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例验方治痔疮》全集全网发bu

人生下半场,拼的是健康

东哥说养生

前些日子回农村老家,路过叔叔家的中医诊所,我惊呆了,外边人山人海,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比起市里的大医院也不成多让,此时正是寒冬时节,生病的人太多了,我急忙放下行李当起了帮手,我也是中医出身,抓几付药还是会的。

晚上聊天的时候,叔叔告诉我,:他想整理几本医书以供现在广大百姓读阅。他自小学中医,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了,对中医还是深有体会的,中医现在在中国没落了,但是西方很多国家都在学习中医,就像我们中国人都在学西医一样。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提高,包括身体和精神上的,我也是深有同感。在他的邀请下我决定帮他整理行医几十年用到的一些秘方、验方以及前辈先人留下来的医学著作,在此搜集整理成册,分十多个系列一一出版,内容涉及生活中常见病,便秘、痔疮、湿疹、脚气、灰指甲、感冒、鼻炎、癣类、男性、妇科等。对每一种病症均会详细论证其成病机理,日常预防及治疗方法,供广大读者借鉴,没病预防,有病治疗,希望能帮到您。本书针对痔疮病论述其成因和治病机理,痔疮对很多人是难言之隐,大部分患者都不愿就诊,这样导致病情持续加重,本书主要介绍各类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治疗并根治。特别提醒:患者在使用本书所记载的方剂之前必须到正规中医院问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书中难免有错误与不足之处,望您给予批评与斧正,谢谢。

东哥搜集整理

微信: zxd727795950

QQ : 727795950

2018年1月1日

再序

穷人需要养生,富人更需要,为何?因为穷人一旦重病只能等死,而富人即使有再多的钱也买不会性命。那么中医治病的方法有哪些呢,大概这几种心理疗法、音乐疗法、芳香疗法、推拿按摩、拍打、针灸、药石疗法,其中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药石最次之。不治已病治未病,生活中我们把养生放在第一位,涵养心性,修出真我,常怀一颗良善之心,感恩之心,去掉贪欲之心、功利之心,这样延年益寿有望矣。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顺应天地之道,自然之道,成就真我之道。各位读者,闲暇之余研习一些养生之道,让我们的身心放松,融入天地万物之中,还自己与家人一个安静祥和的小天地!

孤狼搜集整理

微信: cy1139521512

QQ : 1139521512

2018年1月1日

目录

一.痔疮形成的原因..................(2)

二.痔疮的预防......................(4)

三.中医治病理论之阴阳学说..........(5)

四.中医治病理论之五行学说..........(21)

五.煎制的正确方法............(24)

六.中药用药禁忌....................(28)

七.痔疮治疗之熏洗法(共计25例)...(31)

1. 羌活独活芒硝治痔疮............................(31)

2. 黄柏大黄丹皮治痔疮............................(33)

3. 荔枝草治痔疮........................................(36)

4. 翻白草治痔疮........................................(37)

5. 蒲公英黄柏赤芍治痔疮........................(38)

6. 浮萍治痔疮............................................(40)

7. 仙鹤草勒菜苋治痔疮.............................(41)

8. 南瓜子治痔疮.........................................(44)

9. 地骨皮治痔疮.........................................(45)

10. 韭菜治痔疮............................................(46)

11. 无花果叶治痔疮....................................(47)

12. 鱼腥草治痔疮.........................................(48)

13. 明矾治痔疮.............................................(49)

14. 香菜治痔疮.............................................(49)

15. 马齿苋治痔疮.........................................(51)

16. 元明粉明矾治痔疮.................................(51)

17. 槐花地榆治痔疮.....................................(54)

18. 大青盐治痔疮.........................................(56)

19. 黄芩栀子干莲房治痔疮.........................(57)

20. 丹参茜草治痔疮.....................................(59)

21. 威灵仙根鸡冠花治痔疮.........................(60)

22. 芒硝治痔疮.............................................(62)

23. 花椒治痔疮.............................................(62)

24. 胡桃叶治痔疮.........................................(63)

25. 白芷川穹青黛红花治痔疮.....................(64)

八. 痔疮治疗之外敷涂抹法(共计15例)..(65)

1. 田螺治痔疮.............................................(65)

2. 升丹石膏治痔疮.....................................(66)

3. 丝瓜治痔疮.............................................(67)

4. 硫磺雄黄治痔疮.....................................(67)

5. 榨树叶治痔疮.........................................(68)

6. 鸡蛋白矾治痔疮.....................................(68)

7. 芥末治痔疮.............................................(69)

8. 白药治痔疮.............................................(70)

9. 鳖头骨治痔疮.........................................(71)

10. 马钱子治痔疮........................................(71)

11. 猪胆汁治痔疮........................................(72)

12. 黄连黄柏地榆治痔疮............................(72)

13. 香薷石蚕鸭跖草治痔疮........................(73)

14. 土豆治痔疮............................................(75)

15. 木鳖子治痔疮........................................(76)

九. 痔疮治疗之口服汤药法(共计36例)..(76)

1. 消痔汤1治痔疮.....................................(76)

2. 消痔汤2治痔疮.....................................(72)

3. 寄奴五倍子治痔疮.................................(78)

4. 豆腐渣治痔疮.........................................(78)

5. 丝瓜络治痔疮.........................................(79)

6. 朱砂草决明治痔疮.................................(79)

7. 金针菜治痔疮.........................................(80)

8. 茄子治痔疮.............................................(81)

9. 木耳羹治痔疮.........................................(81)

10. 木耳柿饼治痔疮.....................................(82)

11. 木耳粳米粥治痔疮.................................(83)

12. 木耳黑芝麻治痔疮.................................(83)

13. 木耳汤治痔疮..........................................(84)

14. 消痔汤3治痔疮......................................(84)

15. 消痔汤4治痔疮......................................(85)

16. 消痔汤5治痔疮......................................(87)

17. 消痔汤6治痔疮......................................(88)

18. 槐花黄连治痔疮....................................(89)

19. 槐角治痔疮............................................(89)

20. 生地苦参马齿苋治痔疮........................(90)

21. 地榆鸡冠花大黄治痔疮........................(90)

22. 五倍子治痔疮........................................(91)

23. 酸浆根治痔疮........................................(91)

24. 红小豆治痔疮........................................(92)

25. 槐花地榆苍术治痔疮............................(93)

26. 山茶花治痔疮........................................(93)

27. 银花地榆治痔疮....................................(94)

28. 蚯蚓蝌蚪治痔疮....................................(95)

29. 桑枝马齿苋治痔疮................................(95)

30. 消痔汤7治痔疮....................................(96)

31. 消痔汤8治痔疮....................................(97)

32. 槐叶茶治痔疮........................................(98)

33. 草决明茶治痔疮....................................(99)

34. 生姜茶叶治痔疮...................................(100)

35. 木槿花茶治痔疮...................................(101)

36. 雍菜治痔疮...........................................(102)

十.痔疮治疗之食疗法(共计22例)........(102)

1. 鳝鱼汤治痔疮......................................(103)

2. 无花果猪大肠治痔疮....................... ...(104)

3. 苦参鸡蛋治痔疮...................................(105)

4. 羊血治痔疮...........................................(106)

5. 桑耳粳米粥治痔疮............................(106)

6. 苍耳粳米粥治痔疮............................(107)

7. 牛脾粳米粥治痔疮............................(108)

8. 桑仁粳米粥治痔疮............................(109)

9. 无花果炖猪肉治痔疮........................(109)

10. 绿豆猪大肠治痔疮............................(110)

11. 鲫鱼治痔疮........................................(110)

12. 鲜藕僵蚕治痔疮................................(111)

13. 菠菜粳米粥治痔疮............................(112)

14. 菠菜香蕉粳米粥治痔疮....................(113)

15. 鱼肚治痔疮........................................(114)

16. 丝瓜瘦肉汤治痔疮............................(115)

17. 空心菜治痔疮....................................(116)

18. 绿豆薏米猪大肠治痔疮....................(117)

19. 冬瓜绿豆汤治痔疮............................(118)

20. 清蒸茄子治痔疮................................(119)

21. 猪皮治痔疮........................................(120)

22. 马齿苋猪大肠治痔疮........................(121)

十一.痔疮治疗之其它疗法................(121)

1. 针灸痔疮穴治痔疮..............................(122)

2. 长做提肛运动治痔疮....................... ..(122)

3. 按摩穴位治痔疮..................................(125)

4. 手部按摩治痔疮.................................(126)

一.痔疮形成的原因

有果必有因痔疮形成的原因大致如下:

1.不好的大便习惯:上厕时下蹲位看书看报,造成下蹲和大便时间延长,容易造成肛门盲肠内瘀血而引发疾病。上厕时吸烟能缓冲大脑的大便反射,极容易造成大便秘结。大便时用力过猛,一些人不管大便感受是否强烈,盲目不停地猛力努挣,只能使盲肠肛门和盆底肌肉增多不必要的负担与局部瘀血,致使疾病发生和蔓延。

