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旁、部首、部件辨析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低年段的识字写字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偏旁、部首这两个概念。 例如,在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 称“部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下册的后面都 附了《常用偏旁名称表》,其中提供了 64个偏 旁的名称;在二年级上册中有部首查字法的知 识。近些年“部件”这个概念也经常有人提及,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语 委”)发布了几个关于部件的规范。偏旁、部 首、部件都与汉字密切相关,这几个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互有交叉,目前使用得比较混乱,教 师有必要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认识和 使用这些概念。
一、偏旁、部首、部件的定义
偏旁。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起初以独 体字为主,逐渐发展为以合体字为主。国家语 委 2009 年发布的《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收 录了 256个常用的独体字,约占 3500个常用汉 字的 7.3%。因此,学习汉字,主要是学习合体 字。偏旁是传统文字学分析合体汉字时使用的 概念。按照传统的说法,每个合体字至少由两个偏旁组成。合体字主要是左右结构,左边称 偏,右边称旁,合称偏旁。例如,“清”字左边 是“氵”,右边是“青”;“休”字左边是“亻”, 右边是“木”。汉字还有上下结构、包围结构 等,为了方便分析,人们把偏旁泛化,将上、 下、左、右的部分都称为偏旁。在《说文解字》 时代,每个偏旁都是有意义的,且都可以称说, 也就是说,那时的偏旁是有音有义的。后来汉 字逐渐演变,经过隶变、楷化和现代的简化, 一些偏旁丧失了音,还有些丧失了意义,甚至 发生融合变成了一个记号,既没有音,也没有 意义,例如,“春”的上半部分。
部首。部首源自《说文解字》。《说文解字》 共收录了 9353个汉字,归为 540部,每部的首 字就称为部首。汉字字体不断演变,到了明代, 梅膺祚的《字汇》收录的都是楷体字,也进一 步将部首归并为 214个,比《说文解字》简省了 许多。《字汇》可以说是现代字典的雏形,现代 字典基本都以其为蓝本,例如《现代汉语词典》 中有 201个部首。可见,部首是与字典检字联系 在一起的,主要的功能就是检字。在《说文解 字》中部首都是成字的,有音有意。在《字汇》 中出现了非成字部首。现代辞书中不成字的部 首更多,很多部首的名称大家也不是很熟悉, 意义就更说不上来。例如,“叵”的外框,“私” 的右边,等等。2009年国家语委颁布《汉字部 首表》,把部首定义为“可以成批构字的一部分 部件。含有同一部件的字,在字集中均排列在 一起,该部件作为领头单位排在开头,成为查 字的依据”。[1]这个定义中提到了部件,接下来 我们看看什么是部件。
部件是一个现代概念,是为了提高识字效 率而诞生的。据查,最早定义部件的是倪海曙, 他认为“‘部件’是比偏旁分析得更细的汉字结 构单位,也就是按更多部位来区分的汉字结构 单位。汉字的结构可以分析到偏旁 , 但是有的 偏旁还可以再分为更基本的结构单位, 那就是 ‘部件’。部件再分,就成了笔画,就不是结构 单位了。”[2]虽然部件是为识字而生的,但是并 未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兴起,在汉字信息化的推动下,部件这个概念才 得到了发展。1997年国家语委颁布了《信息处 理用 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2003年 又出台了《基础教学用现代汉语常用字部件规 范(征求意见稿)》,2009年颁布了《GB13000.1 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现代常用独体字规 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等三 部与部件有关的规范。这些规范把部件定义为 “由笔画组成的具有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将 部件分为基础部件、合成部件、单笔部件等几 类。基础部件是最小的、按照规则不能再拆分 的部件,例如,“男”中的“田”和“力”。合 成部件是由多个部件组成的部件,例如,“想” 中 的“ 相 ”,“ 相 ” 还 可 以 拆 分 为“ 木 ” 和 “目”。单笔部件是由一个笔画构成的部件,例 如,“引”中的“丨”。这些规范在某种情况下 把笔画也视为部件,拓展了部件的定义。
