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院发展20年
来源 / 基层卫生健康;作者 / 艾芸姗
卫生院这二十年的发展历程,都是为了能够给广大农民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卫生服务。
21世纪的前20年中,这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在世界大潮中阔步前进。乡镇卫生院也在这20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一下,感慨颇多!
2000年,卫生院和其他行业一样怀着对新世纪的美好憧憬努力前行。那时候卫生院对业务抓得很紧,因为全靠病人养活自己,没有病人就没有业务!卫生院也有预防功能,承担职责的是防保科,那时候防保科是属于卫生院边缘科室。
这时候的卫生院和其他公立医疗机构一样,在医疗市场激烈竞争。卫生院虽说是事业单位性质,那时候的政府投入极其有限,卫生院依靠着药品加成15%的政策,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当时的医改 ,允许探索各种方式。
这期间,有的卫生院一卖了之(最出名的就是宿迁所有的公立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一样全部卖光);有的卫生院公有民营;有的卫生院苦苦挣扎;有的卫生院蓬勃发展;有的卫生院关门大吉。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卫生院发展带来了转机。政府对基层卫生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作用有了重新的认识,用于公共卫生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而药品加成政策没有改变。这种环境下,极大地改变了基层卫生院的生成与发展。然而,随着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越发突出,卫生院的发展模式又要面临改变的压力。2005年7月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说:“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这一论断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全民医改大讨论。原有的卫生体制面临着改革的巨大压力,卫生院也同样站在了转型风口上。也就是说以往的发展模式要走到头了。乡镇卫生院在忐忑中又过了几年。
2009年的新一轮医改方案终于出台。这一轮医改的目标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四个体系的建设和八项配套的措施。也就是当时卫生系统熟知的“四梁八柱”。
“四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了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要建立八种机制或制度,即“八柱”:
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医药卫生法律制度。
新一轮医改对卫生院影响很大,有几点:
明确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是基层卫生院的主要职责;基本医疗影响最大的是零差价销售的基本药物制度;三大类12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运行几年后,整体效果不错,卫生院再也不愁找米下锅、挣钱吃饭的压力了。
但是问题也不少:公共卫生工作上去了,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大幅度下降。手术不做了,住院部关了,接生不接了,稍微生病重一点的病人也不看了……
与此同时,大医院疯狂扩张,导致不少业务能力强的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流失。各种病人也蜂拥涌向城市大医院。国家投入巨资的乡镇卫生院的病人却寥寥无几。
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弱化,这肯定不利于医改有效推进!病人都往大医院就医,不仅大医院超负荷运转,医务人员疲惫不堪,而且会在利益的驱动下,大医院进一步无序扩张。这对整个国家的医疗体系来说,显然是极其危险的!如何把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的病人留在基层,又成为医改的一个重点问题!
2015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家庭医生签约和医共体建设成为推动分级诊疗的主要载体。家庭医生签约作为基层医务人员重点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基本上没有起到分级诊疗的作用。签约人员上转不少,但是从上级医院转到卫生院的寥寥无几!于是医共体建设又被寄予厚望。《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希望通过医共体建设打通分级诊疗的顽疾。县域医共体作为医共体一个主要形式。县级医院与数个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一个医共体。人财物等等统一管理。卫生院关停的手术室、住院部需要逐步重建开放。
目前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进行,具体成效如何,需要等时间的检验。卫生院又重回发展医疗业务的主轨道,这个方向无疑是符合当前国民实际需求的!
实际上,卫生院这二十年的发展历程,都是为了能够给广大农民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卫生服务。我们基层医务人员有幸参与其中,不失为人生重要历练!愿与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