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213米,从京城画到绍兴,人物上万,把清明上河图比下去了

清明上河图算什么?这幅画长213米,人物上万,是国内最长古画






这幅画名为《康熙南巡图》,是清代初期著名的画家王翚的作品,说是他一个人画的,其实也不然,其间还有几位画家协同绘制,如王原祁,杨晋,上官周等人,可谓一群才华横溢的画家的杰作。

这幅画一共有12卷,长约213米,是国内最长的古画了。它比清明上河图还要长208米,画中人物有上万个,清明上河图在它面前一比,就有点吃亏了(不如直接说有点逊色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清明上河图是记录了北宋鼎盛繁荣时期的市井状态、房屋样貌、以及城市布局等,对后世研究历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康熙南巡图不仅包含了这些内容,还是如何治国安民的经验总结,其历史意义更为深远,艺术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康熙南巡图是当年贤明之君康熙为求国泰民安,六次去南方巡视,而令王翚等人绘制的记载整个南巡情况的一幅巨幅长卷图,此图整个过程由王翚监制,先由王翚起笔进行草图构思,其他画家则协助绘制山石,树木,房屋,牲畜等。整12卷画了三年才完成,得到了康熙的高度赞扬。

我们看画面中人物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神态姿势,绝不重样的。山石,林木,河流,坡坎,笔触细腻,清晰可辨。

这是第一卷中的画面,康熙要出巡了,场面之壮观,之隆重,大量的官员和士兵护卫相送,马队威风凛凛,并且还排列了皇家专有的队形,结构非常讲究。

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看见当年官员的服饰打扮,身上的“制服”清一色的青花色彩,这就直接给了后世历史专家一个大便宜——研究以前的服装省了很多麻烦,在这长卷中,当年的人穿什么样子,一目了然。而影视剧里的服装造型也得到了很好的启发,至少不会出现“乱穿衣”现象。

出得城门往外走,这就上路了,一路向南。大家发现没有,前面几张图的颜色和这两张的颜色不太统一,是因为每一卷的绘制时间不一样,画家也不一样,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个人喜欢这种色调的画,有点高级灰的感觉。而群山显得瘦而秀,其勾描工整而细致。

这是康熙来到了常州府的奔牛镇。大家看有没有清明上河图那种繁华感,市井感?码头,桥梁,河流,船舶,城池,亭台楼阁,呈现出康乾盛世的社会风貌,体现出一种“业绩感”、一种欢悦感。

我认为康熙南巡图也属于界画,看,房屋多整齐,设色和人物造型上,特别灵动,这一点与清明上河图不相上下,甚至更为注重细节,比如人物服饰上,可谓丝丝入扣。

这是绘制的寒山寺外的风景。大家是不是瞬间对古代的寒山寺有了新的认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年康熙一行到了寒山寺外,其状是这样的——江面起白雾,寒山寺隐隐约约,就像存在于天空里。画家把寒山寺画成这样,是不是也带着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呢:寺庙这等神圣的地方,就是这样神秘而不可触摸的,它代表着一种信仰。

康熙南巡的路线是从京城到鲁,再由鲁到苏,然后又走水路,坐船去了苏州、南京、杭州等地,还去了钱塘,直至绍兴。此行甚远,随行人员浩浩荡荡,是公开的巡查,而非微服私访。所以画家也不吝笔墨,把这场盛事画得活灵活现。

看,典型的江南水乡房屋建筑,应是秦淮河两岸的景色了,江南秀丽婉约的气质呈于绢上。

我没有在绢上面画过画,不知道绢这种东西是否比宣纸更容易绘制作品,但我个人猜测,绢上作画,可能不如宣纸那么好着色、好控制吧?这非得需要强大的功力才行。

当年江南的城外是这个样子的,如今的江南,还能看见这样的景致吗?

不得不说,王翚率诸画家把江南秀色留在了绢上,如今大家看到这幅画,就能醉心于绢上风景里,这幅画为我们还原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它成为国宝也是必然的。

康熙南巡图画得如此精美,成为收藏者“惦记”着的艺术品,自然是不放过任何纳为己有的机会。所以,康熙南巡图除了其中六卷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余的分散在世界各地,比如巴黎,纽约,加拿大等地,有的已经成为了残卷,还有的已经没有了图片资料(第五卷),我们已无法见到它的真面目,实在是可惜。

这是康熙南巡归来了,王侯将相列队相迎,盛况空前,皇家气势,一派庄严。列兵都穿着红色服装,代表着凯旋或顺利,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拿如今的话来说,就等同于大人物走红地毯这种方式,而旁边还有5头大象,也是取个“祥”的谐音和涵义。可见当年清王朝的礼制是多么讲究和严谨。

看完康熙南巡图,忍不住松了一口气——就仿佛我自己画了这幅长卷一样,好累的感觉,而想象当年王翚等人绘制这幅绢本图画时,是费了多少精力和财力呢,尤其是伴君如伴虎的清代,想必是整个人如同绷紧的弓弦,从来不敢放松吧?

亲爱的朋友,你觉得康熙南巡图比清明上河图更完美吗?欢迎讨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