二、偏旁、部首、部件三者之间的 关系
偏旁和部首之间的关系。关于这二者之间 的关系要分两个时代讨论。在《说文解字》时 代,偏旁的外延比部首要大得多,所有的部首 都是偏旁,而偏旁不一定都是部首,例如,形 声字中的声旁就不是部首。
图 1 《说文解字》中偏旁与部首的关系 在现代,偏旁与部首变成了一种交集关系。
图2 现代汉字中偏旁与部首的关系
一些偏旁不是部首,例如,“晚”由“日” 和“免”两个偏旁组成,“免”就不是部首。一 些部首不是偏旁,例如,“丨、一”等单笔画部 首。还有一些既是偏旁又是部首,例如“晚” 中的“日”。 偏旁和部件的关系。部件这个概念诞生得 比较晚,所以只能用现代的偏旁与其相比。
图3 现代汉字中偏旁和部件的关系
从外延的角度看,部件是涵盖偏旁的,也 就是说所有的偏旁都是部件,而有的部件却不 是偏旁。具体来说,偏旁是初次切分合体字后 产生的结构,王宁称之为“直接构件”。在王 宁的理论体系中,“构件”即“部件”。例如, “蜘”,由“虫”和“知”构成。有些“直接构 件”还可以再切分,直到分成基础部件。
部件与部首的关系。《汉字部首表》把部首 定义为部件中的一类,即部件包含部首。这是就 单个的部首和部件而言的,但具体到每个字时, 部首和部件还是有区别的。例如,“丁”如果从 部件的角度看是不可切分的,是一个成字部件。 而《现代汉语词典(第 7版)》中的“丁”属于 “一”部,部首是“一”。再如,“击”是一个独 体字,是成字部件,不需要切分,而《现代汉语 词典(第7版)》同样将其列在“一”部内。
图4 现代汉字中部件和部首的关系
三、偏旁、部首、部件在教学中的 应用
在部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下册的最后都附有《常用偏旁名称表》,《我的发现》栏目中 也出现了“偏旁”这一概念,例如,部编语文 教材一年级下册第 113页的提示语“虫子旁的字 大都和虫子有关”。部件诞生之初,就是为了方 便识字教学的。但是教材中没有使用“部件”这 个概念,而使用了“偏旁”,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偏旁是对字进 行一次切分后得到的,是部件的一部分,是字 的直接构件。[3]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一般对字进 行一次切分后再分析就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了。 例如,将“箱”切分为“ ”和“相”就可以 了,没必要再切分为“木”和“目”。
第二,偏旁在诞生之初是有音有义的,目 前有些偏旁也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一提起 某个偏旁就会想到它的意义或者发音。后来, 随着汉字的演变,一些偏旁的意义逐渐变得难 以辨识,只有文字学家才知道,例如,“监”的 上半部分。对于这部分难以辨别的,甚至不能 辨别的偏旁,在教学中是不需要涉及的。教师 在教学时只要选取构字能力强、意义可以解说 的偏旁来教就可以了。部件主要是为了分析字 形而诞生的,它与字的意义或者声音并不相关, 直到在《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以 下简称《规范》)中部件这一名称才首次出现。 《规范》中对部件的命名虽然自成体系,却不实 用。例如,成字部件要按照字音读,“木”读 “mù”,不能像传统的称呼“木字旁”那样提示 位置,这样的名称对学生记忆字形并无帮助。 从这个意义上讲,部件不如偏旁好用。
第三,教材的《常用偏旁名称表》中共有 64个偏旁,与《规范》中的《现代常用字部件 表》进行对比,这 64个偏旁中有 62个是基础部 件,只有“走”和“足”不是基础部件。再把 这 62个基础部件与《规范》的附录 A《现代常用 字部件构字数表》进行比对,其中有 56个出现 在构字表的前 100 个部件之内,34个出现在前 50个部件之内。可见这些偏旁的构字能力是非 常强的,是名副其实的常用偏旁。还需要说明 的是,为了避免学生将来难以分辨偏旁和部首, 收录在《常用偏旁名称表》中的偏旁也都是部 首。另外,“走”“足”虽然不是基础部件,但 是常见部首,因此也被收入表中。
四、关于字理识字
