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为大什字,天桥是轴心,我的出发点在天桥西南角的农副公司家属院,无论去何方,或上小区门口的天桥,从西南口而上,绕圆形人行桥前行,同一扇形面相邻的一个口(南西口)免去,从其它该下的任意口下去,便奔赴了要去的地方。
天桥坐落在县城大什字中央,属老城区中心地带,圆形,紧绕什字大小yu一圈。桥上有夜灯,两边有一米多高护栏。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有出口,通向县城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巧合了“去东南西北”之意。每条大街的左右两边都有一个出口,于是形成桥的八个出口。这个出口的左边与相邻出口的右边之间是五行空间,以此类推,天桥实为一个五行八卦图结构。意象鲜明,其意颇深,是纵横山丹县城的一个坐标纽带。
天桥于2008年10月建成,是城区第一座人行天桥,由市政管理局管养。天桥刚建成时,每天早晚人头攒动,驻足天桥看风景的人比经过天桥的人多。天桥像城的眼睛,大大地睁在城的中心,望着远方与空中,把希望与期待寄予了高处。天桥把我们的县城举高了一点,我们在桥上也感觉高了一点。桥下飞驰的车流给桥上看风景的人以幻觉,似是桥下是桥上,桥上是桥下,人在桥下看桥上,黄鹤一去复又返,白云千载复悠悠。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来天桥上看风景,看县城高处的白云悠悠复悠悠,看随着县城的升高自己能否也高一点。人们见证了那个时间点县城发生的这一变化,为山丹建造了这座河西第一桥而难免骄傲。尽管后来山丹又陆续出现了几个河西第一,如市民大厅,艾黎大道的地下通道,等等。但于天桥来说,具有了升高的象征意义,便有了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作用所在。
天桥的中心地带最早据说是一个土城楼,尽管我们小时候轻易不进城,但总也进过一两次。我的脑海中有一丝似梦非梦的记忆,总也抹之不去。当我坐着父亲的自行车进了城听父亲说,这就是城里的大什字时,我坐在自行车大梁上看到的大什字中央有个土楼,黄风刮过,土楼像个空心人,五脏六腑已全部撤离。它就那么空空地站着,任凭时间剥离它来过的记忆。确也如此,翻阅八九版老县志,找不到大什字城楼的记载。我怀疑我的记忆是种幻觉,但又坚信,我的记忆绝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它已存在很久,从小就停在了那里。打开一位尊敬的老师发给我的道光版山丹县志电子版查询,全是繁体字,我不认识几个。而且可能因为翻拍,又是老式的油印版,纵式排版从右到左不说,有的字迹也得研究才能够懂,我实在没有能力。但我知道这个电子县志十分珍贵,于是,保存了几个地方,让它在我这个民间不要丢失。
有了天桥以后,大什字交通事故没有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红绿灯指挥着秩序,灯突然亮起时,比人的一声令下还管用,该停的停下了,该走的畅通无阻。说天桥是城的中心位置其实是后来的事,很早以前大什字以北、至无量阁处便到城的北边上了。向南才是主城区,经过中什字,到小什字,从小什字再继续向南出了城,比向北的距离长多了。为何大道向南而长,向北而短,它是不是潜藏了什么意思,老人们说起时,我觉得他们太过于八卦。后来县城扩建,从无量阁两边分叉绕过,向北又开通了龙首路,即原北大路,从无量阁至312国道那一截。以前那里没有南大街热闹繁华,因此,从县城鸟瞰图看,大什字像个后脑勺,整个南大街像一条长腿,伸出了城外。天桥与北大路五六百米远处的无量阁遥相呼应,像是对称,又像是互相制约。民间传说神乎其神,说这一对称与制约,能确保国泰民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民间的口水八卦真会捕风捉影。天桥已成为山丹县城的重要标志,我在桥的西南角上,我的笔也在这里,每拿起时,这里就是一个起点。我将带你上桥,或从桥下通道经过,然后去往东南西北,从而打开山丹地图上的虚构与非虚构故事,我们一起回头来看,看走过的路,是否安放了生命与灵魂在山丹土地上的那束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