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主页丨和智楣:怀念旧时书卷气
很久以前,我还不知道有书卷气这个词语的时候,就曾经在一个冬日的午后,被一种美如幽兰,透着淡淡墨香和书香的气息所吸引。
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暖冬,当时我不过八九岁的年纪,寒假在家闲来无事,便跟随院子里的一个姐姐去小镇图书馆借书。
借书的人很多,不大的借阅室里,一位靠窗逆光端坐在角落静静读书的中年女人,吸引了我的目光。
她眉目清秀,神情专注,看上去已完全沉浸于书的世界,脸上流淌着一种不同于我熟识的她这个年龄段的女人所拥有的独特气韵,娴静优雅又超然脱俗,像是她手中捧着的那本书,墨香四溢。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小镇的生活就像木心笔下的慢时光,没有太多五彩斑斓的外界干扰,有很多人在读书,但人到中年依旧读书的女人却并不多见,所以当时我就被她身上那种浓郁的书香气息牢牢吸引住。
我不由得暗暗猜想,书里究竟有着怎样神秘的世界,能让她如此着迷,让她在看书时有着那般明亮的光彩。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渐渐爱上了读书,走上了自己的阅读之路。
后来,我看过很多书,慢慢知道了书的魅力和魔力,也知道了“书卷气”这个词语,知道了当年在那个中年女人身上散发着的气息就是所谓的“书卷气”。
回想起来,在那个有着慢时光的旧年代,身上有着书卷气的人其实不在少数,几乎每条街的院子里都会有读书的人,甚至还会有一两个热血沸腾的文学青年,誓将写作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小镇的图书馆虽然藏书不多,借书的人却也常常爆满,文学不但浸润着人们的生活,也让人们打开了一扇面对世界,面对人生,审视生命的窗户。
我的书柜里有一本专门介绍民国文人的书,沈从文、钱钟书、鲁迅、老舍、林徽因……并附有他们的生活照片。闲来无事的时候,我总会独自翻阅这本书,不为别的,就只是想看看书中几位文人的照片。即使隔着近一个世纪,他们身上那种浓浓的书卷气,也能从一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中,墨香袅袅地弥漫出来。
我很喜欢那种长期被书香滋养后,脸上自然透露出的清醇爽朗之气。那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气质与风度,透着墨的芬芳,留着砚的韵味,带着纸的气息,可以伴随终生,甚至历久弥香。
那样的香气,需要长期与书为伴,通过孜孜不倦地阅读和思考,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境界不断提升,胸襟变宽变广,才能慢慢显现出来。事实上,真正的书卷气应当与博学、谦逊、高雅、悲悯情怀等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那样的书卷之气才是最醇厚最动人的。
遗憾的是,在互联网、电子智能时代,现如今,更多的人开始选择读屏,各种娱乐化的信息充斥眼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与此同时,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早已打乱了往日安详的氛围,人们无法静下心来读书,表情里有了焦虑,眼神里有了浮躁,性格里有了戾气,仿佛一夜之间,那些写在脸上的书卷气就成了一段遥远而飘渺的记忆。
前些天,我又一次去小镇图书馆借书,昔日逼仄破旧的小楼,如今已被崭新阔气的高楼所替代,只是前来借书的人寥寥无几,没有了当年人来人往的繁盛。
那天,独自坐在空旷异常的阅览室,想到很多年前看到的那位安静阅读的中年女人脸上的夺目光彩,我不禁有些恍惚和潸然,那个属于书卷气的时代真的就这样消逝远去了吗?
怀念旧时书卷气,怀念那些与书相伴的旧时光。
(已载12月10日《德州晚报》)
■作者:和智楣 ■编辑:王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