里体现。

一把紫砂壶的形态就像山水画的构图或者书法字的字形和比例一样重要,它是构成神韵很重要的因素。

寓神于形,寄物而通。

一把有艺术价值的紫砂壶,需要使人从形态里看到神韵。若一把壶的形态不流畅或者不和谐,会影响整体神韵。形态不佳,神韵必不会好。

“形”就是形状,紫砂壶的壶型一般分为三种大类,一种是筋纹形,例如菊瓣,瓜棱、玉兰和水仙壶等等。

第二类是几何形,就是呈几何形状的壶,例如圆形壶,方形壶,八边形或者梯形壶等等。

第三大类是自然形。自然形就是像南瓜,柿子等等仿造自然中物体的形状而制的壶,尤其很多花壶、仿生壶,都属于自然形。

形态中的“态”则是一种动静之感。一般可以分为动态、静态和平淡中和之态。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壶,飘逸灵动,会感觉到一种生机勃勃的动态之美。

有时候我们欣赏一个壶,心里感觉安静沉浸,生出一种静态之美。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壶,则有一种动静皆宜,让人心生即平和又淡远的感觉。

这样的形态美,让人在观形之外能感受到这个壶带给我们情绪思想的幽微波动,是体现壶之气韵的一大关键。

中国审美讲究虚实相生。除了具体的实形,虚形的美也很重要。就如同书法里有布白,就是决定书法艺术效果高低的重要因素。

紫砂壶的形态也是虚实结合。我们看到的外表形状是实形,而由这些实形构成的镂空、虚空部分就是虚形。在欣赏紫砂壶的过程中,我们除了欣赏实形,还需要兼顾虚形。例如,壶把镂空的形状,壶嘴周边的曲线等等。

3、色泽

紫砂泥色丰富多彩。其中以朱、紫、米黄三色为紫砂器的本色。浓淡深浅便能调和出颜色万千。

制壶人通过自己的审美,经验制成各色的紫砂壶。紫砂壶的色泽,有的古朴,有的淡雅,有的自然。

紫砂壶颜色万千,但是美妙的紫砂颜色,一定是“不艳不俗”。

很多人挑选紫砂壶,一味地追求紫砂壶表面的光泽,以为表面光滑,颜色艳丽,折射出炫目的光泽就是好壶。其实不然,一把泥料好审美高的紫砂壶,往往不是一眼看上去就很亮眼的。

紫砂壶的光泽,是有一种自内而外的“黯然之光”。这种色泽,或沉着古雅,或朴素自然,或清新柔和,或浓郁有度。无论如何,都十分的和谐,自然,雅致,不会带给人一种夺目和艳俗的感觉。

4、意趣

意趣,指的是作品体现出的意味和情趣

意趣是比较主观的感受,是人们主观的情绪投射在物品上。也就是说,见到一个物品,人们能从很多细微之处看出趣味,觉得有意思,值得玩味。

很多制壶者就是创造者,有感而生。创作出的壶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情趣,修养等等。

例如,一些小巧轻薄的壶,让人感觉玲珑可爱。

厚重简约的壶,让人深感古朴之趣。

有很锐利的棱角和线条的壶,则带给人一种刚健爽利之感。

还有一些壶,能让人产生一种美好的意象和想象。

比如,文人偏爱竹筒、梅桩壶,因为梅竹就像君子那般,清风亮节,一看就给人一种文气高雅的感觉。

还有活泼之人爱树瘿,瓜果壶。这样的壶给人可喜生动的感觉,把玩在手,颇有野趣。

我们赏画,赏书法,有时候,往往是在'赏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爱颜真卿,王羲之,苏东坡的书法,爱李白,陶渊明的诗,这跟我们对他们的欣赏是分不开的。

壶的意趣中同样可见到做壶人的思想、情操 、修养的高下。我们欣赏一把壶,我们同样也是在欣赏制壶人思想和深度。

5、文心

文心,就是文人之心,文人的意趣和情趣。紫砂壶的美与流行,与文人品格更是息息相关的。文人,有着最细腻的心和眼光,能把世上的美化成一种可以流传的事物。所以,文人们把美景和感悟写进诗里,把诗提在纸上,把诗融入画中。

壶中的文心,就是把诗书画的意趣体现在壶上。这样一来,壶就像人一样,有了情绪和灵魂。

有些壶上面有寥寥几句诗,简简几笔画,却散发出一种文雅之气。壶之气韵,意境也随之显示出高下。

6、适用

紫砂壶与单纯的诗书画有一点不同之处,就是紫砂壶毕竟是饮茶用的,所以除了美,我们还必须要兼顾适用这一点,这样紫砂壶本身才有意义。

适用方面,首先要做到三平,就是就是壶嘴,壶把,壶口呈一条线。如果壶嘴太低,注水时容易漏出来,壶嘴太高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壶把过低也不好拿。所以三平是适用的普遍标准。

当然,一把好的壶还需要稳健,坚固,壶盖和壶口严密,执拿方便等等。

有人问,如果这把壶看上去很美,但是设计影响使用,这样的壶有没有价值?

