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说我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普通人,被吐槽鼓励孩子卖奶茶

最近有一句话刷屏了,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发表了一个演讲,其中提到她的一个朋友说“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

然后刘教授说:

万一我女儿是个旷世奇才,我肯定也会偷着乐,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那个朋友是对的,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这句话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有人把刘瑜的这篇演讲称作育儿界的凡尔赛文学,更有人指出精英阶层是不是在让你认命:

“底层人拼搏,想改变命运;既得利益者:做一个普通人挺好”

“多少人也想她家那样普通一回。很多人连普通的体面都达不到,怎么安于普通?”

也有网友吐槽教授居然鼓励孩子“开奶茶店”,而不是“造原子弹”。

到底是精英阶层站着说话不腰疼,还是让普通人去认命,我看完了演讲全文,发现通篇完全没有让你放弃的意思。

只是因为站的位置不一样,刘教授的言论未必是育儿的真谛,但不乏让人深思之处。

焦虑的现实

这篇演讲的题目叫《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不确定性,进步的代价

二、“军备竞赛”的后果

三、如何缓解军备竞赛压力

刘瑜说不确定性在带给我们自由和机会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焦虑。

确实是这样,我们现在的生活要比父母那时好很多,但我们现在面临的压力也比她们那时候大很多,机会固然多,但竞争也很大。

往往机会多,焦虑更多,因为你总怕错过什么。

自己没完成的心愿希望孩子去完成,自己吃过的苦希望孩子不要再吃,于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一下子压在了孩子肩上。

倾尽所有的资源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为了孩子吃好穿好休息好,很多父母完全牺牲自己的爱好、休息时间。

付出很多,就想得到更多回报,父母也不例外

希望孩子听话,考出好成绩,但这些结果并不是父母付出的多,就一定会出现的。

为什么青少年中的抑郁症、焦虑症很普遍,因为压力太大了,竞争的压力,父母无形中给予的压力。

压力未必就能转化为动力,也可能是自暴自弃。

此普通人非彼普通人

只要没考上清华北大,就读藤校,成为社会精英,可能就是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人。

但此普通人非彼普通人。

父母都是博士,一个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一个是清华大学的副教授,这样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不可能是个“普通人”。

所以作为精英父母,他们可以承担孩子“成为普通人”,但真正的普通人却没法,真的甘心让孩子做一个普通人。

更何况这个时代里,不进步就是退步,作为普通人,孩子想要做一个普通人都有难度。

这也是很多父母“逼”孩子的原因,普通人永远不会觉得普通人的生活挺好。

从这个角度来讲,刘瑜对孩子教育的淡定显得有点“不食肉糜”。

接纳自我,不等于认命

这条军备竞赛的路,没有谁可以完全逃离,“却可能减速”,第一条就是认识你自己。

我的教育观是什么?说起来就是两句话: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精英家庭的孩子,未必也能成为精英。

但作为精英父母,谁会从一开始就会抱有“孩子做一个普通人就挺好”的想法,谁不想轻飘飘地说一句“孩子回回考第一,还得腾柜子放奖状,真烦”,那才叫真凡尔赛文学吧。

但是学霸的孩子未必也是学霸,也可能是学渣。

意识到孩子不一定会按照你的期望,考出名列前茅的学习成绩,学着放下,并不是认命,而是看开。

就算作为父母的你有时间有金钱送孩子去上奥数班,可他听不懂,也没有兴趣,那么你坚持让他去奥数班的意义是什么。

数学考不好,不意味着英语、语文也不行吧,实在不行,说不定歌唱得好呢。

所以何必非得让小草长成大树,它长成好看、健康的小草不行吗?

每个孩子的智商和追求都不一样,在同一个赛道上都脱颖而出既不可能也不现实。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做父母的得学会接受现实,接纳现状。

要接受孩子就是不会往你期望的那样成长这个现实,接纳自己的孩子成不了学霸的现实。

接纳不是放弃,就像刘瑜说得那样,

大部分人可能天赋都很普通,但是她/他的兴趣爱好个性,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我作为一个家长的使命就是:沿着孩子的这种独特性,帮他找到他所欢喜的事。

一定程度上,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父母为孩子选择的路,很可能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但父母的选择未必就是对的。

不确定的时代里,根本没有绝对正确的教育方式。

选择什么路,就要承受什么代价,这个代价还包括未必心想事成。

做父母的不容易也在于此。

#精英们劝你想开是想让你认命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