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四)

七、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做研究

我是较早使用互联网的人,也把它用来做研究。最常用的研究当然是找资料了,除了大家熟知的到知网上检索文献之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更多的事情,概括来说就是找资料、找工具,找人。前两者基本属于一般应用,最后一个关乎深度应用。在互联网时代做研究,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手段来助力。因此,研究者还需要网络素养、沟通技巧、合作意识和互联网思维。

1、作为工具

先说找资料,做研究的资料当然最重要的文献资料,也就是知网上的论文,还有国外的文献资料。但是论文论著并不是唯一的资料来源,来自业界的新闻报道、研究报告、各种数据都是做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互联网会大大提高查找资料的效率,不过查找资料的方法还需要自己去琢磨。我曾指导本科生做大学生创新项目,一位聪明能干的女同学甚至打着我的旗号与别人合作,免费获得她研究所需要的数据。

网上还有不少可以应用到研究的工具,各种数据分析、网络调查的工具、各种数据应用平台,有些是免费的,有些是付费的。这些工具对于做定量分析的研究者很有用。随着新媒体研究的发展,也需要学习新的分析工具,如社会网络分析。还可以利用付费知识问答到网上找老师,我就不时在知乎上指导研究生和老师做研究写论文,我还在网上讲过课《青年教师如何提高科研水平》。

2、利于交流

除了找资料找工具之外,找人才是一门大学问。我的第一部专著《电视策划学》是与中央电视台王甫博士合著的。当时我还在地方电视台工作,在写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俩主要通过互联网来交流。早些年在微博最活跃的时候,有一次学者们在微博上讨论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定义。我在讨论中提出一些新观点,结果《新闻界》看到后向我约稿。还有一次我在某论坛演讲中谈到互联网思维,听众把我的观点上传到网上,没想到结束演讲后几分钟我即收到《人民论坛》的一条私信,约我写一篇论述互联网思维的文章。这说明在互联网时代,科研合作、成果发表都变得更加便捷。

一般同一所院校同一研究领域的学者并不太多,在过去只能在参加学术会议才能与相关领域的学者交流、讨论问题。但有了互联网之后,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与任何人展开各种形式的学术对话,只要双方约定时间,拉一个群即可。你可以一对一的交换观点,你也可以一对多、多对多的进行主题讨论。在我的研究遇到瓶颈的时候往往采用两种做法,一是通过网络请教某位专家,二是在微信群里组织一次讨论(前提是建立或加入一个专业群)。这些讨论不一定能解答我所有问题,但往往会激活我的思维和灵感。

其实在网上还可以找到学术领域的良师益友。我刚从业界转学界的时候,还不太会写学术论文,为此我找到新闻学大家陈力丹教授的邮箱,把我的论文发给他。当时我们还不认识,陈老师往往把我的论文痛批一通,这也让我进步很快。终于有一天,久久不见陈老师回信批评,正纳闷中有老师告诉我在《国际新闻界》上看到我的文章,那时我才知道力丹教授是这家权威期刊的主编。当然不是谁都获得大学者的悉心指导,一是你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二是要碰上像陈老师那样无私助人的真学者。

3、促进合作

做研究是一种创新活动,而互联网可以赋能。选题和方向是做研究遇到第一道难关,闭门造车常常漫无头绪,可以找该领域的学者们讨论一下,而互联网就是最好的连接工具。新媒体也是社交媒体,你可以通过建立或加入某些学术社群,通过与学者们的讨论可以获得研究的灵感。这些讨论不一定给你直接的答案和现成的选题,但通过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会拓展你的学术视野,改变你的思维定势,让你走出研究的迷宫。当然,也要会提问善讨论才行。在今天,通过微信群讨论、网上寻师、在线咨询等多种方式,确实可以大大推进你的研究。

当今,学术研究越来越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越来越需要组建团队来完成。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虚拟的协作空间和在线下的合作实体,对对一些重大项目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年,一方面我加入各种研究协作体,经常参与各种年鉴、蓝皮书和研究报告。另一方面我的研究项目也需要组团,如何找到合适的人并采用合适的方式来进行合作,成为完成研究项目的关键因素。而在其中,线上联系和线下合作同样重要。

