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我好?你问过我的感受么?这份爱太沉重,我承担不起。

我让你写作业,都是为了你的将来
我打你或骂你,都是为了你的将来
“我们做这些都是为了你”
这些话伴随着我们升学、择业、辞职、找男朋友、结婚生子的每一个选择,每当面前出现岔路口的时候就会听到。
但有多少个“为我好”只是披着善意外衣的“必须按我说的做”。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为你好”,叫做因为爱你绑架你。
很多家长是“强迫”,而不是“鼓励和允许”。
在我的咨询中接触到的青少年、儿童的个案,我们在前期咨询的时候都是先要完成家长的咨询,家长不变,家庭环境就不会变。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土壤里怎么可能会有所改变?
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
一句“我这么做是为你好”,自己所有的想法只能烂在心里。
所有的委屈,无人说。
似乎只要说了“为你好”这三个字,他们的所有想法和他们所要求你做的做法都是正确的,你只要照着做就没错。
这样的爱,孩子感受不到。(亲子关系、亲密关系都是如此)
我们会因为另外一个人的存在而感受到温暖、舒服、轻松、快乐、通透、幸福,这说明我们被爱了。
但是如果我们因为另外一个人的存在感受到了压力、内疚、想逃、恐惧、紧张、烦躁,这说明我们被伤害了。
没有谁喜欢按照设计好的路线去探索这个世界。
父母的自我意识出现偏差,他们已经分不清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哪些社会生活是自己说了算,哪些是自己和下一代一起讨论,哪些是只能是下一代说了算的。
他们还以为下一代选择什么配偶是属于自己说了算的部分。
父母占据了子女的位置,那是要出问题的。
因为他们也是这样过来的。
父母会给孩子安排工作、安排对象,告诉孩子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现在我把曾经接受到教育方式对待下一代,至少不错。
恩,你的长辈们想你好?
别开玩笑了,也许是需要让你实现他们未能实现的愿望而已。
一段婚姻如果以孩子为中心、围绕着孩子而存在,那父母很容易就没了自己的生活。
他们会觉得,自己为了孩子放弃本有的幸福,牺牲很大。
在潜意识里,他们会试图掌控孩子的生活,希望孩子什么事都依照自己的意愿进行。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托马斯说:有的父母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分离。
依靠脐带束缚住的,从来不是爱。
尊重和接受孩子的分离,才不会在成长与控制的较量中两败俱伤。
你见过暴发户吗?
很多暴发户虽然挣了很多钱,可是他们身上却散发着庸俗、铜臭与粗鲁。
这正是因为他们没上过大学,即使一身名牌、百般妆扮,也不能掩盖本身人文素养的缺失。
我并没有看不起有钱人的意思,实际上,很多暴发户后悔没有好好读过书,很多富翁都对知识分子非常尊重,甚至是羡慕。
他们经常通过附庸风雅来显示自己是有品味的,甚至要想尽办法给自己搞个大学文凭。
当发现自己无望的时候,那么就把期待转嫁给了自己的子女。
暴发户是这样,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更是这样。
看到许多身为父母的朋友:他们总是很焦虑,担心孩子冷暖,害怕孩子犯错。
所以,他们就像牵着一根线,牢牢控制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然而,密不透风的控制,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每一个活在父母控制下的孩子,其实都藏着两副面孔:
一面乖巧服从,一面在压力对抗中,濒临绝望。
孩子不懂感恩?
在生活中,是不是有很多时刻,都会让你感慨:为什么我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他们却一点都不知道感恩?
一点都不懂体谅。
很多父母的爱,过于简单:把孩子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替孩子处理好所有事情,解决所有麻烦。
吃饭时,帮孩子把碗筷拿好,饭盛好;
写作业时,陪孩子一题题做好,检查错误;
晚上睡觉前,帮孩子收拾书包,带齐东西;
孩子要帮妈妈忙时,“你不用管家务活,搞好学习就行了。”
殊不知,低到尘埃里的溺爱,不是爱,是一剂毒药。
一切都是你安排好的,孩子已经习惯了。
在孩子的认知中,你这么做是应该的。
生活中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的爱,当做理所当然。
因为习惯了别人的好,就把这份好视作理所当然,他们不再懂得感激你,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你义务为别人服务,有时候做得不好还要被责怪。
“我是为你好”其实暗含着父母对子女的束缚和控制,其实,这种爱是有条件的爱。
它是夹杂着父母所谓人生经验的爱,它是没有尊重的爱,它是以自由为代价的爱,它是让我们心怀内疚和负罪感的爱,它是让我们无力承担却又无力反抗的爱。
爱不是简简单单的给予,而是明智审慎的给予和不予。
爱意味着明智审慎的表扬和明智审慎的批评。
除了给予抚慰之外,还要明智审慎地辩论、斗争、面质、敦促、推动和牵引。
爱意味着引领。
“我都是为你好”:不用,你先对自己好点吧!

作者简介:贤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