2.大便异常:腹泻和大便秘结均是痔疮的重要致病原因。大便秘结是最大的祸根,盲肠内长期滞留有毒物质不仅可引发盲肠癌,且粪便堆积,影响血液循环。用力解出干燥粪块,必然会使肛门承受较大压力,发生瘀血、胀肿、裂口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腹泻常是结肠疾病的医学体现,腹泻也能使肛门局部感染机会增多,发生肛窦炎、炎性外痔、肛周脓肿等疾病。

3.慢性疾病:如长期营养不好的,体质虚弱,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长期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由咳喘造成腹压上升,盆腔瘀血。慢性肝炎、肝硬变、腹泻、结肠炎等均是肛肠疾病发生的诱因。故在防治中应注重病人的全身状态,采用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职业性原因:长期站立或长时间坐。因直立或静坐姿势,肛门盲肠居人体下部,痔静脉回流不畅。

4.饮食原因:日常生活中,饮食规律或饮食品种难免发生变化,这是很自然的。如食品质量的精粗,蔬菜种类的变化与量的增减,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等含量的多少,水分摄人情形,都能直接影响粪便成分,导致肛门盲肠疾病。长期饮酒或喜食辛辣食品的人,因酒和辛辣物可刺激消化道粘膜,造成血管扩张,结肠功能紊乱,肛肠疾病的致病率明显上升。

5.生理原因:结肠、盲肠为运送食品残渣,存留粪便的主要器官,而食品经体内分解吸收后,残渣中常带有大量有害物质,长期滞留在结肠盲肠中,可引发肿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痔疮病人应注意自我调养。

6.解剖原因:肛门盲肠部有大量特殊性结构,如肛门隐窝、肛门腺、肛乳头、盲肠瓣和特殊的血管构造。盲肠静脉中缺少静脉瓣,血液易于瘀积。门静脉系和腔静脉系在盲肠下端,有许多静脉丛和吻合枝,静脉壁薄弱,对压力的抵抗力减低,盲肠粘膜下组织疏松,有利于静脉扩大曲张变形,容易形成痔。

7.胚胎发育异常原因:肛门盲肠部是人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内胚层与外胚层相互融合而成,如发育过程异常,可在肛门盲肠部发生许多先天性肛肠疾病,如先天性无肛症、先天性盲肠阴道瘘、先天性巨结肠等。

综上所述,痔疮成因多有素积湿热,嗜食炙博、辛辣之品,或过度饮酒而致湿热内蕴、瘀滞,风火燥结,气虚下陷,气血瘀结,人体直肠末端黏膜和肛管皮肤下静脉扩张弯曲形成柔软静脉团,导致肛门肿痛或痔核红肿剧痛或便时出血,兼有便秘、唇干燥热等热象。

痔疮是一种慢性病,分为外痔、内痔、和混合痔,九成以上患者为外痔。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其中20-40岁的人较多,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

痔疮对很多人是难言之隐,大部分患者都不愿就诊,这样导致病情持续加重,本书主要介绍各类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治疗并根治我们的广大患者。

.痔疮的预防

1.饮食上首先不能够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或者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比如说酒,尤其是白酒,还有葱、姜、蒜,胡椒、芥末、孜然;

2.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每天晨起排便,专心排便,排便的时候不能够玩手机;

3.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要久坐久站,可以减少痔疮的发生;

4.形成痔疮后及时就医治疗。

5.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促进胃肠蠕动,改善盆腔充血,防止大便秘结。

.中医治病理论之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对立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及其规律。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分析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它是中医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决定着中医家们的思维模式,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

一、阴阳的概念与特征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明暗、温凉、动静等运动变化,都是由构成万物的气,在运动过程中一分为二而来。
    阴阳最初的涵义及引申:(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而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遇到种种既相互关联,又属性相对的事物或现象,如寒热、明暗、昼夜等,就以日光的向背加以引申:向日的地方光明,温暖;背日的地方黑暗、寒冷。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在此基础上,取象比类,把向日所具有的种种现象与特征抽象出来,归属于阳;把背日所具有的种种现象与特征抽象出来,归属于阴。于是天地、日月、昼夜、水火、上下、升降、内外、动静等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都以阴阳来加以概括)
    而阴阳的概念则导源于易卦,易卦由阳爻(—)和阴爻(--)组成。“—”标示阳,“--”标示阴。
    (二)阴阳的属性及基本特征
    1.阴阳属性的划分 阴阳属性的划分主要还是从日光的向背加以引申,阳,是具有向阳特征的事物或现象;阴,是具有背日特征的事物或现象。可归纳于下:

阴阳属性分类表

运动

外向

上升

温热

明亮

无形

功能

兴奋

推动

温煦

静止

内守

下降

寒冷

晦暗

有形

物质

抑制

凝聚

滋润

例:(以寒温而言,炎热、温暖为阳,寒冷、凉爽为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清轻上升为阳,地气重浊下降为阴。
    以昼夜而言,白昼光明为阳,夜晚黑暗为阴。
    以水火而言,火性炎热而上腾为阳,水性寒凉而滋润下行为阴。
    以内外而言,外部易显于阳光为阳,内部难见阳光为阴。
    以功能与物质而言,功能无形而外显为阳,物质有形而内守为阴。
    以物质的形态而言,气态无形为阳,固态、液态有形为阴;此即阳化气,阴成型。
    阴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即是将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及特征的事物与现象,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及特征的事物与现象统属于阴。)
    阴阳,在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如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明与暗等的同时,也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如人体内部的气和血、脏与腑、阳经与阴经等。
    2.阴阳的普遍性 是指凡属于相互关联的万事万物,或同一事物的内部相关联的内容,都可以用阴阳的属性加以归类与分析。

3.阴阳具有相对性 即阴阳中复有阴阳。例:昼为阳,夜为阴,而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阳的特征不断增加,故为阳中之阳,下午太阳西斜,阳的特征渐减,故为阳中之阴;黑夜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阴的特征渐增,为阴中之阴,后半夜阴的特征渐减,为阴中之阳。此即《类经·阴阳类》所说的:“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单一的事物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是难以辨其阴阳的, 阴阳的属性只有在相比较的情况下才能确定。例如60℃的水,同10℃的水相比,较温热而属阳;但当60℃的水与100℃的水相比,则较寒凉而当属于阴了。
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普遍性),而每一事物内部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相对性)。这种事物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

因此,以阴阳的相互作用可以概括自然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医学之例:就人体而言,机能亢奋为阳,而抑制则属阴,当二者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取得动态平衡,就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病理时,一方过强就会制约对方,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相反,一方的不足必显对方的亢盛,如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  可利用这一原理,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中所说:“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即欲制动之过极,以属性相反的静来制之;欲制过亢之阴,则以相反的阳来制之,以使之恢复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治法更是利用阴阳相反相制原理的典型。    可见,对立的阴阳双方并非平静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而是时时刻刻在相互制约着对方,并由此带来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互根互用揭示的是阴阳对立双方的统一性。阴阳互根是指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本。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例:从天地而言,天为阳,地为阴,没有天,就无所谓地,没有地,也就无所谓天。
    从方位而言,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
    从寒热而言,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
    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这就是“互根”。如果双方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有阴无阳谓之“孤阴”,有阳无阴谓之“孤阳”。而“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则自然界生生不息之机也就遭到了破坏。
    “互用”指的是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可以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
    例: 如物质与功能的关系,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是产生功能的基础,功能则是内在物质的外显反映。脏腑功能正常,才能不断化生营养物质;而营养物质充足,才能保持脏腑功能的正常。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出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释义:阴阳是相互为用的。阴在内,有阳作它的卫外;阳在外,有阴作为它的辅佐。指的就是阴精(物质)在内,是阳气(功能)的根基;阳气(功能)显于外,是阴精(物质)所化生及役使的。

《素问·生气通天论》亦言:“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出处:《素问·生气通天论》
    释义:阴是贮藏精气而守于内部的,阳是保卫人体外部而坚固腠理的。

说的是藏于体内的阴精,随时急起而供应阳气的需要;护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生理上气与血的关系也是这方面的很好体现,气因无形、以功能而显,故属阳;血为有形的物质,故属阴。气为血之帅,可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可载血、养血。二者是互根互用的。     阴阳的互根互用又是阴阳的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只有阴阳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有可能形成彼此的消长及相互间的转化。

阴阳消长类型大体可概括于下:
    1.此长彼消   包括阴长阳消,阳长阴消。这是制约太过所致。由于阴阳相互制约,阴阳任何一方的增强,制约对方的力量增强,必致对方的消减。证之人的病理,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即阴偏盛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阳偏盛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阴液。
    2.此消彼长 包括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这是制约不及所造成的。阴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制约对方的力量减弱,势必引起对方的偏盛。证之人的病理,如阴虚则阳亢,即人体阴液不足时,对阳的制约不及,就会导致阳的亢盛。