我就有两项研究通过网络展开合作。一是我组织了四所院校的老师和研究生一起撰写短视频研究报告,其中一人还在国外访学呢;二是我与哈工大的老师合写一篇论文,一个最南一个最北,万水千山隔不断我们的南北合作。诚然,科研合作往往建立在熟人基础上。但网上交流却不限于熟人,有共同研究旨趣的同行也可以尽情讨论问题。互联网让我们的交流与合作变得天涯咫尺,就看你能不能用好它。

八、寻找做好研究的原动力

做科研是一项高尚而光荣的工作,但做科研是很辛苦的,也不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如果以此为业,你不仅要耐住寂寞,还要甘于清贫。那么作为一名研究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他为什么要做研究?或许有人说因为我喜欢,因为有兴趣,然而,当研究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你还能保持初心吗?你还有足够的驱动力吗?这就涉及到一个做好研究的动力问题。那么,研究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它从哪里来?笔者认为它源自:乐趣、意义和追求。

1、快乐学术

女博士陈莹而立之年出国,不惑之年学成归国,在这过程中兴趣是她做研究的最大动力。学术论文高被引学者刘海涛教授认为好奇心是做研究的源动力,他说“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充满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而学术研究就是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他还说“我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学术研究就是探索一切的未知,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兴趣和好奇心都是做好研究必须的,但我认为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乐趣才是做研究的真正动力,因为乐趣是一种生活态度。

或许有人会说做研究很苦很累,何乐之有?其实,苦与乐是相对而言的一种主观感受。如果你把探索求知领域作为一种生活乐趣,就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再说面对研究难题以其苦脸去做,不如笑对人生,以苦为乐。我倡导“快乐学术”,常对我的研究生说,你不觉得研究这个东西挺好玩的吗?事实上,一个真正热爱研究的人,当他攻克一道难题,闯过一道难关时,那种喜悦之情是难以言表的。攻克科研难题后那份快乐,不以研究为乐趣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经常遇到有人问我:谭老师,您认为什么论文好写一些?我会告诉他,好写的论文难发表,难写的论文好发表。(当然不是绝对的,难写但没有价值也发表不了)科研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肯定不会一片坦途。对于我来说,只要是有价值的研究,不管多难我都会迎难而上。当然,我也在攻克难题时也会采用一些策略,先易后难,分解击破。“快乐学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心理暗示,只要你以苦为乐,便会知难而进,还会守得云开见日出。

2、意义何在

常听到有人问做这个事情有意义吗?对于做研究,其意义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对整个科研工作的评价和认知,就是说你认为做这个研究有没有意义?价值何在?这其实就是你对科研的态度,这关乎你的价值观、人生观。如果你认为这个事情非常值得去做,那你就会全力以赴,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反之就不会如此卖力,或者浅尝辄止,或者知难而退。意义有大小,目标有高低。既要量力而行,也要敢于挑战。一旦决定下来就不要轻言放弃,既然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兼程。

二是对某个研究课题的判断,这个选题有没有价值?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如何?我不太赞成为研究而研究,研究一定是有目的的,为了解决某个学术问题或应用问题而进行的探索和创新。对于一些意义不大价值不高的选题我是不愿意去碰的,但如果这个选题很有价值,再难我也要想尽办法去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要研究有生命力的数学,爱因斯坦追求研究中的美,这些都是科学家们对研究意义(价值)的认知和判断。

有意义或者有价值的研究项目还会得到科研立项和经费支持,这当然很好。不过,我认为这对于人文社科不是最重要的,它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要做实验,要使用仪器设备和大量耗材,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诚然,现在不少新闻传播学研究也要做实证,也需要经费支持。但我认为有价值的研究与课题不是有必要关系的,例如我最好的研究并不是来自课题研究。况且目前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大多是应用性研究或对策性研究,在此我希望国家及科学机构今后给基础研究更多的支持。

3、学术追求

对研究的意义有清晰的认识,又把它作为一种生活乐趣,但还要化为行动力,转化为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作为研究生,不能功利心太强,如果只是为了拿文凭或找一份好工作,那么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很容易放弃,就此浑浑噩噩混日子。作为高校教师,在繁忙的教学、生活以及行政杂务的重压下,还能不能坚持做科研确定是一大考验,这就要考察他的定力,这种持之以恒的定力也是做动力的一种形式。

