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本草中华」,这才是惊艳世界的中国文化
我的老家是座以中草药闻名的城市,关于草木的记忆也多与草药有关。
春季花开时节,我们那开的最多的芍药花和牡丹花(牡丹是药用的)。
夏天最热的时候,有蓝色的桔梗花和小红花。
秋天收着白术、白芪,冬天闲的时候很多人家都在切着天麻。
把决明子穿成珠串带在手上,
采几棵路边野生的枸杞当成涂料到处涂鸦,
把一根甘草切成几块,小伙伴们分了就是天然的糖块……
简简单单的快乐,缓缓而行的日子,如今想来,尤是怀念。
所以,今天就将我们小编这篇文章郑重推荐给大家。
——被勾起乡情的古典君
印象里,中医是晦涩,艰深的,
隐隐约约的还透着一股神秘,
一直以为中医的世界离我们好远,
直到屏幕上出现那些朴实却又各有故事的人,
才真的明白,本草的世界其实就在身边,
在一箪食,一瓢饮和三餐四季里,
……
季节更迭,田野从青绿至金黄,
如同人生,懵懂少年到迟暮之际,
一切都是生命本来的模样。
青藏高原辽阔,雪山巍峨,白云流动。
荷叶田田,舟从中过,
成了一副最美的画卷。
清晨,霞光万丈,
天空旖旎一片。
青山之巅,蕴藏古老的秘密。
绿水清波,舟中人几时归?
青山苍翠,飞鸟自在。
红艳艳的枸杞,如生活,充满盼头。
转眼间,本草浓厚的书香气扑面而来。
这些极具生活气息,每一帧都极美的画面,
并不是什么风景大片,
而是来自中国人自己的中药纪录片《本草中华》,
她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将博大精深的中草药,
向人们娓娓道出,
意外的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
如今她在豆瓣已有了9.0分的高评价。
自神农尝百草,中草药诞生,世代相传,
一把草,庇佑了无数的华夏子孙,
也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
医圣张仲景,整理古今草药,写下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药王孙思邈,穿山越岭,有了《千金方》,
李时珍走遍大江南北,耗费三十年写出《本草纲目》。
如今,西药大肆进入人们生活,
中草药来到了一个与往昔大不同的时期,
但无论你对中医药学持何种观点,
谁也否认不了:
中医药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生活、生存和生息里。
为了重拾本草记忆,
导演孙虹带领一群85后年轻人,
躬行在大地山川,穿越了全国30多个省市和地区,
开始了这场寻药,亦寻心的生命之旅。
从深海到雪山高原,5000多米的海拔落差,
身背沉重的器材,一路向前,
遇山翻山,遇海下海,
有悬崖,一根绳索绑在腰上就攀,
高温天里,围着一锅正炮制的中药,
擦去汗水,慢慢等,中暑常有的事,
但不论多艰难,都要坚持下去,
只因心怀虔诚,深爱传统文化,
只为呈现最真实、美丽的画面。
从之前的《本草中国》到如今的《本草中华》,
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中药世界向我们徐徐展开,
带着时光缓缓流淌里浸润的淡然。
这些我们身边常见的植物,
它们温暖治愈,与我们互相滋养、共同生长,
它们与中国五千年历史相依相伴,
有着疗愈生命的中国智慧。
91岁老药工的坚守
三七,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
嚼烂涂,或为未掺之,其血即止。
云南文山是三七的主场,清晨,三七地里,
阳光和煦,红色土壤里的三七兀自生长。
荷叶,味苦,性平,“清暑化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
荷叶炭,“收涩,化瘀,止血,用于出血症和产后血晕”
一莲出九药,
从莲藕 、莲子、莲心、莲须、莲房,
到荷花、荷蒂、荷梗、荷叶……
芒硝,性寒,味咸,苦,
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西瓜霜,性寒,味咸,清热泻火,消肿止痛。
孙子:爷爷,你在做什么啊?
爷爷:在做西瓜霜啊!
孙子:西瓜霜一定要用西瓜吗,可以用香蕉吗?