3. 彼此共长 即阴长阳亦长,阳长阴亦长。这是因为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如物质与功能)可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促进和资助对方,一方旺盛,则可促进另一方亦随之增长,即互根互用得当。
    如生理上气能生血,血能养气;治疗上补气可以生血、补血可以养气。治疗阴虚时强调阳中求阴,治疗阳虚时强调阴中求阳等,皆基于此理。
    4.彼此共消 即阴消阳亦消,阳消阴亦消。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不足,无力促进、资生、助长对方,则相对的另一方亦会随之而消减。这是互根互用不及所致。
    如物质不足,必然导致功能的减弱;功能的减弱也势必会影响物质的化生。病理上常见到的气虚可导致血虚、血虚可引起气虚;阳虚可进一步损及阴、阴虚也可进一步损及阳,最终结果是阴阳两虚。

4.     阴阳的此长彼消与此消彼长可归纳为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的彼此共消与彼此共长可归纳为阴阳共消长。
    可见阴阳消长的原理可因于阴阳的对立制约,也可因于阴阳的互根互用。其中阴阳互为消长是基于阴阳的对立制约,这一般出现在对立、对抗特性较明显的阴阳范畴,如寒与热;而阴阳共消长则是基于阴阳的互根互用,这一般出现在互根互用特性明显的阴阳范畴,如物质与功能、气与血等。
    平衡,指的是阴阳的消长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使阴阳双方在总体上仍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释义:阴气和平,阳气密藏,精神就会旺盛。

反之,如果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协调,中医学称之为“阴阳失调”,就会引起阴偏盛、阳偏盛、阴偏衰、阳偏衰等病变。因此,阴阳相对平衡的重要性是不容忽略的。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例:昼夜变化,正午为一日之中阳最盛的极点,同时太阳又开始西斜,此点又成为由阳转阴的转折点;同理,子夜为一天之中阴最盛的极点,同时也是由阴转阳的转折点。再以季节变化为例,夏季热极之时,为阳盛之极,此时阴开始萌生,随着阴渐盛而及秋而冬;冬季寒极之时,为阴盛之极,此时阳开始萌生,随着阳渐盛而及春而夏,循环不休。
    阴阳转化的机理:由于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由其内部对立双方的主次关系决定的,且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受着阴阳消长的影响,当阴阳的消或长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事物内部出现了阴与阳的强弱的互换,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阴阳之所以会发生转化,除阴阳双方始终处于消长变化外,即《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的:“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词义:倚伏:谓成败之间,隐藏相互的因果。
    释义:成败因素相互蕴伏,是由于六气的运动,运动不止,就会发生变化

还与对立的阴阳双方已相互倚伏着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根源有关。即所谓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由此可见,阴阳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是它们可能发生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转化的条件:在阴阳转化过程中,条件是必不可少的,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发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因此,“物极”就是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里的“重”和“极”就是“物极”阶段,就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达到“重”的条件,阴阳就相互转化;达到“极”的条件,寒热就相互转化。
    医学之例:生理上,兴奋与抑制、情绪的高涨与低落等便常是阴阳转化的相互交替的过程。病理上阴阳的转化常常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寒证与热证、阴证与阳证的相互转化等。如热盛病人,表现为高热、面红

力的阳热实证。在极热的情况下,由于汗出而散热过快,致大量耗伤人体的正气,可突

虚寒表现的阴证。即由阳证转为阴证;再如寒饮中阻的患者,本为阴证,但寒饮停留日久可郁而化热,转为阳证。
    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可把阴阳消长看作一个量变的过程,这种消长在一定限度内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是消长发展到一定程度(物极阶段)的结果。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归纳:阴阳的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其相互转化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阴阳交感是阴阳关系的最基本前提,只有阴阳交感才能化生万物;对立制约是阴阳最普遍的规律,并决定着消长平衡;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就是动态平衡,阴阳消长又可发展为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是阴阳消长达到极点的结果;阴阳的互根互用说明了阴阳双方彼此依存,相互为用,而且是对立制约、消长转化的前提。了解了阴阳学说的这些基本观点,将有助于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着中医家的理论思维和诊疗实践。
    (一)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
    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阴阳结合的有机的整体,其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互根的关系,且可以阴阳加以划分。《素问·宝命全形论》就有:“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的论述。

出处:《素问·宝命全形论》
    释义: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
    人的组织结构借助阴阳学说可划分为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阴阳两部分: 就大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躯干背腹而言,则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就四肢内外侧而言,则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就皮毛筋骨而言,则皮毛在外为阳,筋骨在内为阴。
    就内部脏腑而言:由于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主动,故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内守,故为阴。由于阴阳的属性的无限可分,阴阳中还可以再分阴阳,如五脏再分阴阳,则心、肺居于胸腔,在上为阳;肝、脾、肾居于腹腔,在下为阴。而且每一脏还可再继续划分阴阳,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
    就人体的经络而言:十二正经中,手足三阳经行于肢体外侧,为阳;手足三阴经行于肢体内侧,为阴。    就气与血而言:则气属无形,功能推动温煦,为阳;血属有形,功能滋润营养,为阴。

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分类表

人体部位

组织结构

表 上 背 四肢外侧

皮毛 六腑 手足三阳经 气

里 下 腹 四肢内侧

筋骨 五脏 手足三阴经 血

总之,人的组织结构中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部脏腑之间、经络气血等都存在着既对立又互根的阴阳关系,均可借用阴阳学说加以阐释。

(二)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生理学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达到协调平衡的结果,即“阴平阳秘”状态。生理体现: 中医学常用“阳化气,阴成形”来概括生理功能中的阴阳关系。人体的生理活动可概括为阴精(物质)与阳气(功能)的矛盾运动。二者的关系体现着相反相成、对立互根。体内的物质(阴)是产生功能活动(阳)的物质基础,而功能活动(阳)又促进着体内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同时也是体内物质的能量与功能体现。这样,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资生、对立、消长、交感、转化的统一体中。
    以气血关系为例,气属阳而血属阴,气具生血、行血和统摄血液之功能,所以气的功能正常有助于血的化生与功能正常;而血又具载气和养气之功能,所以血的功能正常也有助于气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气血之间的关系正体现了上述功能与物质的关系。    再以气机运动为例,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而阳主升,阴主降;阳主出,阴主入。人体的生理功能是通过气的升降出入而实现的,升降出入平衡即为人的生理状态。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内阴阳的相互作用、消长变化处于协调、平衡状态,是维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反之,当各种因素导致体内阴阳失却协调平衡时,则称为阴阳失调,就属于病态。因此阴阳失调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机理。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到人体的正气与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和康复能力,正气可分阴阳(如阴血、阴津与阳气)。邪气,是泛指各种致病因素,邪气也可分为阴邪与阳邪(如六淫中的风、暑、火属阳,寒、湿属阴)。

概而言之,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均可用阴阳失调来加以概括,“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中医学的病机纲要。

.中医治病理论之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五行治病相辅相成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

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则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可诊断为心火旺。又如,痉挛拘急抽风,根据五行归类属木病,从人体脏腑来看,可诊断为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属水病,而病位可定为肾。

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

根据母子相生的关系,提出以下治疗原则:

1.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肾(水)阴以养肝(木)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的肝阴不足之证。

2.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导致的脾阳不振之证。在五脏配属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门学说兴起,对机体的温煦多指为命门之火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

3.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4.培土生金法,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

中医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创建了以下治疗原则:

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

4.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金和木,乃肺肝两脏。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又称清肺泻肝法。

.煎制的正确方法

(1)现在多数药店都有代煎服务,一般取药后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取到熬好的药液,每剂两包,回家放到冰箱里,随时取用,非常方便。但除非实在没有时间、没有条件,中药最好还是自己熬。因为熬药有很多细节,药房代煎不一定给你细致操作。

(2)熬药的程序:

A.先将群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需要先煎或后下的药无须浸泡。

B.头煎:先用大火煮开,再用文火煮10-40分钟,启锅滤汁。后下药无须浸泡,注明“后下几分钟”,则在头煎的最后几分钟放下锅。

C.二煎:在头煎药渣中加水,再次大火煮开,再用文火煮与头煎同样的时间,然后启锅滤汁。

D.将两次煎出的药汁混合,装入保温瓶,每日分2-3次喝完。

(3)熬药用陶瓷器皿,避免接触金属器物。因为大多数药物都是草木,而金克木,金属器皿往往能改变草木药物的性质。而土生万物,陶瓷器皿属土。

(4)每次熬药的水量由自己控制,保证两次滤出的药汁共有500-600毫升(约一啤酒瓶)左右即可。每一煎加水要一次加足,不要边熬边加水。

(5)需要先煎的药:主要是金石矿物、骨骼、甲介类,需要提前单煎,然后再与群药同煎,以保证其有效成分充分被熬出来。一般来说,龟板、鳖甲需先煎40分钟;磁石、代赭石、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瓦楞子等需先煎20分钟,石膏需先煎15分钟。还有的药,须久煎以去其毒性,如麻黄需先煎,去沫,一般是先煎15分钟左右,再将煮出来的泡沫去掉。附子也要先煎,熬到没有麻味为止。一般来说,少量用附子时候,先煎30-40分钟即可,如果是大量用附子(多于15克),就必须先煎2小时,保证药性下沉,否则,后患无穷。