真正好的有收藏价值的壶,一定不是仅仅陈列在置物架上,而是能常常把玩手中,泡茶怡情。这样的壶,用着才趣味得当,增加灵性。

制壶高手往往都是实用和美都能兼顾的。

当然, 能够欣赏一把壶的美,除了壶本身以外,还和欣赏之人的自我修养息息相关。

一个人心中有诗画山水,看一把壶便是宇宙苍穹;一个人心中若只有名利价值,看一把壶,就仅仅是一个人民币数字,一个制壶人的名声大小而已。

其中乐趣多寡,智者自有明辨。

关注@逆旅公子,发现更多诗意生活。

(0)

相关推荐

  • 从明到清,茶具经历了怎样的变革

    茶具作为一种物质遗存,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由于不同时期人们饮茶文化的差异,所需要的饮茶器具也不同,因此人们根据这种不同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饮茶器具. 茶具作为一种物质的存在,是受人们意识的支配,并 ...

  • 茶客们最爱的22款紫砂壶!美死了

    近些年来,紫砂壶越来越被人所熟识,不管是收藏大家还是平常茶客,手里不备一只紫砂壶就不算事儿!现在市面上卖的紫砂壶各种款式.各种泥料,面对这种"挑花眼"的情况,该如何为自己选择一款耐 ...

  • 怎么鉴别紫砂壶是手工壶还是机车壶?

    如果壶友对泡茶没有太多要求的话,那么我们常见的机车壶也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如果是花了手工壶的钱,却买到一把便宜的机车壶,那么这样就不划算了.所以,无论对泡茶有没有要求,多了解一些紫砂壶的鉴别方法还是非 ...

  • 追壶人:几步教你鉴别紫砂壶品质

    以前大家问的最多的就是如何鉴别紫砂壶真假,似乎大家觉得真了就值那个价格了,但是大家忽略了一点,紫砂壶的品质才能决定紫砂壶所值的价值,今天我就教大家轻松几步鉴别紫砂壶的品质. 判断紫砂壶的品质主要看这三 ...

  • 周桂珍紫砂壶之美的文化内涵

    周桂珍所做的紫砂壶,造型端庄明快,气韵生动,每件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有的深沉而雄伟,如坐.如卧.如潜.如慹,呼之欲起,有的清雅温厚,颇有隐者风度;有的通体气格高古,韵致清绝,令人心醉;有的精制尤 ...

  • 鉴别紫砂壶真伪的最简单方法

    紫砂壶真伪的鉴别一直是困扰紫砂壶收藏爱好者的一大难题.其实很简单,几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搞定,至少你可以用来鉴别普通紫砂壶的真伪. 普通收藏者不要刻意追求收藏名家老壶,能够收藏到一把砂质纯正做工尚可的紫 ...

  • 追壶人:怎样读懂巨轮珠紫砂壶的美

    制作不事雕琢,贵在醇雅--巨轮珠 巨轮珠本名"具轮注",创作原型是古老的灌溉具车,后来因为"千里船"问世,用巨轮推进船只,因此名为"巨轮珠" ...

  • 追壶人:近代以前人们是靠什么方法鉴别紫砂壶的

    现在的壶友买了壶,要么是自己慧眼识珠能够判断紫砂壶真假,要么是拿到相熟的信任的人那里鉴定,亦或者是直接去不同的提供紫砂鉴定的商家或是鉴定机构鉴定,那么近代以前的壶友们是怎么鉴定的呢? 明朝周高起所著的 ...

  • 怎样鉴别紫砂壶

    茶壶因茶而流行,而紫砂壶又因为其泡出的茶色泽透澈.香味纯正,受到很多爱茶人士的追捧.紫砂壶一般都是名家名作,纯手工制作,没有相似做工又相同形状的紫砂壶.价格为参考:人们都说紫砂壶珍贵,但是最普通的紫砂 ...

  • 赏宜兴紫砂壶之美(高建中)

    宜兴紫砂壶在古今茶具中是最具特色.最富文化内涵的,它不仅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的特殊功能,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有一定的文化品位,是一种耐人玩味.惹人宠爱的特种手工艺品. 紫砂壶之美,莫过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