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这一部分,意味着“互联网+”已经被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思路。此后,“互联网+”出现在各行各业,各种热议不绝于耳。然而,许多人对“互联网+”的内涵、行动计划的方略以及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和深远影响并不十分明了。因此,有必要在此谈谈如何做好这个“+”法。
“互联网+”行动计划是一项国家战略决策,类似当年美国克林顿总统时期的“信息高速公路”。但它已超越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范畴,上升到经济形态和产业重构的战略高度,甚至它还会推动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互联网+”重构的不仅仅是商业模式、资本流向和估值方法,更是人与价值观,这是重构的三次方,它将构建出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这种经济发展新形态还会惠及全民,李克强总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发掘出“互联网+”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互联网+”则真正把创业的广度展到了三百六十行,因为互联网和非互联网的跨界融合,能够创造出更多原有模式之外的变量。未来随着互联网和非互联网融合的进一步加深,可能没有必要再区分互联网和非互联网了,所有行业最终都可以统称为“互联网+”行业。
马化腾认为,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技术工具、是一种传输管道,“互联网+”则是一种能力,而产生这种能力的能源是什么?是因为“+”而激活的“信息能源”。①俞永福认为,看一个项目是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关键是看原有的非互联网业务,在与互联网连接后有无产生质变,并且这种质变不在于提升效率,而是体现在供需的重构上。前者只是“+互联网”,物理叠加,改善存量;后者才是“互联网+”,化学反应后创造增量。②
“+互联网” 的价值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原有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环节,从而实现效率重建。具体来说,过去我们受限于时间、地点、流程等信息不透明导致的高成本,“+互联网” 以后就能实现在线化(2 4小时接入) 、规模化( 一点接入,全球覆盖)、去渠道化(减少流通成本)。“互联网+”则做到了真正的重构供需。因为非互联网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后,不只是改善了效率,而是在供给和需求两端都产生增量,从而建立新的流程和模式:供给端是“点石成金”,将原本的闲散资源充分利用;需求端则是“无中生有”,创造了原本不存在的使用消费场景。两者结合,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共享经济”。
互联网是一种新媒介,“互联网+”就是一个媒介大融合,并已超越媒介融合,进入了产业融合的层面。随着第一代互联网发展到第二代互联网,我们也从“融合1.0”推进到“融合2.0”。融合2.0时代包括技术与应用融合、内容与服务融合、平台与渠道融合、终端与用户融合、产业与政策融合五大模块,它是一个高度开放且边界模糊的生态系统。
首先,我们不再停留在技术融合的层面,还要进入到技术应用的层面。正如乔布斯并非什么“科技英雄”,而是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马云更不是“极客”(geek),而是商业奇才。硅谷的一位创业者曾说:“真正的科技,就是让人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当然,首先要有尖端技术,但是再好的技术如果不能投入应用也是无法实现“互联网+”的。
其次,要从“内容融合”跃迁到“服务融合”,这对于信奉“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是一大挑战。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中介的地位已经面临着互联网“去中心化” 属性的强烈冲击, 同时媒介赖以生存的信息不对称和发行渠道的垄断也已经被互联网颠覆。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没有运营的内容是没有价值的,在继续提供优质内容产品的同时,也要提供优良的服务产品,这是媒体成功转型的必要条件。
其三,在“融合1.0”时代,主要是渠道的融合,把内容搬到网站里,把广告放到终端上,这种融合只是简单的叠加、表层的融合。深度融合必须依托平台,或自建平台或对接平台。如何把平台的势能转化为融合的动能,这就需要构建平台生态圈。这个连接的过程是具有颠覆性的,要求自上而下政策的配合与跟进和自下而上的互联网思维的普及。小到媒体转型,大到国家改革寻求突破都离不开这场双向的连接与配合,搭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全民行动的聚合服务的平台才是做好这道加法算术题的要义所在。
其四,终端与用户融合实际上是应用融合和服务融合的延伸,“互联网+”就是连接一切,而连接的成败就在于接口。这个接口不只是硬件的,更是软件的。终端是连接的出口,用户是服务的入口。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入口是流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入口是场景。“融合2.0”就是要做好这个“接口”的接入。只有这些对接了融合了,才能让信息流、资源流、资金流畅通无阻地流动,才能更好地给“互联网+”这一新产业新经济“供血”。
其五,从“融合1.0”到“融合2.0”,就是从媒介融合进化到产业融合,从传播范畴进入经济领域,“互联网+”就是“融合2.0”。对此,我们不仅需要技术应用、内容服务、渠道平台、终端用户等方面的融合,更需要产业融合上的政策支持,这就涉及政府管理、国家治理和制度创新。如果以上融合是给“互联网+”“供血”的话,那么政策上对于产业融合的倾斜就是为了解决“造血”问题。
综上所述,要正确理解和用好“互联网+”的“+”法,才能避免在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出现的误区和陷阱,要避免一哄而上的盲目跟风。在做好加法的同时,也要相应地做些减法,政府要“简政放权”,企业要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我们要明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互联网+”不是一加就灵,如果没有经过科学决策,策略选择不得当,配套措施没有跟上,为求政绩盲目乱“+”,也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目标。最后,让我们再引用马化腾的一句话:“互联网+”的世界很大,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原文《互联网+的世界有多大——大传媒时代的生态化治理前瞻》
载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