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南诏的关系为何密切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特别集中的地区,其中较大的民族为白族和彝族,这两个民族古称南诏国,在唐朝时接受唐朝的领导,而且双方关系十分密切,中间有和有战,但主体以和为主,那么,为何唐朝和南诏国关系密切呢?
南诏国地理位置及面积
一、南诏国与汉族有天然的关系
南诏是云南境内白族和彝族的祖先,和其他民族八世纪建立的奴隶国家。从战国以来,中原地区的王朝就和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发生了密切的联系。战国时,楚王派将军庄乔率兵进入云南地区。庄乔因归路断绝,就以滇池为中心,建立起方圆数千里的滇国,子孙相继为滇王。当地各部落,受楚文化的影响,由游牧逐渐转化为定居的农业部落。这部分楚人和陆续迁居这里的汉人与当地人民合为新的民族一一白蛮。云南的民族繁多,唐初主要有白蛮和乌蛮。白蛮居住在滇池和洱海中间一带,妇女穿白色衣服,衣长不过膝盖。白蛮受汉族影响很深,文字与汉族相同,语音也相近,经济文化比较先进。耕田和汉人一样,已使用牛耕,种水田和梯田。白蛮就是现在白族的祖先。
乌蛮居住在云南东部、东北部、贵州西北部和云南境内其他山区,妇女穿黑色衣服,衣长拖地。乌蛮以畜牧为业,不知耕织,很少同汉人接触,有些语言要经过四次翻译,オ能与汉语相通,经济文化水平低于白蛮。乌蛮就是现在彝族的祖先。
南诏国人民
二、唐朝帮助白、乌两族建立了南诏国
唐朝初年,乌蛮不断向洱海地区移入,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先后成立了六个诏。当地称王为诏,六诏实际就是六个部落,其中蒙舍诏处于最南方(在今巍山县),被称为南诏,国王姓蒙。在吐蕃威胁下,五诏常依附吐蕃。唐朝为削弱吐蕃在这一地区的势力,扶助倾向唐朝的南诏,以牵制吐蕃。738年,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了南诏国,唐朝封他为云南王。次年,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附近)。苍山洱海之畔,揭开了数百年王朝兴废历史的第一页。
南诏是在唐朝支持下建国的,和唐朝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国王继位,都受唐朝册封。皮逻阁曾派他的孙子风迦异到长安。凤迦异到长安后,唐玄宗把一个宗室的女子嫁给他,回去时还送给他很多文物和胡部、龟兹两个大乐队。
南诏的最高统治者是乌蛮,其官员和人民却以白蛮为主。南诏在唐朝的影响下,建立了各项制度。政治制度方面,在中央有清平官,相当于唐的宰相,其下执行政务的机关有九爽,爽相当于唐朝的省。在原六诏地区分成十脸,相当于唐朝的州;在被征服各族的地区设六节度。
土地制度行授田制,类似唐朝的均田。上官受田四十双(即二顷,一双相当唐朝五亩)。上等户受田三十双,即一顷半,中下户依次减授。授田农民,类似汉族的均田农民,按每双土地输米二斗的税,并负担兵役。
军事制度类似唐朝的府兵制。对人民实行军事编制,百家设一总使。千家设一治官,万家设一都督。壮丁都须服兵役。服兵役时,须自备武器、军粮、鱼干等。每年十ー月至十ニ月集合队伍,操练武艺,军法规定作战时兵士的前面受仿,允许治疗,如后面受伤,即行处死。
唐玄宗统治末期,朝廷腐朽,边将贪暴,对南诏“征求无度”。南诏统治者对外掠夺,贪得无厌,加上吐蕃统治者的挑拨,使得两国关系时战时和,但和好始终是主流。750年(天宝九年),南诏王阁罗风及其妻子去过云南的姚州(今姚安),遭到唐云南太守张虔陀的侮辱。阁逻风愤怒,起兵攻杀张虔陀。次年,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军八万进击,阁逻风请和并谢罪,允许归还战俘。鲜于仲通骄狂自大,不许和,进军西洱河大败,死六万人。南诏遂投靠吐蕃。754年,唐朝权臣杨国忠发兵十多万人,进攻南诏,又大败并全军覆没,主帅李宓被俘。两次战争责任在唐朝。安史之乱起,南诏会同吐蕃,两次大败唐军,占领大块土地,抢劫人畜财物。战争中,唐西泸县令郑回被俘,阁逻风尊重他有学问,让他教王室子弟读书,授权可以责打所教子弟,因此威望很高。后来做了滑平官(宰相),深受信任。阁逻凤在
太和城立南诏德化碑,郑回起草碑文,说明南诏和唐的友好关系,也备述腐败的唐朝对南诏的压迫,表示反唐出于不得已。阁逻风对臣属说:“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赏。以后可能再归唐,要把碑给唐使者看,说明我叛唐不是本心。”
南诏千寻塔
三、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影响着南诏
随着正常关系的恢复,南诏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唐朝后期,南诏不断选送子弟到成都学习,五十年中,总计不下千人。有个南诏子弟张志诚,在成都学习时,得王羲之、王献之的字帖,每日临写,带回后广为传播,学习的人很多。南诏把晋右军将军王羲之看做圣入,特地修建了右军将军祠。郑回担任过南诏王风迦异、异牟寻的老师,又长期担任清平官,将汉族文化大量传入南诏。829年,南诏一度攻入成都,携去工匠数万人。这些工匠对南诏手工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南诏人学会了织绫罗的技术,织工精美,与蜀地不相上下。南诏城邑建筑也大多模仿唐朝。现存的云南大理崇圣寺南诏千寻塔,就是汉族工匠恭韬、微义设计建成的,塔高五十八米,凡十六级,形式和结构近似西安的大雁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一干多年过去了,它仍然屹立在苍山、洱海之间,成了汉族、白族、彝族的祖先们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859年,南诏王世隆称帝,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唐战争,向广西、贵州、四川一带进兵。世隆把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发从军,农事只能由妇女担任。这一长达十多年的掠夺战争,使唐朝为之虚耗,南诏也因而疲敝,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战后,两国又恢复和好关系。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执政大臣郑买嗣(郑回七代孙)夺取了蒙氏政权,改国号为大长和,南诏亡。南诏立国一百六十五年(738年-902年),对云南地区的开发和云南各族的融合,对边疆和中原的联系,都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