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母猪不发情怎么办?你可以试试这些办法!
二、母猪断奶后推迟发情或不发情的处理办法
1、正确掌握青年母猪的初配适期:实践证明,国内培育品种及其杂交青年母猪,初配适期不早于8月龄,体重不低于100公斤。有经验的养猪场是让“三性”,即让过三个发情期,一般一个发情周期为18—21天,故在初情期后约2个月,第4次发情时才将青年后备母猪投入配种繁殖。
2、采用“低妊娠,高泌乳”的饲养方式:母猪的正确饲养方式应是“低妊娠,高泌乳”,即母猪在泌乳期间应让其进行最大的体况储备,使母猪断奶时失重不会过多。对体况较瘦的经产哺乳母猪采用一贯加强的饲养方式。瘦肉型品种及二元杂交母猪每天给料量4—5公斤(哺育8头仔猪),哺育10—12头仔猪时,每天给料量哺5—6公斤,使整个哺乳期的母猪的失重控制在60公斤以内,作为正常的给料量标准。选择哺乳母猪专用全价料,日喂3—4次。
3、滴水降温:只要舍温升至33℃以上时,可于上午11时和下午3时、6时和晚间9时各给空怀母猪身体喷水1次。但当空气湿度过大,采用喷水降温一定要配合良好的通风。对泌乳母猪可设计特制滴水降温装置。据报道,采用滴水降温的母猪日采食量多0.95公斤,整个泌乳期母猪少失重13.7公斤。
4、限料:一些猪场,母猪哺乳期饲养水平很高,在采取28天断奶措施情况下,母猪哺乳期体重降低很少,膘情偏肥,往往影响母猪发情配种,采用限制采食量方法或在母猪日粮中加入5%—10%青饲料,增加母猪的运动量和日光照射,使母猪不过于肥胖。近年来,有些猪场为使母猪生活条件发生改变,采用饥饿刺激措施,母猪断奶后1—2天不喂食或日给量极少,但不可缺水。母猪在饥饿刺激下很快发情,在配种后立即恢复正常饲养。
5、选用母猪专用全价料:母猪专用全价料是根据母猪不同的生理阶段精心科学配制的,日粮养分含量完全符合母猪的生理需要,不会对母猪的繁殖性能造成影响。
6、激素催情:对不发情母猪,可用下列激素催情。
①肌肉注射乙烯雌酚3—10毫克,或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1000单位(每次500单位,间隔4—6小时,在预测下一个发情期前1—2天用药。但要注意记录情况,适时配种。
②肌肉注射三合激素2毫升,或乙烯雌酚4毫克,或前列烯醇1.2—2.0毫升对无发情现象的母猪在4天后再用药同剂量注肌注一次。经处理后发情的母猪,于配种前8—12小时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单位。
③氯前列烯醇可有效地溶解不表现发情的后备母猪卵巢上的持久黄体,使母猪出现正常发情,每头母猪肌注2毫升(0.2毫克)。
④肌注律胎素2毫升,缩宫素4支。
7、防治原发病 坚持做好乙型脑炎、猪瘟、细小病毒、布氏杆菌、弓形体等疾病的防治工作;对患有生殖器官疾病的母猪给予及时治疗;不用发霉的饲料;对出现子宫炎的母猪,先治疗,用2%—4%的小苏打溶液400毫升或1%高锰酸钾20毫升或50毫升蒸馏水+640万毒霉素+320万链霉素,导管输入冲洗,清除渗出物,每天2次,连续3天。同时,肌注律胎毒2毫升,孕马血清10毫升,维生素E 2支,维生素A 2支,促进发情排卵。
8、对饲养管理不善者 采取“一逗、二遛、三换圈、四治疗”办法处理。
一逗:用试情公猪追逐久不发情的母猪(15—20分钟1次,连续3—4天),或将母猪赶在同一圈内,通过公猪的爬跨等刺激,使母猪脑下垂体产生卵泡素,促进母猪发情排卵。
二遛:每天上午将母猪赶出圈外运动1—2小时,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发情。
三换圈:将久不发情的母猪,调到有正在发情的母猪圈内,经发情母猪的爬跨刺激,促进发情排卵,一般4—5即出现明显的发情。
四治疗:
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一次肌注500—1000国际单位,如将HCG300—500单位与孕马血清(PMS)10—15毫升混和肌注,不仅诱情效果明显,且可提高产仔数0.6—0.9头。
②饮红糖水:对不发情或产后乏情的母猪,按体重大小取红糖250—500克,在锅内加热熬焦,再加适量水煮沸拌料,连喂2—7天。母猪食后2—8天即可发情,并接受配种。
③公猪精液:公猪精液按1:3稀释后,取1—3毫升喷于母猪鼻端或鼻孔内,经4—8小时即表现发情,12小时达发情高峰,16—18小时配种最好,受胎率达95%。
④公猪尿液:公猪尿液中含外激素、能刺激母猪垂体产生促性腺激素,促进卵泡成熟排卵。输精令母猪嗅闻公猪尿液2—3分钟,再将输精管插入阴道内。来回抽动刺激阴道壁及子宫颈2—3分钟后,再注入精液。结果情期受胎率提高16.7%,平均窝产仔多2.11头。
⑤喂子宫和卵巢:用去势母猪的子宫和卵巢2—3副,连喂母猪2—3天,4—5天后即出现发情。
⑥中草药催情:淫羊藿、对叶草各80克,煎水内服;淫羊藿100克、丹参80克、红花和当归各50克,碾末混入料中饲喂。
母猪不发情怎么治疗?母猪不发情用什么药就是以上的内容,当然养殖户更应该做好的是预防工作,主要原因有饲喂不当,营养不均衡造成的;二是产后处理不恰当,导致炎症发生,率配不孕,养殖户一定要注意。(资料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