字理识字作为识字教学的一个流派具有很 强的影响力,但教师在教学中仍需谨慎对待。 笔者很赞同王宁的观点,她认为“讲解字理是 小学识字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讲解 字理的重要目的是使学习者对汉字的表意性质 有所体会”。“小学识字教学是汉字教育的正常 开端,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正确感 觉和认识,使他们对探索汉字的构造充满兴趣, 喜欢认字和写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 这个教学目标是潜藏在字理教学中完成的。”[3] 部编语文教材《我的发现》栏目中关于偏旁的 梳理就能起到这个作用。此外,王宁认为“汉 字的讲解必须是科学的,不科学地讲解汉字, 肆意而为,会造成思想混乱,会使学生的文化 素质下降,不利于他们继续学习”。[3]换言之, 教师在讲解字理时必须要有文字学依据,不能 凭空臆造字理,见形生义。由于经过演变,很 多汉字已经很难看出其构字的初始依据,也就 是字理并不明确,因此,教师在运用字理识字 教学法时要更加慎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 会.汉字部首表[S].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2]倪海曙.偏旁和部件[J].文字改革,1966(1). [3]王宁 .汉字构形学导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选自《小学语文》
亲爱的朋友:
您好!
朋友,是春天了,驱散忧愁,揩去泪水,向着太阳微笑吧。你听到过春天的声音吗?春天的可爱之处,不仅在于它的颜色,更在于它的声音。
让我们打开所有的门窗,和春天一起上路,聆听绿色的乐章,把山岭峰峦点染得郁郁苍苍。
让我们打开所有的门窗,和春天一起歌唱,放飞花朵的翅膀,把河流湖泊,芬芳成绚丽的海洋。
让我们用朗朗书声,修复行走的创伤,高举晴朗的日子,行进在春天的路上。
友人,让我们读,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友人,让我们听,生活之所以诗意、安详。
一、活动主题
当春乃发“声”
二、参赛对象
参赛选手须热爱祖国、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语言艺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成人均可参赛;参赛选手需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勇于展示自己。
三、比赛时间
即日起——2020年7月1日截止
四、奖项设置
特等奖2名,奖品价值500元的图书券一份
一等奖5名,奖品价值200元的图书券一份
二等奖8名,奖品价值100元的图书券一份
三等奖15名,奖品价值50元的图书券一份
所有参赛者均可获得5元图书券一份。(以上图书券在天猫大视野图书专营店、学趣图书专营店使用)
五、参与方式
扫描以下二维码,在线提交报名表。录制(5分钟之内)音频格式为mp3,以“姓名+作品名”命名发至邮箱:457174213@qq.com,附带一张朗读者的生活照片。
六、注意事项
(一)指定内容
朗读所选篇目需来自《中国孩子的朗读手册》推荐篇目,部分如下:
(二)规范环节
开头: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朗读者xxx我是朗读者xxx(可以亲子共读)今天,我们朗读的题目是谁(作者)的《 》,谨以此篇献给谁,简单介绍为什么读这段文字以及背后的故事,之后朗读作品。
(三)其他
本次活动不收取任何报名费,优秀作品在此公众号上推送。
杭州学趣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杭州大视野教育图书有限公司
图书名称:中国孩子的朗读手册
作 者:陆智强
出 版: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印次:2019年8月第一次印刷
定 价:45元
I S B N : 978-7-5703-0458-5
内容简介
叶圣陶先生说:“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本书作者陆智强以自己多年的朗读实践,诠释了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
《中国孩子的朗读手册》,不仅是孩子们的朗读手册,也是一线语文教师的朗读手册。全书内容共分四辑,有对朗读技巧的梳理,有针对不同文体的朗读方法的总结,有基于儿童立场的朗读指导,也有朗读经典篇目的推荐。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作者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体现出其对朗读艺术的执着追求。
遇见无声的文字,遇见有声的倾诉。让我们一起,开始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