(6)需要后下的药:芳香辛散类药,久煮易失效的药,在煎煮过程中要后下。一般来说,钩藤在头煎最后7分钟下,藿香、佩兰、绿萼梅、月季花、玳玳花、玫瑰花、厚朴花、紫苏、砂仁、肉桂、天竺黄等在头煎最后5分钟下,薄荷在头煎最后三分钟下,鱼腥草在头煎最后2分钟下。二煎的时候,后下药一起煮即可。还有的药,有时候需要后下,有时候不需要后下,比如,大黄,如果要用来通便,则宜后下,如果不用来通便,则不后下。

(7)熬药的时间,指煮开后用文火慢煮的那段时间,一般是10-40分钟。一般来说,走上焦的药,如治感冒、肺部疾病的药,不宜久煮,一般文火煮10-15分钟即可起锅。走下焦的药,尤其是养肾、滋补类药,需要久煮,宜用文火熬40分钟左右。其余文火煮20分钟即可。总体来讲,药熬的时间越长,其性越往下沉,药力越往下走,熬药的时候可根据病位掌握熬药时间。

(8)熬药的时间一定要掐准。很多人熬药熬忘了,导致久煮,这样非常影响疗效。还有人熬药忘了时间,把药熬糊了,再加水以图补救,这是熬药的大忌,因为此时,药性已经变了,这一剂药已经熬废了,不能再喝了。

(9)一般的药物煎煮两次就可以了。在以下情况下,也可以煎煮三次:A.第三次煎煮出来的药液,就比较淡了,味淡入脾,三煎药物有健脾之功,对于脾虚者很适宜。

B.内含龟板等贵重且养阴的药材,可以煎第三次,以充分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

C.用于皮肤病的内服药,第三煎的药液可以用来外洗。

D.有些特殊的病种所配的方剂,需要用上一剂药的第三煎药液代水来煎下一剂药。这就要遵医嘱而定。

(10)需要另煎的药:很多贵重药需要另煎,以免跟群药同煎造成浪费,如人参、西洋参、藏红花、蛤蟆油等。另煎药液跟群药煎出的药液混合服用。

(11)需要包煎的药:如滑石、米糠、旋复花、茅花、密蒙花、蒲黄、五灵脂等,它们本身或所带的毛容易引起药液浑浊,需要包煎;车前子容易沉底,粘附于药罐,导致糊底,也要包煎。一般用纱布包裹。包煎药需要同群药一同浸泡。

(12)需要冲服的药:很多贵重药物及用量极少的粉剂药物,需要另行冲服。即在服药时用药液冲服。如麝香、三七粉、朱砂、川贝粉、珍珠粉、苏合香、安息香、琥珀、柿霜、血竭、熊胆、牛黄、冰片等。

(13)需要烊兑的药物:胶类及糖类药物,需要先烊化,再兑入药液,一同服用。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虎骨胶、蜂蜜、饴糖等。烊化的方法,一般采取隔水蒸,将药物放在一个小碗里,加水少许,再将小碗座在沸水中加热,不久小碗中的药物即烊化。

(14)服药的时间,一般来说,如果病位在上部,药宜于饭后服用,这样饭把药顶在上面;病位在下部,药宜于饭前服用,这样饭能把药很快往下压。如果没有明显的病位,可在两顿饭之间服药。有些方子比较特殊,比如鸡鸣散,要在早上鸡鸣时分服用,这就要具体遵医嘱而定。

(15)现在市场上有免煎剂,是从药物中提炼出来的有效成分,只需要将其冲服就可以了。但由于生产厂家不同,业界尚无免煎剂的工艺标准和质量标准可依,免煎剂难免良莠不齐。所以,在实在没有时间和条件熬药的情况下,免煎剂是可以用的,但只要有了时间和条件,还是用标准的中药饮片熬制更好。

(16)不要喝隔夜药。中药一般都是每天一剂,当天的药当天熬,当天熬的药当天喝,不要使药液隔夜。有人喜欢头天晚上把药熬好,第二天喝,这是不妥的。最好起早把药熬好,当天服用。

(17)有人喝药喜欢放糖,以缓解苦味,这是不可取的。因为糖也是一味药,而且不同的糖作用还不一样,比如:白糖性平,滋阴收敛;红糖性温,能活血;冰糖甘寒生津。药液加入糖后,等于在原来的方子里又加进去了一味药,方子就变了。

(18)药渣的处理:按传统民俗,药渣最好倒在路上,取“对路”之意。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因为铸洛钟所用之铜是从西边的铜山采来的,两者之间仍有冥冥的联系,所以铜山崩时洛钟会有响动。人喝下去的药液跟药渣本是一体,它们虽然分开但仍有联系,所以,不要把药渣倒在下水道或垃圾堆里,这样也会影响药效。这一条,虽无现代科学依据,但这是中医前传后教的东西。奉劝诸位遵循!

六.中药用药禁忌

在服用中药期间,中药的药效能否发挥与自身饮食密切相关,如果医生已经嘱咐了你哪些东西不能与中药一起食用,那么你一定要严格听从医嘱。通常的一些饮食禁忌有以下几点:

吃中药的禁忌一、辛辣类

此类食物多辛热,有通阳健胃之功效,若过多食用则易生痰动火,散气耗血,故该类饮食仅适合于寒证疾病者,而不适于阴虚阳亢之体及血证、温病、痔瘘、痈疖患者等。此类食物包括葱、蒜、韭菜、生姜、酒、辣椒等。如辣椒属热性,若有发热、便秘、尿短赤、口干渴、唇燥、咽喉肿痛、鼻衄、舌质红等热象者食用,必然会加重“上火”症状,从而抵消清热凉血及滋阴药物的功效,故热证病人就诊中医不可同食辣椒。

吃中药的禁忌二、鱼腥类

  此类食物多为寒性,且含有大量蛋白,容易与中药产生过敏反应,经常食用容易诱发肠胃性疾病,因此肠胃不好的人少食。此类食物包含一些淡水鱼及海鱼等。

吃中药的禁忌三、发物类

  此类食物均为动风生痰助火之品,由于疾病对食物选择程度的大小不同,其“发”亦有异。此类食物有蘑菇、香蕈、笋、芥菜、南瓜、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等。如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患者当禁吃公鸡肉、猪头肉;疔、疖、疮、痈等皮肤疾患者,当禁吃香蕈、蘑菇、笋、公鸡肉、猪头肉、母猪肉,否则会加速红肿、生脓;有肠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会产生较多的酸,对胃肠有刺激。鉴此,“发”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有促进疾病恶化之意。

此外,在服用中药的时候千万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如果与中药同时服用的话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

  在服用中药的时候千万别吃吃萝卜,因为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不仅会降低补药的效果,还有可能影响药物的补益作用。

  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肠炎病人,在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的时候,千万别吃大蒜。因为大蒜里面含有大蒜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所服的中药不能有效地发挥治疗作用。

  服中药煎剂及丸药的时候,不宜吃生、冷、油腻的食物。因为生、冷类食物不但刺激胃肠,而且还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另外,患有疮、皮肤病人忌食鱼、虾、蟹及羊肉、猪肉等食物。水肿患者忌食食盐。肝炎患者忌食辛、辣、油腻。

  喝中药的禁忌,虽然现在好多人都不喝中药,但是有的一些病情还是需要喝中药治疗的效果才最好。以上就是喝中药的一些禁忌,在喝中药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以上的禁忌。

七.痔疮治疗之熏洗法(共计25例)

1.  成分:

羌活60克

    独活60克

芒硝120克

制作方法:三味药共为细末,开水冲开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主治痔疮出血,痔核肿胀疼痛。

羌活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肾经。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独活味辛、苦,性微温。归肾、膀胱经。祛风除湿,痛痹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要洗疼痛,少阴伏风头痛,风寒挟湿头痛。

芒硝具有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之功效。常用于实热积滞,腹满胀痛,大便燥结,肠痈肿痛等病症的治疗;外治乳痈,痔疮肿痛。

2.  成分:

黄柏15克

大黄12克

丹皮15克

芒硝50克

制作方法:五味药共为细末,用纱布包裹,加2000毫升水煮沸15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主治肛门脓肿,痔核肿胀疼痛。

黄柏味苦,性寒。肾、膀胱经。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蹙,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3.  成分:

荔枝草80克(其味臭,产于晋南,仲夏采集,全草入药)

五倍子18克

生甘草30克

制作方法:五味药共为细末,用纱布包裹先取前两味药加水煎煮,煮沸15分钟,趁热熏洗患处,随后取甘草加水煎煮再次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主治痔核肿胀疼痛。

荔枝草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用于咽喉肿痛、支气管炎肾炎水肿、痈肿;外治乳腺炎痔疮肿痛、出血。荔枝草又名蛤蟆草,癞蛤蟆草,雪见草,入药用选取冬季或是春季嫩草,药效更好。夏季荔枝草生苔没则药效大打折扣,故选取冬春季没生苔干的嫩草入药。

4.  成分:

翻白草30克

制作方法:加1500毫升水煮沸,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主治肛门周围肿痛,瘙痒。

