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九):村前那口老井
本文作者:李云彪
听老人们说,村前原来那口井是解放前打下的,由于地势低,雨天常常往里流水。后来,村里人又在那口井附近地势较高的地方打了一口井,打井的情景我还模模糊糊记得。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村里的男人们抡起镐头、铁锨开始打井、吊土,打了不到十米深就见水了,然后就拉石头碡井。最困难的是从山上拉石头,先用雷管炸开石头,再用马车拉回。为了打这口井,人们忙碌了一个冬天。
叫它老井,其实它也不老,就算是对它的尊敬吧。
老井真的是为我们全村立下了汗马功劳。大集体时,全村一百多口人的吃饭、饮水全靠它供应,生产队养的牛马驴羊喝的水全靠它的无私,村里人修房盖屋动泥工、抹房都是它在奉献。秋收时,一块大礳石摆在井边,男女老少在这里等着蘸老井的水磨镰刀,早中晚都有,“噌噌”的磨刀声寄托着农人们的希望。少男少女在这里嬉戏玩水打闹,欢声笑语在老井的上空荡漾,干渴的牛羊抢着在石槽里喝水,羊倌马倌不停地用水斗子提水……那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风景啊!
老井的水时时刻刻陪伴着我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老井,老井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没有老井就没有我们。
老井的水虽然有点咸,但我们喝得是那么香甜可口。农忙季节,人们总要用瓶子、卡子、水壶带上老井的凉水或是烧开的水,休息时就干粮吃。喝了老井的水不渴了,有精神了。有时,天热得像火炉烤一样,跑到老井打一水斗井拔凉水,端起水斗咕噜咕噜就喝,那才叫个爽快!
有时,由于人们和泥托坯用水量大,老井水位会下降,不过不多时水位就又升起来了,老井底下有泉眼,好像懂得我们心事似的,时刻牵挂着我们,老井是和全村人有感情的,生怕人们缺了水。
夏天雨季,地下水丰富,老井的水位常常会升到井沿。担水时不用水斗,拿上水桶一伸手就能提满水。
老井旁边的石槽,每天饮牲口都会溅出了水,慢慢就形成了一个小泥潭,引来了蜻蜓、蜜蜂、马蜂、燕子一些小动物。小伙伴们就喜欢在这里玩耍,捉蜻蜓、逮马蜂、玩泥巴……享受着年少的欢乐。
冬去春来,燕子来到了北方,来到了我们村。那忙碌的燕子啄泥造巢,准备产卵孵化。老井旁边的泥巴正好是它们筑巢的好材料。谁家新燕啄春泥,老井旁边忙不停。村里好多人家都住进了燕子,我们家堂前就住着一对“夫妻”燕子,燕子第一次来就是从老井边啄泥筑巢,经过无数次的辛苦来回往返,终于在我家堂前西墙上面筑起了一个半圆形窝,然后填柴孵化。
燕子夫妻有了自己的家。它们那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它们不怕人,与我们和谐相处,在我家住了好多年,给我们的小院增添了许多欢乐和情趣。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地分了,牛马羊分了,老井冷清了许多,成群结队磨镰刀的少了,燕子、蝴蝶、马蜂渐渐消失了,孩子们嬉戏玩水的身影也少了。
不过,老井还在为我们服务。大集体的菜园子没了,人们又在自家院子里种起了蔬菜,老井又多了一份责任。人们从老井担水浇地,吃上了新鲜的蔬菜。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在农村实施自来水工程,打了深井,村里上了自来水。为我们服务了几十年的老井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人们忘不了老井,经常赶上自家的牛羊上老井饮水。
后来,全村整体搬迁,老井真的老了,老井枯了,枯得没有一滴水……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水不忘老井。
怀念老井,感谢老井!
图片来自于网络
该文作者曾为内蒙古察右中旗第四中学教师,现居呼和浩特市。
【本期幕后】
策划:王丹
编辑:王丹
校对: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