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消失的那些老行当,你还记得几样?

  从前车马慢

  东西坏了得拿去修

  看书看报的人还很多

  生活虽苦,但快乐来得很简单

  而今科技与电商发达

  一切都那么唾手可得

  却总让人心里觉得少了些味道

  “磨菜刀嘞,锵剪子...”

  “收长头发,收旧手机...”

  “修洗衣机热水器旧电脑...”

  那些耳熟能详的吆喝声也少有听闻

  曾经遍布成都城区

  大小街道的老行当

  也在日渐消失

  不少已遍寻不到了

  这些伴随着我们童年的老行当

  你还记得多少?

  01

  缝纫店

  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大家喜欢找裁缝量尺寸、做衣服,哪里破了可以自己缝补;

  现在制衣、售衣成本低廉,人们就不再喜欢“量体裁衣”了,更多的是选择直接购买成衣,如若不贵穿坏了就扔了。

  所以,裁缝行当也越来越进入青黄不接的阶段了。

  02

  弹棉花

  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以前的成都会有弹绵郎到城里来揽活,一听到清脆嘹亮的吆喝响彻在大街小巷,很快就有妇女冲出门叫喊:“等哈等哈,我屋头要弹棉花!”

  后来弹棉花的手艺人开了铺子,还是用的老器具,手工弹棉花。弹棉花时灰尘特别大,棉絮会到处飞,对人身体不好,数十年都从事这个手艺的人,非常值得我们尊敬。

  手工弹的棉花睡起来特别舒服,相当热和,而且价格便宜,只是现在很少在城里看到了。

  03

  篾匠

  小时候,每当逢场,街边总整齐地摆放着一排竹具:背篓、竹耙、簸箕、筛子、篮子...应有尽有。

  这些器具的制作人被称为篾匠,他们用一把篾刀坎、锯、削、拉、磨,一截竹子就在他们的巧手中变成了漂亮的篮子、筛子……

  爷爷背的好多都还是有这门手艺,,现在我也觉得竹编的簸箕比塑料的好用得多。

  04

  剃头

  一把推子、剪刀,上下兼顾,一会儿时间就能让一个大老爷们面目一新。

  剃头还包括了修面,师傅会把头发和胡须一起给你刮掉,相当清爽。

  现在偶尔还能在公园里看到拿个牌牌摆摊的剃头师傅。

  05

  修表

  修表的人心很细,放大镜、镊子、酒精灯,样样不可少,他们是能修补时间的人,将停止的时间拨动。

  但现在的年轻人要么不带手表,要么买电子表,坏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换一块或者不戴了,修表这个行业也就成了人们记忆中的灰。

  06

  补锅

  记得第一次见到补锅匠是在菜市门口,正门旁边有个小隔间,里面放满了要补的锅以及道具。

  妈妈带我去补锅,看着一个爷爷拿了一圈铁皮绕了一圈,敲敲打打的就补好了。

  现在锅坏了,妈妈直接买新的,我问她为啥不拿去补了,她说锅又不贵,补了也用不了多久,还不如换新的,这也许就是补锅匠越来越少的原因吧。

  07

  磨刀

  以前只要一听到“嚓、擦、嚓……”的声音,大人们就急急忙忙地拿着家里的菜刀、剪刀出门去,害怕磨刀匠走了。

  现在家里的菜刀、剪刀钝了,大多第一时间就会换新的,而磨刀匠再也没见过了,不知道成都还有人以这门手艺为生吗?

  08

  修鞋

  以前的人,鞋子坏了首先想到的是补补还能穿,所以成都的小街小巷有很多补鞋师傅,他们用一双巧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让旧鞋焕发新颜~

  现在的人生活水平上去了,也更好面子、更爱美了,不差一双鞋的钱。

  很多人的鞋多得穿不过来,修鞋匠也少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