……
爷爷答不上,只是继续手上的工作,
西瓜切小块,以瓦罐储存,或以西瓜为容器,
一层西瓜,一层芒硝,最后密封,悬挂,
一天,两天,三天……时间滴滴答答走,
瓦罐与西瓜外侧渐渐渗出白色的粉末,
这些粉末就是常用的西瓜霜。
在中国,药食同源,
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入药者亦能上餐桌。
昆布,俗称海带,味咸,性寒,
为海带科植物海带或翅藻科植物昆布的干燥叶状体,
“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上百次弯腰捞起的海带,入药为昆布,
也能做成美味的海带结、海带丝、海带卷……
大理白族待嫁的姑娘,
巧手将酸涩的青梅酿成甜蜜的雕梅。
将山楂、甘草、陈皮、冰糖、乌梅,
煮成一碗酸梅汤,清热、降暑又解渴。
肉桂,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
味辛,甘,大热
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将桂枝、生姜、红枣、甘草、芍药熬成一锅桂枝汤,
若感冒了,大饮一碗,出一身汗,病亦消。
肉桂与卡布奇诺的相遇,
醇厚浓郁的咖啡,撒上肉桂粉,
更添一抹奇异的香味,让人味蕾大动……
海参,味甘咸,补肾经,
“益精髓,消痰涎,摄小便,壮阳疗痿,杀疮虫。”
入药的海参,可治病,
入菜则是一道难得的美味佳肴,
葱油海参,凉拌海参,海参捞饭……
本草浸于心,心有情感,
华夏儿女世代居于这片土地,
本草文化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
五千年来,一把把看似普通的草,
庇佑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
寄生在蝙蝠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和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
有着“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的功效。
住在雪域高原上的少年平措,
看到爷爷因偶感风寒日渐憔悴,
于是决定跟随父亲入山挖虫草给爷爷治病,
长久的寻觅,他终于找到一根虫草,
那刻的欣喜,让人看到一个孩子最纯真的感情。
肉桂,又名玉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
也是本草中著名的大热之药。
其味辛、甘,性大热,
有着补火助阳、引火归元之效。
“那棵树八十多岁了,是我阿公种下的,很粗了,就是老了。”
蒙石坚的母亲看着缓缓倒下的老树,轻声低喃,
她轻拂额前碎发,也拭去眼角那颗悄然划出的泪。
夜晚,她将老树上取下的肉桂皮装入香囊,
次日,给了将要远出的孩子,
若时光可以被收纳,那这香囊,
就是他们一家与肉桂树不可分割的缘分。
乌梅,半黄青梅以烟熏之,味酸,涩,性平,
可“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于老林夫妇而言,每一年用古法熏制乌梅的时节,
最是忙碌,48个小时,梅不离火,人亦不离火,
酸涩的青梅在火的炙烤下化成酸甜的乌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不辜负有情人,
他们也从青葱少年相携走到今日的白发苍苍,
有道是: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到熟时栀子香。
甜百合,味甘,性寒,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他是村里的老支书,前半辈子给了工作,
到老了,他终于有了空闲时间,
与她一道去地里摘百合花,
第一次为她蒸了一盘香甜的百合,
当她郁郁寡欢时,他拿下二胡,
为她拉了一曲当年定情的曲子。
他们在命运的跌撞里携手相行,
苦中带着甘甜,笑里也藏泪花,
不知不觉中,一起白了头,
也走完了生命的三分之二,
恍然回首,还好,身边的人还在。
承载了华夏几千年文明的,
有时候不一定是文人,
不一定是名人,也会是默默无闻者,
时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东西在消失,
但依然有人在默默守护,将它们一点点传承下去。
枸杞子,也称却老子,
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宁夏,张维忠一生都坚持手工分筛枸杞,
采摘、分拣、脱蜡、晾晒、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数十年如一日的将这些牢记于心工序重复操作,
是他的一生,亦是父亲的一生。
他父亲张佐汉,发现了果实特大的枸杞新品种,
被称为“枸杞神”,两代人一直做着看似傻的事,
但他却觉得无愧于心。
有人问,若有一天人们忘记了曾是枸杞传人的他,
他坦然一笑说“农民嘛,忘记就忘记了,这个没啥嘛。”
如此朴实的话,却让人悄悄湿了眼眶。
所有的坚持与传承都是因为心底的深爱。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
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一根红线,一枚铜钱,
绑住了长白山下的野人参,
用鹿骨签轻轻挖掘,取出,但一切还未完,
取下一粒籽,埋入新鲜的泥土,
为人参植下一抹希望,此谓取之有道。
老把头将鹿骨签递给大隆,这是另一种传承,
总有一天,前辈们一一老去,
而后来者也将接过那些衣钵,
再次走下去。
有人被大流携裹,匆匆而行,
也有人守住本真,一步一行,
终生都未曾停留。
藏香,融合藏红花、雪莲花麝香等,
可解毒杀菌,抗感染,抗病毒。
仁青德哲,为一炷香,匍匐前行,
开始一场,长达十一个月的孤独前行。
一个人的朝拜,制带着心愿的藏香,
即使路途艰险,衣衫褴褛,
一颗心却因此变得宁静。
有人终日沉浮在灯火阑珊里,
也有人选择离开,
开始简单又惬意的生活。
青黛,马兰、蓼蓝、菘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
可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
亦常用于印染布匹、画眉等。
寒山,他历经多年,
终于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入深山,采青草,描画,染布,
双手有了褪不去的颜色,心却愈发自在。
曾经山是山,水是水,
后来,山是水,水是人。
山水吸纳于胸,胸中自有丘壑;
本草潜浸于心,心中自有精神。
最后,用《本草中华》里的话来结尾,
无论这个世界向前的脚步多么匆忙,
这片土地上,依然花开四季,春夏秋冬,
这个绵延了五千年的古老国度,
天与地,人与万物,根脉相连,生息与共,
这里也是本草的国度,天涯海角,静静生长,
无论是神秘苍凉的雪域高原,肥沃辽阔的中原大地,
还是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海,
今天的人们,依然追随着祖先的足迹,
躬行大地,翻山越岭,
只为遇见,疗愈生命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