翻白草全草皆可入药,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可治疗痢疾、腹泻、白带疟疾吐血便血、外伤出血,赤痢腹痛、久痢不止、痔疮出血、痈肿疮毒。

5.  成分:

蒲公英30克

黄柏30克

赤芍30克

丹皮30克

桃仁20克

土茯苓30克

白芷15克

制作方法:加3000毫升水,煮沸15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散瘀,除湿消肿。

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性味甘,微苦,寒。归肝、胃经。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治热毒痈肿疮疡内痈目赤肿痛湿热黄疸小便淋沥涩痛、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牙痛,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等。蒲公英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6.  成分:

浮萍100克

制作方法:加1500毫升水煮沸,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主治痔疮抓破出血不流水者。

浮萍带根全草入药,性寒,味辛,功能发汗透疹、清热利水,主治表邪发热、麻疹 、水肿等症。入肺经。发汗,祛风,行水,清热,解毒。 治时行热痈,斑疹不透,风热痛疹,皮肤瘙痒,水肿,经闭,疮癣,丹毒,烫伤

7.  成分:

槐花10克

地榆10克

仙鹤草15克

旱莲草15克

侧柏叶15克

枳壳10克

黄芩5克

胡麻仁15克

勒菜苋30克

制作方法:加3000毫升水煮沸,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亦可口服。

主治:清肠利湿、止血。

仙鹤草该种嫩茎叶可食,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抗癌功效,实为野味之佳品。全草、根及冬芽入药。性味:苦涩、干。入肺、肝、脾经。有收敛止血、消炎、止痢、解毒、杀虫、益气强心的功能。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痢疾、胃肠炎、阴道滴虫、劳伤无力、闪挫腰痛,外用治痈疮。

旱莲草全草入药,有凉血、止血、消肿、强壮之功效。(草)味甘酸,性凉,入肝肾二经,无毒。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可治各种吐血,鼻出血,咳血,肠出血,尿血,痔疮出血,血崩等症。捣汁涂眉发,能促进毛发生长,内服有乌发、黑发功效

侧柏叶苦、涩,寒归肺、肝、脾经。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肺热咳嗽,血热脱发,须发早白。

胡麻仁甘,平。入肺、脾、肝、肾经。润燥滑肠,滋养肝肾。用于津枯血燥、大便秘结,病后体虚、眩晕乏力等症。

勒菜苋凉血止血;清利湿热;解毒消痈。主胃出血;便血;痔血;胆囊炎;胆石症;痢疾;湿热泄泻;带下;小便涩痛;咽喉肿痛;湿疹;痈肿;牙龈糜烂;蛇咬伤等。

8.  成分:

南瓜子100克

制作方法:加1500毫升水煮沸,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连熏数天可愈。

主治内痔。

9.  成分:

鲜枸杞根(地骨皮)适量

制作方法:加1500毫升水煮沸,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疗效神奇。

主治痔疮。

10.  成分:

韭菜或韭菜根500克

制作方法:洗净,切成5厘米左右小段,加1500毫升水煮沸10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主治:散瘀解毒,根治痔疮。

韭菜叶、花葶和花均作蔬菜食用;种子等可入药,具有补肾,健胃,提神,止汗固涩等功效。在中医里,有人把韭菜称为“洗肠草”。补肾;温中行气;散瘀;解毒。主肾虚阳痿;里寒腹痛;噎膈反胃;胸痹疼痛;衄血;吐血;尿血;痢疾;痔疮;痈疮肿毒;漆疮;跌打损伤。 补肾温阳:韭菜性温,味辛,但无壮阳成份。益肝健胃:含挥发性精油及硫化物等特殊成分,散发独特的辛香气味,有助于疏调肝气,增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行气理血:韭菜的辛辣气味有散瘀活血、行气导滞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反胃、肠炎、吐血、胸痛等症。润肠通便:含大量维生素和粗纤维,能增进胃肠蠕动,治疗便秘,预防肠癌

11.  成分:

无花果叶50克

制作方法:洗净,加1500毫升水煮沸10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次,连续一周即愈。

主治:消炎散肿止痛,用于外痔肿痛。

无花果叶具有清湿热,解疮毒,消肿止痛之功效。主治湿热泄泻,带下,痔疮,痈肿疼痛,瘰疬。

12.  成分:

鱼腥草90克

制作方法:加300毫升水煮沸10分钟,滤出药液分三次口服,再加水500毫升煮沸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主治:嵌顿内痔,炎性外痔,肛门瘙痒等。

13.  成分:

明矾50克

制作方法:加1000毫升水煮沸10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主治:解毒燥湿,止血止痒。

明矾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治喉痹痈疽,蛇虫伤螫,取其解毒也。

14.  成分:

香菜250克

制作方法:洗净,加1500毫升水煮沸10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主治:消炎散肿止痛,用于外痔肿痛。

香菜性温,味辛,具有发汗透、消食下气、醒脾和中之功效,主治麻疹初期透出不畅、食物积滞、胃口不开、脱肛等病症。芫荽辛香升散,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开胃醒脾,调和中焦;芫荽提取具有显着的发汗清热透疹的功能,其特殊香味能刺激汗腺分泌,促使机体发汗,透疹。

15.  成分:

马齿苋100克

米醋适量

制作方法:洗净,加500毫升米醋煮沸5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1次,3日一个疗程。

主治:消肿止痛止血,用于外痔出血。

马齿苋全草治痢疾,肠炎腹泻,肺热咳嗽,肾炎,痔疮出血,痈疮肿毒。

16.  成分:

    元明粉15克

明矾15克

制作方法:两味药混合均匀分成3等分,每次取一份加温水溶化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主治:解毒止血,收敛燥湿,治疗痔疮出血、肿痛。

元明粉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主治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发热腹满,常配大黄,还可用治水热互结,腹满硬痛,发热便秘者。善治咽喉肿痛,痔疮,肠痈等症。

17.  成分:

地骨皮60克

升麻9克

桃仁12克

槐花60克

地榆60克

野菊花30克

败酱草30克

五倍子30克

制作方法:上药加2000毫升水煮沸20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3次,连续一周。

主治:定痛,止痛。

地骨皮,别名枸杞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是枸杞的根皮。可入药,具有退热除蒸之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功效性寒,味甘。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内热消渴。

槐花味苦,性平,无毒,具有清热、凉血、止血、降压的功效。对吐血、尿血、痔疮出血、风热目赤、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颈淋巴结核、血管硬化、大便带血、糖尿病、视网膜炎、银屑病等有显著疗效;还可以驱虫、治咽炎。槐花能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减少血管通透性,可使脆性血管恢复弹性的功能,从而降血脂和防止血管硬化。

地榆性寒,味苦酸,无毒;归肝、肺、肾和大肠经。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培清养阴,消肿敛疮等功效。

野菊花性微寒,具疏散风热、消肿解毒。能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证。

败酱草性味:性凉,味辛、苦。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用于阑尾炎、痢疾、肠炎、肝炎、眼结膜炎、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入胃、大肠、肝经。炮制:洗净,晒干,切碎用。

五倍子敛肺,涩肠,止血,解毒。治肺虚久咳,久痢。久泻,脱肛,目汗,盗汗,遗精,便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肿毒,疮疖,睫毛倒卷。

18.  成分:

    大青盐15克

制作方法:入铁锅中炒热,放入盆中,500毫升开水冲化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3次。7日为一个疗程。

主治:治疗痔疮及各脏器下陷所致脱肛。

大青盐,中药名。为氯化物类石盐族矿物石盐的结晶体。分布于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四川等地。具有泻热,凉血,明目,润燥之功效。常用于尿血,吐血,齿舌出血,目赤肿痛,风眼烂弦,牙痛,大便秘结。

19.  成分:

防风15克

枳壳15克

薄荷15克

朴硝15克

黄芩30克

栀子30克

干莲房30克

荆芥30克

制作方法:上药加2000毫升水煮沸20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3次。

主治:对外痔伴有肛门肿痛、灼热有疗效。

黄芩: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20.  成分:

赤芍20克

甘草20克

丹参30克

茜草30克

鱼腥草30克

制大黄30克

制作方法:上药加2000毫升水煮沸20分钟,坐浴,每次30分钟,每日2次,10日为一个疗程。

主治:对痔疮、血栓性外痔有很好的疗效。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21.  成分:

威灵仙根20克

红鸡冠花20克

槐花15克

藕节15克

制作方法:上药加1500毫升水煮沸20分钟,热熏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或继续浓缩至200毫升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治:吐血,崩漏,便血,痔血。

注:红鸡冠花,性凉,味甘涩,无毒。
入足蹶阴肝经肾经,大肠经
凉血,止血。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吐血,咳血,血淋,妇女崩中,     赤白带下。

威灵仙根:味辛;苦;性平。利咽;解毒;活血消肿。主咽喉肿痛;喉痹;喉蛾;鹤膝风;麦粒肿;结膜炎等。

22. 成分:

芒硝60克

制作方法:加1500毫升开水,趁热熏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主治肛门脓肿,内痔下血。

23. 成分:

