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大炼钢铁

1958年是个“大跃进”的年代。当时提出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用15年的时间赶上和超过英国。同时,提出了钢产量要达到1070万吨。然而,凭借当时的生产能力只能完成400万吨。因此,中共中央提出了“全党全民大炼钢铁”的方针。到1958年底,各行各业投入这场运动的人力已有一亿人,占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各类小高炉、土高炉的数量达几百万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部苏联小说,许多人都看过。然而,如果真的问问各位读者,炼铁用什么炉子?炼钢又用什么设备?您就不一定能说清楚了。上面的那张宣传画是1958年印制的,其中所画的炉子叫高炉,是炼铁用的(英文叫鼓风炉:BLAST FURNACE)。为什么叫鼓风炉呢?因为在炼铁时需要向炉内鼓吹热风(你在上图中看到有六个圆柱型的热风炉,就是给高炉鼓吹热风的),而炼铁用的铁矿石、焦炭和石灰石等原料,则要顺着炉旁的斜塔用上料车送入炉顶。由于从炉下部鼓进的热风有巨大的压力,所以从炉顶加入的原料并不能很快下降,而是在高温下溶化成为液态的“雨水”,慢慢流下来形成上下两层浮渣和铁水。在出铁之前,要先把渣液放出来(可用于生产水泥),然后再把干净的铁水放出来。生铁主要分为炼钢生铁和铸造生铁两大类。

为什么我对炼铁的过程比较了解呢?因为我在退伍以后曾经到首钢下面的一家小型炼铁厂当过几年炉前工(照片左一者)。这个厂有两座55立方米的小高炉,也是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建造的,后来下马了。文革期间,由于北京的铸造生铁短缺,老百姓冬天取暖用的铁炉子也供不应求,所以这个工厂又再次开工。但由于它邻近密云水库,炉子小,成本高,所以在八十年代又再次下马。虽然这两座小高炉的经济效益比不上大高炉,但是它还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设计比较规范,所以成品率比较高,要比大跃进时农村搞的土高炉强多了(这就是小高炉和土高炉的区别)。那么土高炉是什么样子呢?

以上照片反映了1958年宁夏大炼钢铁的情况(《人民画报》1958第11期)。照片中的炼铁炉就是所谓的土高炉,结构十分简陋。用这样的土高炉冶炼的生铁,由于温度不够高,往往得不到充分脱氧还原,杂质很多。凝固后的铁块质地酥松,还有很多“气孔”,有人称之为“海绵铁”。但是,合格的海绵铁主要用于炼钢,对于含铁量和硫、磷等杂质的含量也有一定要求。而1958年用土高炉炼出的铁,还达不到合格海绵铁的标准,往往是渣、铁混合的“豆腐渣”铁。这种废铁,大多无法再利用,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下面介绍的一些土高炉,就更加不成样子了:

以上这些炉子只能算是“化铁炉”,不具备多少冶炼的功能。由于当时缺乏铁矿石,所以就动员群众把家里的铁锅、铁器拿来炼铁,实际上只是把原来的铁器溶化。但是,所得到的铁水却无法再用来制造原来的铁质用品了,因为杂质太多。

这位姑娘只用了几分钟制造的炉子,专业上称为坩埚(用耐火材料制作),也可以用来炼铁。古代的铁匠也采用类似的坩埚来炼取生铁,然后经过反复的煅烧和锤打,去除杂质,改善金相结构,最终用来制造工具或武器。但是,古人所使用的炼铁坩埚要大得多,而这个姑娘做的坩埚只能用于实验室,也许只是个“花盆”。

炼铁的原料主要有三种:铁矿石、焦炭和石灰石。铁矿石和石灰石可以直接取自矿山,而焦炭则需要用烟煤高温炼焦而得。1958年,由于这些资源有限,不得不发动群众上山寻找。上图就是当年发动农民上山找矿的情景,他们往往在没有事前勘探的情况下乱采滥挖,破坏了山林植被,而且还耽误了田里的农活。

炼钢又是怎么搞的呢?在当时的情况下,炼钢厂大多使用平炉和转炉炼钢,少数采用电弧炉炼钢。炼钢的原料就是生铁和废钢(如废旧汽车、钢轨等)。上图是山西长治故县钢铁厂当年大炼钢铁的场景。由于炼钢设备的产量不高,因此就发动群众苦战七昼夜,建成了一百多个土平炉和一百多个土转炉。据《人民画报》(1958年第12期)报道,这些土炉子于1958年9月29日投产后,当天就把以前100吨的日产量提高到了1095吨,30日的日产量又提高到了1162吨(提高了10倍)。为了满足炼钢的需要,生铁的产量也必须提高。于是《人民画报》又说,他们赶忙建立了一批炼铁的小高炉,努力提高生铁产量。据说,一个30立方米的小高炉,每立方米容积的日出铁量竟达到了4吨多!这个纪录比当年日本最先进的高炉的水平还高(每立方米的日出铁量3吨),我看是在吹牛。

河南博爱县的农村,干脆就在山坡上挖地三尺,用所谓“土平方炉”炼铁。上图反映出当时规模宏大的大炼钢铁场面,真可谓是“全民炼钢铁,钢铁炼全民”。

今天,当我在回顾和研究这段历史时,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我很理解当时的中共中央和干部、群众急于改变落后面貌的心情,也为当年全国人民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所谓大炼钢铁运动是得不偿失的。中共党史“二卷”提供的数据表明,1958年的钢产量为1108万吨,合格的仅有800万吨(合格率72%);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合格的仅有900万吨(合格率66%)。换句话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钢铁产品是废品。“二卷”还指出,大高炉生产一吨生铁的成本是100元左右,而小高炉和土高炉生产一吨生铁的成本高达300元左右。为此,1958年仅炼铁补贴一项,国家财政的支出就高达40亿元,超过当年财政收入的1/10。“大炼钢铁”使大量的煤炭、矿石、林木等资源遭到破坏,河南大别山区的林木被砍伐殆尽,长江上游的林木被毁达几十万亩,加剧了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带来长期的后患(由此造成的泥石流至今仍然肆虐成灾)。“大炼钢铁”还造成农业有10%的庄稼无人收割,烂在地里。

过去我们常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这话有一定道理,比如抗震救灾工作就需要全国人民的支援。但是,像1958年“大炼钢铁”这样的违背科学规律的“大事”,还是少办一些好。

2011年2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