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道德为人生艺术

   普通人对道德容易误会是拘谨的,枯燥无趣味的、格外的或较高远的,仿佛在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件事情。按道德可从两方面去说明:一面是从社会学方面去说明,一面是从人生方面去说明。现在我从人生方面来说明。

   上次所说的普通人对于道德的三点误会,由于他对道德没有认识使然;否则便不会有这种误会。道德是什么?即是生命的和谐;也就是人生的艺术。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同时,亦是我的生命与社会其他人的生命的和谐。所谓人生的艺术,就是会让生命和谐,会做人,会做得痛快漂亮。凡是一个人在他生命某一点上,值得旁人看见佩服、点头、崇拜及感动的,就因他在这个地方,生命流露精彩,这与写字画画唱戏作诗作文等做到好处差不多。不过,在不学之人,其可歌可泣之事,从生命自然而有,并未于此讲求。然在儒家则与普通人不同,他注意讲求人生艺术。儒家圣人让你会在他整个生活举凡一颦一笑一呼吸之间,都感动佩服,从而他使你的生命受到影响变化。以下再来分疏误会。

   说到以拘谨、守规矩为道德,记起我与印度泰戈尔的一段谈话。在民国十三年时,泰戈尔先生到中国来,许多朋友要我与他谈话,我本也有话想同他谈,但因访他的人太多,所以未去。待他将离开北平时,徐志摩先生约我去谈,并为我们作翻译。在那里,正值泰戈尔与杨丙辰先生谈宗教问题。杨先生以儒家为宗教,而泰戈尔则说不是的。当时徐先生指着我说:梁先生是孔子之徒。泰戈尔说:我早知道了,很愿听梁先生谈谈儒家道理。我本无准备,只就他们的话而有辨明。泰戈尔为什么不认为儒家是宗教呢?他以为宗教是在人类生命的深处有其根据的,所以能够影响人。尤其是伟大的宗教,其根于人类生命者愈深不可拔,其影响更大,空间上传播得很广,时间上亦传得很久远,不会被推倒。然而他看儒家似不是这样。仿佛孔子在人伦的方面和人生的各项事情上,讲究得很妥当周到,如父应慈,子应孝,朋友应有信义,以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等等,好像一部法典,规定的很完全。这些规定,自然都很妥当,都四平八稳的;

可是不免离生命就远了。因为这些规定,要照顾各方,要得乎其中;顾外则遗内,求中则离根。因此泰戈尔判断儒家不算宗教;而很奇怪儒家为什们能在人类社会上与其他各大宗教却有同样长久伟大的势力!我当时答他说:孔子不是宗教是对的;但是孔子的道理却不尽在伦理纲常中。伦理纲常是社会一面。《论语》上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有这一层一层的内容,我们虽不十分明白,但可以看出他是说的自己的生活,并未说社会。又如《论语》上孔子称赞其门弟子颜回的两点;“不迁怒,不而过”,也都是说其个人本身的事情,未曾说到外面。无论自己为学或教人,其着重之点,岂不明白吗?为何单从伦理纲常那外面粗的地方来看孔子呢?这是第一点。还有第二点,孔子不一定要四平八稳,得乎其中。你看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志气很大,很豪放,不顾外面;狷者狷介,有所不为,对里面很认真;好像各趋一偏,一个左倾,一个右倾,两者相反,都不妥当。然而孔子却认为可以要得,因为中庸不可能,则还是这个好。其所以可取处,即在各自其生命真处发出来,没有什么敷衍迁就。反之,孔子所最不高兴的是乡愿,所谓:“乡愿,德之贼也。”又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唯乡愿乎!”乡愿是什么?即是他没有他自己生命的真力量,而在社会上四面八方却都应付得很好,人家称他是好人。孟子指点得最明白:“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那就是说外面难说不妥当,可惜内里缺乏真的。狂狷虽偏,偏虽不好,然而真的就好。-----这是孔孟学派的真精神真态度,这与泰戈尔想像的儒家相差好远啊!泰戈尔听我说过之后,很高兴地说:“我长这样大没有听人说过儒家这道理;现在听梁先生的话,心里才明白。”世俗误会拘谨,守规矩为道德,正同泰戈尔的误会差不多。其实那样正难免落归乡愿一途,正恐是德之贼呢!

