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伤寒论】脉紧、脉急,都代表什么?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病”,提纲中的脉证是脉浮,本条言脉阴阳俱紧。
历史上的注家大多认为阴脉指尺脉,阳脉指寸脉。
我认为阴脉指沉取,阳脉指浮取。提纲中太阳病脉是浮的,怎么能出现沉脉呢?
这其实不矛盾,伤寒的主体脉是紧脉,紧脉浮取一定应手,但沉按也不减,因为表实寒邪刚烈,与卫气相争剧烈,故浮脉紧急,沉取不减,是为实证实脉,不归沉、弦之属。
清代伤寒大家柯琴就认为:“阴阳指浮沉言,不专指尺寸。”紧脉急迫如转绳索,焉有尺寸不一致之理。
柯琴照顾众说提出浮沉、尺寸兼顾,但他已经发现众说不符合实际或者不能应征于临床。
所以,无论浮沉还是尺寸俱紧才是本意。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是说有时候刚刚发病就发热了,有时候刚发病时还未发热。
但是无论是已发热还是尚未发热,必然有恶寒怕冷。发热本是正邪交争的现象或结果。人体有强弱,感邪有轻重,机体奋起抗邪的时间也有迟早,所以发热也有迟早的不同。
伤食恶食,伤风恶风,伤寒恶寒,自然之理。寒邪郁表,汗不得出,所以身体疼痛。寒邪阻滞气机,胃气不得降,故见呕逆。
“名为伤寒”,也就是病证名叫伤寒。这个“寒”是狭义的寒,指太阳经伤了寒邪。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是说人体伤了寒邪,初起在太阳经发病。
“一日”是指刚受邪。“脉若静者,为不传”,这是以脉判断传经与否。
如果脉静,说明邪不盛、正不虚,邪不会再传其他经。
“脉静”是指脉不躁急而平静。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颇欲吐”是很想吐,是邪犯少阳经的预兆;“若躁烦”,如果出现身躁动、心烦乱,说明邪气有传阳明经的迹象;“脉数急者”是与“脉若静者”对比,脉静为不传,脉数急说明邪气盛,正不胜邪,为传经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