我认识一位青年学者立志在某个领域做到全国第一,有没有做到第一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他这些年研究成果很多,可以说少有成就。有不少人对科研有兴趣,也明了研究的意义,但不能持之以恒,在名利和挫折面前往往选择放弃,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一是他的人生目标不那么明确,二是他没有为实现目标坚定不移的决心。这种追求如果信仰,不仅目标明确而且行动坚定,对自己严格要求,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与执著。即使我们不能为此奋斗终身,也要有一个阶段性现实追求目标,否则你将一事无成。说低一点就是事业心,说高一点就是献身精神。如果都没有,在面对种种打击和诱惑时你很容易退却和放弃。

诚然,我们都生活在当下的现实环境里,都有科研以外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难以用百分之百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就要求他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并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只要他心里有目标有追求,他就会想尽办法来克服各种困难,排除各种干扰,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研究中。文革期间,著名数学家陈景涧受到批判和打压,但他仍坚持攻克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这种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做研究的人学习的。最后我送给有志新闻传播研究的朋友八个字: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相关链接: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一)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二)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三)

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怎么写

问题·理论·方法——硕士论文评审有感

我是如何带研究生的

青年教师如何提高科研水平

给我的研究生推荐20本书

吐槽研究生论文写作“十八怪”

吐槽哪些不负责任的导师

谭天的抖音号——研究的休息区

(0)

相关推荐

  • 盘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也被称为「小杰青」,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铺垫性科技支撑基金.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加强对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培养,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自然科学基 ...

  • 前人做过的选题,还能进行研究吗?

    图片来源:网络 学术与青椒 以学术浇灌青椒!用最通俗的语言,总结学术经验,分享学术资源! 8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前人做过的选题,还能进行研究吗? 相信大家在做起科研工作时,常常会遇到一类情况:别人写 ...

  • 优秀论文写作全指南:从选题到结尾

    学术论文写作必须体现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和应用性这五大特征.学术论文其实也称科学论文.科研论文或研究论文,不少人都能写出学术论文,但是往往质量一般,没法吸引读者进行阅读.一篇吸引人的学术论文 ...

  • 硕论选题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你中招了吗?

    硕论选题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你中招了吗?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九:研究不能为方法而方法

    在研究生开题的讨论中,不少同学往往在选题没有完全确定,研究的问题还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大谈他(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似乎研究方法没选对其研究则无从谈起.我觉得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研究方法难道不是为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三)

    五.研究的资料怎么找? 不少人在刚开始做研究时往往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资料匮乏或者不知道怎么找,这样做起研究来就会有一种"无米之炊"的无力感.在此讲一点我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1.文献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二)

    三.做好研究的初心和定向 一.好奇心比功利心更重要 现在有不少人写论文功利心都很强,往往到要毕业拿学位或评职称时才临阵磨枪,或者研究还没做论文还没写就想着如何发表.我很反对为写论文而写论文,平时没有关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一)

    一.做研究从看论文开始 我认为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研究成果的自然呈现,论文与研究是水到渠成的关系,当然写作技巧与规范也是必要的,但相比研究来说它是次要的,故此我愿意将研究心得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八:做好研究的原动力

    做科研是一项高尚而光荣的工作,但做科研是很辛苦的,也不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如果以此为业,你不仅要耐住寂寞,还要甘于清贫.那么作为一名研究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他为什么要做研究?或许有人说因为我喜欢,因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七: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做研究

    我是较早使用互联网的人,也把它用来做研究.最常用的研究当然是找资料了,除了大家熟知的到知网上检索文献之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更多的事情,概括来说就是找资料.找工具,找人.前两者基本属于一般应用,最后一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五:跨学科是研究的增长点

    新闻传播学有跨学科的传统,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本身就是依靠吸纳其他学科的学术营养成长起来的.但后来却慢慢陷入"内卷化"的泥潭,除了一些有必要的学术梳理和理论整理之外,不少研究者要么做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五:研究的资料怎么找?

    不少人在刚开始做研究时往往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资料匮乏或者不知道怎么找,这样做起研究来就会有一种"无米之炊"的无力感.在此讲一点我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文献检索与相关扩展 做研究写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四:不会讨论何以做研究

    一.你确定你是研究生吗? 日前,有一位考研的同学问我,书和论文都看懂,但自己就是写不出来.我告诉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不思考不讨论,就不能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更不可能有自己的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