   误以为道德是枯燥没趣味的,或者与误认拘谨守规矩为道德的相连。道德诚然不是放纵浪漫;像平常人所想像的快乐仿佛都在放纵浪漫中,那自然为这里(道德)所无。然如你了解道德是生命的和谐,而非拘谨守规矩之谓,则生命和谐中趣味最深最永。“德者得也”,正谓有得于己,正谓有以自得。自得之乐,无待于外面的什么条件,所以其味永,其味深。我曾说过人生靠趣味,无趣味则人活不下去。活且活不下去,况讲到道德乎?这于道德完全隔膜。明儒王心斋先生有《乐学歌》(可看《明儒学案》),歌曰:“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其所指之学,便是道德;当真,不乐就不是道德呀!

   道德也不是格外的事。记得梁任公先生,胡适之先生等解释人生道德,喜欢说小我大我的话,以为人生价值要在大我上求,他们好像必须把“我”扩大,才可把道德收进来。这话最不对!含着很多毛病。其实“我”不须扩大,宇宙只是一个“我”,只有在我们精神往下陷落时,宇宙与我才分开。如果我们精神不断向上奋进,生命与宇宙通而为一,实在分不开内外,分不开人家与我。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时实分不出我与他(孺子)。“我”是无边际的,哪有什么小我大我呢?虽然我们为人类社会着想,或为朋友为大众卖力气,然而均非格外的,等于我身上痒,我要搔一搔而已。

转自:爱思想

(0)

相关推荐

  • 陈宇先生:学习《道德经》的当代意义

    体道合德,追求人生 幸福与社会和谐 --学习<道德经>的当代意义 <道德经>,亦称<道德经><五千言>,是中华民族道家文化鼻祖老子的著述.老子是中国道家 ...

  • 真正的“中庸之道”,与“好好先生”无关

    文/月月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樊浩 有人说:"'中庸'是儒家最害人的一点,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因为有了"中庸",所以社会上才有"好好先生 ...

  • 儒家道德的一种解读

    马建红(法学博士) 追星大概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平日里在银幕荧屏上活跃的明星,当某一天有机会见到真人时,人们必会赴现场见识一下,哪怕只是远远地瞄了一眼他们的背影,也会成为日后的谈资.在学界也有追星的情形 ...

  • 你了解儒家文化吗?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渊远流长的文化.而中国被认为是如今唯一流传至今仍未被打断过的文明.儒家文化也是我们一直学习.延续到当代.我们在语文课本上经常会学习的儒家文化.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 ...

  • 道德与人生-什么是人生的解脱?-道德真源

    道 德 与 人 生 十.什么是人生的解脱? 生命的解脱在于精神,而不是肉体.因为人的躯体是物质体,而一切的物质体都有生灭,有质变,所以人们寻求肉体的快感和解脱,就会心随物转,陷在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当中. ...

  • 梁漱溟:面对人生的苦,我们该怎么办?

    本文出自有"最后的儒家"之称的国学泰斗梁漱溟先生与同学们例行的"朝会"上的一次谈话,时间是1933年前后某一天的黎明时分,天色微明而周围一片寂静.这篇谈话来自于 ...

  • 蔡京其人:道德批评与艺术批评

    别看蔡京是四朝元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相爷,为了树立他的书法地位,相爷还是呕心沥血煞费苦心.执掌天下生杀大权的宰相,为一区区书名竟至如此肯化心思,想想也实在令人气馁. 第一,是攀援先贤.其具体做法 ...

  • 朱曜奎的草木人生-艺术与祖国同龄

    朱曜奎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杰出美术教育家.我国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中国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开拓者.其父朱士杰为我国近现代油画事业先行者,早期美术教育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史称" ...

  • 人生艺术

    人生的艺术在于适度:虚心过头就成为虚伪,自信过头就成为傲慢,原则过头就成为僵化, 开放过头就成为放纵,威严过头就成为摆架,谦逊过头就成为懦弱,胆大过头就成为张狂, 精明过头就成为自私,直率过头就成为草 ...

  • 梁漱溟:所谓人生智慧就是遇事冷静

    智慧与勇气 人类顶大的长处是智慧. 但什么是智慧呢?智慧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冷静. 譬如:正在计算数目.思索道理的时候,如果心里气恼,或喜乐,或悲伤,必致错误或简直不能进行.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事. 但是一 ...

  • 梁漱溟: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 ...

  • 陈振濂:蔡京其人的道德批判与艺术批评!

      蔡京(1047-1126) 字元长,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拜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 ...

  • 看毛姆如何解开困扰我们人生的三重枷锁:爱情,道德,人生的意义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好报 ID:haobaonet 幸福或痛苦的生活 都无足轻重, 烟台一美女戴翡翠吊坠被男子盯上,竟然是因为··· 广告 都只是我们人生 这条编织毯图案的一部分 人生的枷锁 本文是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