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孩子,离不开父母的3个“尊重”
进化妈:让孩子自由生长,做到爱而有方,言而有度,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作者:文柒(爸妈进化论主笔)
上周,期中考试刚过,许多家长都在朋友圈晒起了自家孩子的成绩单:
语文98,数学100,看来小囡还是蛮有潜力的嘛,继续加油!
“宝贝儿,这次考得不错,爸爸兑现诺言,给你买变形金刚玩具。”
“哇!这智商果然遗传了你老爸”,后面紧跟着一个“大笑”的表情,底下是一张满分的试卷。
唯独同事小蔡始终显得波澜不惊,并非是她的孩子不够优秀,而是她早已习惯了孩子的优秀。
她女儿昕昕不仅学习成绩门门优,而且唱歌、跳舞、主持样样行,在上个月举行的全市中小学羽毛球比赛中,还代表学校获得了小学中年级组第二的成绩。
在家长会上分享育儿经验时,小蔡说:“我和孩子爸爸每天都忙于工作,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女儿身上,只是会特别留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小细节。”
看似“漫不经心”的回答,其实蕴藏着家庭教育中的大智慧。
不过多干涉孩子,让她像野花一样地生长,更多的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尊重。
但是尊重孩子并非是放任不管,而是能发掘孩子独特的优势、允许孩子去探索和尝试、信任孩子自我发展的潜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尊重孩子的天赋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智力是多元的,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以独立的形式存在,具体包括:语言、音乐、数学、逻辑空间、身体动觉、自省、人际关系,这七种能力。
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超出常人的表现,就足以证明她在这一方面的天赋。
一位出生在美国加州托兰斯的小男孩埃文,弹出了两首难度极高的钢琴曲目:《野蜂飞舞》和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最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小男孩居然只有4岁,甚至连钢琴踩板都踩不到。
“天才”、“神童”是给他最好的赞誉。当然,这一切还要归功于他的父母。
在埃文的哥哥布兰顿2岁生日时,收到了父母送给他的礼物——一台玩具键盘,希望他能练习弹钢琴。
不过,相比起哥哥的随便乱弹,小埃文却能按照顺序认真地弹出每一个琴键,并且仔细地聆听从玩具琴里发出的声音。
随着小家伙慢慢长大,更是明显表达出了对音乐的喜爱,3岁时就能在电钢琴上弹出一些简单的童谣。
这一切,埃文的父母自然是看在眼里,像呵护小树苗一样,仔细地呵护着孩子的天赋,送他去各个音乐学校,又因为学龄太小而被一一拒绝。
后来,终于找到一家俄罗斯音乐学院,在经过专业的培训下,老师很快又发现了埃文的快速读谱记忆能力,以及音乐创作能力,不得不感慨:“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天才。”
除了喜欢音乐外,埃文还喜欢数学、下棋、用乐高堆玩具,基本上,孩子喜欢什么,父母就会引导他做什么。
曾听到一句话:有天赋的孩子就像汽水里的泡泡,总会冒出来的,根本拦不住。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更是一种远见,聪明的父母会看见孩子的天赋,给予信任和尊重。
而一个始终被父母尊重的孩子终会插上梦想的翅膀,飞向未来更广阔的天空。
尊重孩子的天性
现实生活中,总有很多家长感叹:养孩子真的太累了。
的确,把孩子放养吧,怕她不是磕了自己就是伤了别人,想要24小时把她关在家里,又担心孩子的性格会改变,何况自己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陪她。
“养儿累”几乎成了所有父母的心声。
其实,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有的孩子一刻也闲不住,有的孩子天生是个“话痨”,有的则是个“爱哭鬼”。
有研究表明,小时候“问题”多多的孩子,长大了反而更有出息,关键在于家长们如何去理解,以及是否正确的引导。
上周末,表姐带着她五岁的女儿豆豆在小区里玩耍,刚开始跟大伙儿玩得挺开心,可没过多久,小家伙就不见了踪影。
原来她和另外一个小朋友跑到了附近一泥水坑处,在玩踩泥坑,后来又在旁边的花坛边玩起了泥巴。
由于刚下过雨,泥土湿漉漉的,俩人一抓一大把,很快,身上的衣服、裤子全都脏透了。
“喂,快给我过来,你看看上午刚给你换的衣服都脏成什么样了。”表姐生气地吼道。
可豆豆非但不听,反而喊来了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见此情景,表姐稍稍犹豫了一下,居然走过去跟他们说:“阿姨也跟你们一起玩好吗?”
“原来大人也喜欢玩泥巴。”小朋友们嬉笑着,高兴的接纳了她……
直到天色渐暗,俩人回家时,豆豆还兴奋地跟表姐交流着玩泥巴的乐趣,这也让表姐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既然孩子这么喜欢玩泥巴,不如小小的满足她一下。
于是,到了下个周末表姐专门到超市去采购了超轻泥,回来与孩子一起揉啊,搓啊……很快,蛋糕、汽车、房子等一系列作品展现在了眼前。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丰富了孩子的知识面,更是增进了亲子关系。
原来,父母与孩子“一起疯”才是正确的释放孩子的天性。
樊登老师说:孩子能够玩起来就是很好的锻炼,孩子的运动量肯定比我们大,剩下的是健康的心理因素,让孩子心情愉快,不压抑,他的身体会好很多。
还有在大多数父母眼里属于“熊孩子”的行为,如: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把卧室、房间当成格斗场……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们创造力的来源。
孩子就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探索世界,而不希望被人打扰。
虽然我们无法预测孩子的未来,但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想象力、创造力的孩子早晚必将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家长要做的就是保护并扩大孩子的优势,用爱与尊重为孩子保驾护航。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知乎上有个问题:到底该不该逼孩子学习?
答主讲述:“自从当了妈之后自己的天空似乎总有有一种无法摆脱的情绪,就是'焦虑’。”
“而焦虑恰恰是来自自己身边的人,看到别的孩子5岁弹琴,6岁跳舞,7岁已经会背唐诗近百首,自己的孩子却连名字都不会写,说不焦虑是不可能的……”
但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就一定能赢得终点吗?
有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小学的知识,等真正上了小学,发现这些内容自己都会,于是就开始变得不屑于学习,上课不专心听讲,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直至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孩子的智力发展是通过自己来完成的。
养育孩子就像种下一粒种子,不是催着她快快长大,而是去了解她的生长规律,给她松土、浇水、除虫……为她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剩下的就是静待花开了。
河南登封市一对父子,同时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的新闻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在接受采访时儿子说:“爸爸从来不逼我学习,是我见过最努力的人,他是我的榜样。
每当我不想学的时候,看到父亲那么辛苦,下班后仍然坚持读书,我就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并非所有的父母要跟孩子做同一件事,但是父母的言行的确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为人父母者请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不要试图用催促、责备、抱怨加快孩子的速度。
就像《牵着蜗牛去散步》所讲:“上帝给我一个任务,让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因为蜗牛已经尽力在爬了。
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我催它、吓唬它、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在说我已经尽了全力了……”
让孩子自由生长,做到爱而有方,言而有度,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有的家长从小就给孩子设定了一套程序,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长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稍有偏差就对孩子非打即骂,结果往往是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其实,天赋、天性与自我学习、成长的规律就像是孩子心中的三把火焰。
告诉孩子,他无所不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朝着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而且爸爸妈妈会全力支持他,孩子内心的火焰才会越烧越旺。
成为孩子心中的点火人,也是父母的伟大使命,因为孩子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愿我们珍惜这份权利,让孩子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