花椒十几粒

食盐1勺

制作方法“用开水冲开,坐于盆上,熏洗患部,每日一次,每次10分钟左右,重者可每日早晚各一次。

主治:有消肿止痛之功。

24. 成分:

鲜胡桃叶100克

制作方法:鲜胡桃叶盛于瓦罐内,加清水100毫升,用纸封闭罐口,煮沸20分钟,将药罐放在提桶内,撕开药罐口上封纸。立即坐在提桶上,利用蒸气对准患处熏30分钟,然后将药液带渣倒在盆内,待水温冷却至50℃左右,进行坐浴30分钟,并用药渣擦洗患部,每日3次,连用5日。

主治肛门脓肿,内痔下血。

25. 成分:

白芷20克  

川芎20克

青黛20克

红花20克

制作方法:水煎熏洗。

主治:内外痔疮。

痔疮,中医认为是由于湿热而成,虽有内、外痔之别,理则一也。用白芷等活血化瘀之药外洗,内外痔同治,痔消无形。方药:白芷川芎青黛红花。白芷,味辛,可外治各疮痈痔漏,消毒生肌;川芎,味辛,功专补血。凡吐血、衄血、溺血、便血、崩血,俱能治之。青黛,味苦,气寒。能消赤肿疔毒。红花,活血。以上诸药各等份煎水坐浴外洗,内外痔均可治,屡用屡效。

八.痔疮治疗之外敷涂抹法(15例)

1. 成分:

活大田螺1个

    冰片0.3克

制作方法:一.用刀尖挑起螺盖纳入冰片,片刻后

收集壳内渗出的浆水并涂于痔核上。二.田螺用清水漂养两天,使其吐尽泥沙,然后以针刺破,加入明矾末,过一夜后除去螺壳,用棉签蘸汁擦患处每日一次,一般5-8天可愈。

主治:痔核单发,肿胀疼痛,垂者翻出,肿硬不收。

田螺性寒味甘,咸,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利水、除湿解毒之功效。

2.  成分:

红升丹6克

    锻石膏24克

制作方法:两药研成细面备用,局部麻醉时切开瘘管,敷上药面。

主治:肛门瘘管。

3.  成分:

干丝瓜络1个

    香油适量

制作方法:干丝瓜络烧炭存性研成细面,加香油调成糊状备用,患处敷上药面。

主治:肛裂。

4.  成分:

硫磺10克

雄黄10克

樟脑3克

香油适量

制作方法:硫磺、雄黄、樟脑三味药共同研成细面,加香油调成糊状,在患处敷上药面。

主治:湿热所致痔疮。

5.  成分:

柞树叶30克

制作方法:捣烂外敷患处。

主治:痢疾,肠炎,消化不良,支气管炎,痈肿,痔疮。

具有清热止痢,止咳,解毒消肿之功效。

6.  成分:

鸡蛋1个

白矾末2克

葱白1段

制作方法:在鸡蛋上方开一小孔,装入白矾末,在文火上烤热,去皮同葱白共同捣烂,外涂患处。

主治:痔疮

7.  成分:

芥子末30克

蜂蜜适量

制作方法:两者调和均匀后外敷患处。

主治:痔疮出脓血引起的疼痛疗效甚佳

芥末性温,味辛;有解毒消肿,开胃消食,温中利气,明目利膈的功效;主治疮痈肿痛、耳目失聪、牙龈肿烂、寒腹痛、便秘等病症;治喉痛声哑,腌陈芥菜干50克,开水冲泡频饮(或含漱)。

8.  成分:

云南白药

使用方法:取云南白药0.4克口服,每日3次,同时取云南白药3-5克加75%医用酒精调成糊状敷患处,每日一次。

主治:痔疮,治愈率高达90%以上。

云南白药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吐血、咳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支气管及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疮疡肿毒及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以及皮肤感染性疾病。

9.  成分:

鳖头骨1个

陈醋适量

制作方法:用鳖头骨磨醋,取汁抹于肛门患处,1—2次即愈。 

主治:消肿止痛。用治痔疮肿痛。

10.  成分:

生马钱子数枚

陈醋适量

制作方法:将生马钱子去皮放在瓦上用醋磨成汁,取汁抹于肛门患处,1—3每天。 

主治:散结消肿,通络止痛。适用于外痔。

11.  成分:

猪胆汁、红糖各等份

制作方法:两者加水成膏,摊在布上贴患处。

主治:肛门肿裂、痔疮。

12.  成分:

黄连20克

黄柏20克

地榆20克

槐花20克

苍术20克

五味子20克

香油适量

制作方法:将上述几味药焙干存性研成细面加香油调和成膏状,温水清洗患处,外涂并用纱布固定2每天。 

主治:适用于外痔。

13.  成分:

鲜大叶香、鲜白花石蚕、鲜鸭跖草各等份

制作方法:三者捣烂外敷患处。

主治:湿疹风痒,散寒发表,祛风止痒

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祛风顺气,温中止痛之功效  。主治:痔瘘下血,痧气作痛。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白花石蚕微苦;甘;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风火牙痛;疖肿;带状疱疹;风湿痹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腰肌劳损;跌打骨折

鸭跖草味甘、微苦,性寒。行水,清热,凉血,解毒。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黄疸肝炎,热痢,疟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带,咽喉肿痛,痈疽疔疮。

14. 成分:

土豆一个

制作方法:将土豆洗净后切3-5片薄片,摞在一起,于睡前敷贴在痔疮上,盖一层纱布用胶条固定,次日早取下,连续数日。

主治:痔疮

15. 成分:

木鳖子3个

冰片0.3克

制作方法:将木鳖子去壳取肉,加少许水磨汁后,放冰粉少许搅拌,用棉棒蘸擦患处,一日3次。

主治:痔疮

九.痔疮治疗之口服汤药法(共计36例)

1.  成分:

当归12克      乌梅肉9克

生白芍12克    防风9克

陈皮12克      荆芥炭9克

炮姜炭6克     升麻9克

槐花炭9克    地榆炭15克

党参15克     云苓15克

山药15克

制作方法:加1000毫升水煎服,每日2次。

主治:痔疮下血。

2.  成分:

乌梅10克     五倍子10克

苦参15克     射干10克

炮山甲10克   煅牡蛎30克

火麻仁10克

制作方法:加1000毫升水煎服,每日一剂,2次分服。【方名】消痔汤。

主治:清热解毒,润肠通便。

3.  成分:

刘寄奴30克     

五倍子30克

制作方法:两者共同研为细末,空心酒下,并用其末外敷患处。

主治:痔疮。

4. 成分:

生豆腐渣500克     

白砂糖适量

制作方法:生豆腐渣炒干研为细末,每次取9克加白砂糖化汤口服,3次每日。

主治:痔疮出血。

5. 成分:

干丝瓜络一个     

白酒适量

制作方法:丝瓜烧灰存性研为细末,每次取6克加加酒服,1次每日。

主治:肛门久痔。

6.  成分:

朱砂15克      草决明20克

煅牡蛎15克    马勃15克

黄柏15克     甘草6克

制作方法:马勃用纱布包好与其它药加1000毫升水煎服,分3次分服,每次160毫升。

主治:清热解毒,浑血止血,软坚收敛,肾肿止痛,对消除痔疮有效。

7.  成分:

菜120克     

红糖100克    

制作方法:金针菜、 红糖共同加水煮熟,去渣。每日早晚空腹服,连服数天。

主治:痔疮初期,疼痛出血,有清热、利尿、养血平肝,活血消肿之功效。

8. 成分:

茄子一个     

制作方法:茄子切片烧成炭研为细末,每次取10克口服,3次每日,连服十天。

主治:内痔,清热止血,消肿止痛,肠风下血不止。

9. 成分:

黑木耳30克     

制作方法:黑木耳文火煮成羹加糖服食,2次每日。

主治:益气、凉血、止血,用于内外痔患者。

10. 成分:

黑木耳60克  

柿饼50克  

制作方法:将黑木耳泡发,柿饼切块,同加水煮烂,淀粉勾芡,加糖服食,每日1~2次。

主治:有益气滋阴、祛瘀止血功效,适用于痔疮出血。

柿饼性甘、涩,寒,归心、肺、胃经。润肺,涩肠,止血。用于吐血,咯血,血淋,肠风,痔漏,痢疾。

黑木耳其性平味甘,人胃、大肠经。具有滋补、润燥、养血益胃、活血止血、润肺、润肠的作用。

11. 成分:

黑木耳3克  

粳米50克  

制作方法:先煎木耳,去渣取汁,和米煮粥,空腹服食,每日1~2次

主治:祛风活血,肠风痔血。

12. 成分:

黑木耳60克  

黑芝麻60克  

制作方法:各分两份 ,一份炒熟 ,一份生用。每次取 20克 ,含等量生品与熟品 ,以沸水冲泡 , 15分钟后 ,代茶频频饮用。

主治:痔疮。

13. 成分:

黑木耳50克  

白糖100克  

制作方法:水煎汤服食。

主治:内外痔疮。

14. 成分:

槐花20克         穿山甲(土炒)10克

僵蚕(炒)10克    石决明(煅)10克

黄连10克          大黄10克

金银花10克        蒲公英10克

 制作方法:水煎一天2次分服。

主治:内外痔疮。

效果:一副药后部分病人可有大便时肛门坠胀疼痛,可隔一日再服,第二付药一般肿消痛止。

痔疮虽有内外轻重之分,总不外湿热伤血,热淤血滞,郁久化毒所致。本方槐花味苦性凉,如大肠血分驱风止痒,为治痔要药;山甲活血通经,消肿排脓;僵蚕祛风止痛,解毒散结;石决明平肝潜阳;胡黄连清下焦湿热;熟大黄从血分引血下行;加双花,蒲公英以消退毒火;综合各药效专力宏。

缺点:病人需长期禁食辛辣食品。对肛瘘,肛裂效果差些。

15. 成分:

槐花15克     滑石15克

槐角15克     当归12克

生地12克    升麻6克

黄连10克    柴胡6克

银花12克   枳壳6克

黄柏10克   黄芩10克

甘草3克

制作方法:水煎服,每日2次分服。

主治:内外痔疮。

16.  成分:

槐花10克    地榆10克

仙鹤草15克  旱莲草15克

侧柏叶15克  枳壳10克

黄芩5克     胡麻仁15克

菜苋30克。

制作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另外可用此药煎液熏洗肛门

主治:内外痔疮。

17.  成分:

地榆炭15克     槐角10克

槐花30克    侧柏叶10克

枳壳10克    大黄10克

生地10克    当归10克

红花6克     桃仁10克

防风10克    赤芍10克

黄连6克      木香6克

炒金芥穗10克  元胡10克

川楝子20克   红藤30克

败酱草30克   连翘15克。

制作方法:水煎服,头遍加水煎40分钟取汁200毫升,在加水煎二遍30分钟取汁200毫升,混匀分两次服用。

主治:痔疮, 肛裂,肛周脓肿,直肠脱垂,肛瘘,直肠癌等属于热毒蕴结者。  

18. 成分:

槐角15克  

胡黄连5克  

制作方法:水煎早晚两次分服,每日一剂。

主治:内外痔疮。

19. 成分:

槐角150克  

制作方法:槐角焙干研末,空腹用米汤送服,一次9克,每日三次。

主治:痔疮出血。

20. 成分:

生地15克  

苦参10克  

马齿苋15克

制作方法:水煎2次分服,每日一剂。

主治:痔疮出血。

21. 成分:

地榆15克  

鸡冠花30克  

大黄10克

制作方法:水煎3次分服,每日一剂。

主治:大便干燥,痔疮出血。

22. 成分:

胡桃壳1个  

五倍子适量

制作方法:胡桃壳内装满五倍子,细铁丝困扎,外边包上黄泥,置炭火上熏,带火灭烟熄之后取出,去泥,研成细末,口服12克每次,每日三次。

主治:治痔疮疗效甚佳。

23. 成分:

酸浆根15克   

制作方法:水煎3次分服,每日一剂。

主治:痔疮出血。

酸浆根又名红姑娘,有毒性,不可多服,味苦、性寒。归肺、脾经。具有清热,利湿之功效。常用于黄疸,疟疾,疝气。

24. 成分:

红小豆500克  

白酒1000毫升  (或米醋)

制作方法:将红小豆与白酒同煮至豆熟,捞出晾干,直至酒尽,研末,每次6克用酒送服,3次每日。

主治:解毒利湿,活血消肿,痔疮出血。

红小豆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降血压、降血脂,调节血糖,解毒抗癌,预防结石的作用。

25. 成分:

槐花60克  

地榆45克  

苍术45克

甘草30克

制作方法:四味药炒黄研末,早晚饭前2次分服。

主治:凉血止血,收敛祛湿,痔疮出血。

26. 成分:

山茶花50克  

制作方法:洗净焙干研末,每日三次,每次10克温水冲服。

主治:收敛祛湿,痔疮出血。

27. 成分:

地榆炭10克  

金银花10克  

槐角10克

土茯苓10克

防风10克

连翘15克

制作方法:水煎2次分服,每日一剂。

主治:清热泻下,解毒止血,治疗内痔。

28. 成分:

蚯蚓、蝌蚪各等份。

制作方法:用瓦焙干,共为细面,每次服l克,1日2次。服药期间,忌鱼、羊肉。 
主治:内痔、痔核。

29. 成分:

丝瓜叶10克

马齿苋30克

桑枝30克

制作方法:水煎服,早晚两次分服

主治:内外痔。

30. 成分:

炒槐角240克   生地240克

大黄150克     炒枳壳 120克

当归180克      白芷120克

焦地榆120克    黄连120克

黄 芩120克     炒二丑120克

栀子120克      甘草120克。 
制作方法: 将药物共碾为细末,炼蜜后制丸梧桐子大。每日服 1—2次,饭前开水送下,每次20-30粒;以大便通利为适度。服药 后大便仍干燥者,可增至50粒;大便稀泻者,须停服或减量。 
主治:清热利便,止血止痛。用治痔疾肿痛,大便干燥,肛 门破裂疼痛下血者。

31. 成分:

秦艽6克    核仁6克

皂刺10克   苍术10克

防风6克     黄柏10克

当归尾10克   泽泻10克

槟榔10克    制大黄10 克

槐花10克 
制作方法:水煎服,早晚两次分服

主治: 清热祛风,行气化湿,活血止痛。用治诸痔疼痛,肿 胀者。

32. 成分:

嫩槐叶适量

制作方法:取嫩槐叶 蒸熟 ,晒干,取15克用沸水冲泡15分钟 ,代茶饮。也可加入适量的冰糖来调味。

主治:痔疮出血,肿痛。

槐叶性微凉 ,功能清热凉血、止血 ,善治大肠火盛或湿热蕴结导致的大便出血、痔疮出血以及血淋等症。槐叶所含的芸香甙类黄酮能降低扩张毛细血管的总量 ,保持毛细血管正常的抵抗力 ,复元血管正常的弹性 ,减低通透性而达到止血作用。-提高肛肠异常的警惕意识对治疗大有裨益。具有清肝泻火,凉血解毒,燥湿杀虫之功效。用于小儿惊痫,壮热,肠风,尿血,痔疮,湿疹,疥癣,痈疮疔肿。

33. 成分:

草决明 30克

制作方法:将其炒至适度 ,碾碎 ,用沸水冲泡 5- 10分钟 ,代茶饮。

主治:痔疮。

草决明为豆科植物决明的成熟种子 ,又名决明子 ,具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作用 ,药理实验表明其含有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等成分 ,能降低血压、抗菌、促进大便。

34. 成分:

茶叶适量

生姜7片

制作方法:加水煎汤或沸水冲泡即可。每日 1- 2剂 ,趁热饮服。

主治:痔疮初起。

脾胃受寒湿之邪侵扰 ,升降失调 ,致使肛肠滑脱、下痢不止。由于便次增多 ,致使肛门盲肠频繁受刺激 ,静脉丛瘀血扩张形成痔疮。生姜辛温入脾胃经 ,能温胃散寒、和中止呕 ;

加之茶叶收涩、利尿之性。该药茶有温中利湿、涩肠止痢的作用 ,可复元脾胃运化 ,使中气得充 ,升提有力 ,对肛肠组织有优良的保健作用。痔疮致病初期是治愈的最好时机。

35. 成分:

木槿花适量 (鲜品 30- 60克 ,干品 6- 9克 )

制作方法:去杂质 ,加水适量 ,煎汤代茶 ,随时饮服。

主治:主治痔疮出血、大便出血、赤白痢、白带带血等。

木槿花清热、利湿、凉血 ,治肠风泻血 ,赤白痢 ,并焙入药 ;作汤代茶 ,治风。"民间常以之泡茶疗出血症、痢疾等有效。

36. 成分:

蕹菜2000克

蜂蜜250克

制作方法:将蕹菜洗净,切碎,捣汁,放锅内,先以武火。

后以文火加热煎煮浓缩,至较稠时加入蜂蜜,再煎至稠黏时停火,待冷装瓶备用,每次以沸水冲化饮用1汤匙。每日两次。

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止血功效,适用于外痔。

十.痔疮治疗之食疗法(共计22例)

1.  成分:

鳝鱼500克     

黄酒、葱、姜、食盐、素油适量

制作方法:鳝鱼开膛,去除内脏,清水洗净,把素油倒入热锅中,煎炒鳝鱼,加入清水及上述佐料,小火熟透后食鱼喝汤。(禁用胡椒粉)

主治:补虚损,止便血,虚弱劳损,适于产后虚赢,痔疮出血,下痢脓血。或久病体虚,气血两亏,脏腑耗损,大肠络脉损伤,血不循经,则见便血,法宜止血。

2.  成分:

无花果30克  

猪大肠1段   

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将猪大肠用清水洗净,与无花果加水共煮,加冰糖食肉喝汤,每日一次,连服3-5天可见疗效

主治:痔疮,脱肛,大便秘结、出血。

无花果清热解毒,清肠消肿。

3. 成分:

苦参6克  

鸡蛋2个   

红糖60克

制作方法:将苦参加水400毫升,煎煮约30分钟,去渣取汁,再将鸡蛋外壳洗净同红糖加入汤中同煮,至蛋熟后去壳趁热连蛋带汤1次服食,每日一次,4日一疗程。

主治:痔疮。

苦参其苦,寒。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可辅助治疗痔疮。

4. 成分:

羊血250克  

米醋300克   

盐少许

制作方法:凝固后的羊血用开水烫一下,洗去血污,羊血切成小方块,加米醋煮熟,加入适量盐,服食羊血,不喝汤,每日一次。

主治:对内痔出血疗效极佳。

5. 成分:

桑耳3克

粳米50克  

制作方法:先煎桑耳,去渣取汁,和米煮粥,空腹服用。每日一次。

主治:肠风痔血。

桑耳具有凉血止血,活血散结之功效。常用于衄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喉痹,症瘕积聚。

6. 成分:

苍耳子15克

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先煎苍耳子,去渣,后入米煮粥,空腹服用。

主治:有祛风消肿功效,适用于痔疮下血,老人目暗不明等症 。

禁忌: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7. 成分:

牛脾1具

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将牛脾洗净,每次用150克,细切,和米煮粥。空腹食之。

主治:健脾消积,适用于脾虚食滞,兼治痔疮下血。

8. 成分:

桑仁100克

糯米150克

制作方法:将桑仁煮取汁,和糯米同煮成粥。每日1~2次,空腹食。

主治:滋补肝肾、养血功效,适用于五痔下血,烦热羸瘦。

9. 成分:

无花果(干品)100克

瘦猪肉200克

制作方法:加水适量,盛瓦锅内,隔水炖熟,调味即可。每日服2次。

主治:健胃理肠、消炎解毒,适用于痔疮以及慢性肠炎。

10. 成分:

绿豆200克

猪大肠1节

制作方法:将绿豆放人猪大肠内,两头扎紧,炖熟吃。 
主治: 内外痔。

11. 成分:

鲫鱼1条

韭菜 200克

制作方法:用水煮熟吃。 
主治: 内外痔,痔漏

12. 成分:

鲜藕500克

红糖50克

僵蚕7个

制作方法:莲藕切片,三者用水煮熟连汤同吃。 
主治: 对血虚型痔疮引起的便血日久,眩晕耳鸣,心悸乏力,面色发白有食疗效果

13. 成分:

鲜菠菜100克

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先将菠菜洗净放滚水中烫半熟,取出切碎。粳米煮成粥后,放入菠菜,煮沸食用。1日2次。

主治:有养血止血,敛阴润燥,通利肠胃的功效。适用于习惯性便秘、高血压等、大便干结、外痔出血患者宜经常服用。

14. 成分:

鲜菠菜100克

香蕉100克

粳米70克

食盐适量

制作方法:香蕉去皮捣为泥,菠菜切成丝。粳米煮粥至熟时,加入香蕉泥和菠菜。煮沸后,加入食盐。每天早餐服食。

主治:具有清热、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便秘(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引发的痔肿痛和出血。

15. 成分:

    鱼肚50克

白砂糖50克

制作方法:加水少量。同放砂锅内隔水炖熟。每日服1次,连续服用有效。

主治:痔疮。有补肾益精、止血消肿功效。

16. 成分:

丝瓜250克

猪瘦肉200克

制作方法:将丝瓜切块,猪瘦肉切片,加水适量煲汤。每日2~3次,用食盐调味,佐膳。

主治:清热利肠、解暑除烦。适用于内痔便血初期。

17. 成分:

空心菜2000克

蜂蜜适量

制作方法:洗净切碎、捣汁,菜汁放在锅内,先以武火,后文火加热煎煮浓缩,至药液浓稠时加入蜂蜜,再煎制黏稠如蜜时停火,冷却后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汤匙,沸水冲服。

主治:外痔。

空心菜性味甘、寒,归肠、胃经,凉血止血;清热利湿。主鼻衄;便秘;淋浊;便血;尿血;痔疮;痈肿;折伤;蛇虫咬伤。

禁忌:感冒期间禁食,脾虚便溏者禁食。

18. 成分:

绿豆50克

薏米30克

猪大肠250克

大米适量

制作方法:猪大肠洗净,将绿豆、薏米用水浸泡后放人猪大肠内,并加少许水,两头扎紧,用砂锅加水同大米煮烂后服用,每日一剂,连服七日。 
主治: 内痔引起的便是无痛性出血。

19. 成分:

绿豆150克

冬瓜500克

食盐、猪油适量

制作方法:两者同煮至烂熟,加入食盐、猪油,每日分三次服食喝汤。

主治:清热解毒。

20. 成分:

茄子2个

食盐、油适量

制作方法:茄子切片清蒸,加入食盐、油,每日分2次服食。

主治:清热消肿、止痛,对内痔发炎肿痛,初期便血有疗效。

21. 成分:

猪皮150克

黄酒半碗

红糖50克

制作方法:加水半碗同煮文火直至稀烂,加红糖调服,每日分2次服食,连用数天。

主治:养阴清热,对内痔便血有疗效。

22. 成分:

马齿苋100克

猪大肠1

制作方法:将绿豆马齿苋切碎放人猪大肠内,两头扎紧,炖熟晚饭前服食,一次吃完,连服数天。 
主治: 清热解毒,润肠止血

十一.痔疮治疗之其它疗法

1. 针灸痔疮穴(支沟穴)治痔疮

支沟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伸臂俯掌,尺骨与桡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处取穴。此穴具有清泻三焦,通便润肠,破瘀化痔的作用,主治痔疮,大便干燥。取3寸毫针直刺1.2-1.5寸,行提插手法,以泻为主,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轻度患者任取一侧穴位,重者取两侧。对伴有严重便秘者,应加刺承山、足三里、二白穴等,有助于提高疗效。

2. 提肛运动治痔疮

全身放松,平躺、双膝弯曲,舌抵上腭,收缩臀部的肌肉向上提肛。紧闭尿道、阴道及肛门(它们同时  受到骨盆底肌肉撑),此感觉如尿急,但是无法到厕所去需须闭尿的动作。保持骨盆底肌肉收缩五秒钟,然后慢慢的放松,五到十秒后,重复再收缩。运动的过程中照常呼吸,保持身体其它部份的放松。用手触摸腹部,如果腹部有紧缩的现象,表示运动错误。提肛运动需要循序渐进的练习,需要的是我们持之以恒的坚持,提肛运动的目的是锻炼和强化支撑膀胱、大肠的肌肉、伸张和收缩防止肛门失禁。正确和定期的锻炼能达到防治肛肠疾病、停止漏尿的效果。这项运动对促进性生活也有一定的帮助。

提肛运动是预防和治疗肛门疾病,以及促进肛门手术后患者伤口和肛门功能恢复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在做提肛运动过程中,肌肉的间接性收缩起到“泵”的作用,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缓解肛门括约肌,增强其收缩能力。患肛裂的病人主要由于肛门括约肌痉挛引起的剧烈疼痛,使裂口难以愈合。相反,如果肛门括约肌过于松弛,对痔核和直肠黏膜的支持力不够,就会导致痔核脱出脱肛。肛门疾病术后的人,因肛门括约肌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此时有效的肛门功能锻炼,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少痔静脉的淤血扩张,增强肛门直肠局部的抗病力,促进伤口愈合,以避免和减少肛门疾病的复发

3.  按摩治痔疮

先以手指掐按尾闾骶骨间长强穴64次,再以手掌擦摩该穴64次,擦摩过程中可配合吸气提肛和呵气。

同时意守患处片刻,旋转患处,再以意引火烧该处,并升涌泉水入肺经,推散疾患,再用两手抱双膝,吸气餫其吮 气。

选自{保生秘要}

4.  按摩手部治痔疮

首先找到手部反射区,痔疮主要是静脉淤血导致的,针灸学最擅长治疗的就是控制血行障碍,刺激手部相应穴位,治疗效果显著。找到手部的“会阴点”在手背侧,小拇指第二关节,在弯曲小指第二关节时,靠无名指侧的横纹末端,另外一个为“合谷穴”,位于手背处拇指与食指的骨间,最后一个为手掌侧的“大肠穴”,在食指第二关节中央。每个穴位按摩时须力

度均匀,时间与频率相同,按摩过程中,如果左手会阴部疼痛说明痔疮在左边,反之亦然。痔疮完全治好之后,按摩会阴部仍有刺痛感,表明痔疮仍有复发的可能,应继续按摩以防治。

参考文献

1. 【神州秘方】河南中医研究院编 1991年

2. 【偏方秘方治百病】易磊 李伟主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5年

3. 【民间治病奇术】牙廷艺 苏广询编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年

4. 【百症练功指南】孙真 1989年

5. 【民间疗法大百科】 张道蕴著2005年

6. 【祖传救命老偏方】吴晓青编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7. 【实用偏方验方大全】王其先编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年

更多推荐

分享一本书:《百例验方治痔疮》收藏整理了100个常见的偏方秘方《百例验方治痔疮》之痔疮治疗之熏洗法1,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