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的保守从降元后的扩张中便已显露,难怪刘伯温称其为自守虏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上半年,朱元璋相继攻占长兴、江阴两个军事要地,把张士诚西犯的门路堵死。而张士诚向东出击时,又遭到到骁勇善战的苗军的阻挡,两面受敌,“士诚兵不得四出,势渐蹙”(《明史·列传·张士诚》)。
无奈之下,同年八月,张士诚向元朝投降,被封为太尉。
张士诚虽然表面上成为了元朝的官吏,但是城池、军队、钱粮等仍然掌握在自己手里,实力并未因此减弱,“然士诚虽降,而城池、府库、甲兵、钱谷皆自据如故”《元史·列传·达识帖睦迩》)。张士诚一边做着元朝的官,一边设立了自己的参军府和江浙、淮南南二省,“士诚虽假元名爵,实不用其命,立参军府及江浙淮南二省”(《明太祖实录》)。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春,浙东的元军占领区大部分已被朱元璋收入囊中,朱元璋治下的江南行中书省也已被建设成集权高效的稳固基地。朱元璋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发展,以他当时的实力,同时攻打陈友谅和张士诚是不太现实的,只能集中力量,逐个击破,那么先攻打谁呢?朱元璋一时拿不定主意时刘伯温前来归附,献上时务十八策。刘伯温认为“应该先攻打陈友谅,“士诚自守虏,不足虑“(《明史·列传·刘基》)。
为什么刘伯温对张士诚会有这样的评价?换句话说,刘伯温为何料定张士诚不会主动发兵或与陈友谅夹攻朱元璋?难道张士诚投降元朝后便停止了地盘扩张的步伐吗?
投降元朝后,张士诚并没有放弃对地盘的争夺,只不过他新增地盘的取得大部分都没有打硬仗,常常坐收渔翁之利,具有浓厚的投机色彩和保守风格。
张士诚通过元朝统治者的一场内斗,没费多大力气,便取得了杭州。
元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帖睦迩与杨完者“有隙”,“苦其逼已”,暗地里与张士诚密谋,欲除掉杨完者。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七月,达识帖睦迩宣称派张士诚出兵建德,实际上,张士诚暗中令部将史文炳率军突袭杭州城北的杨完者大营,杨完者力战不敌,自缢而死,于是张士诚的军队占领杭州、嘉兴(《明太祖实录》、《明史·列传·张士诚》)。
杨完者死后,达识帖睦迩没有多少兵力与张士诚抗衡,所以军政实权尽归张士诚,“方面之权,悉归张氏,达识帖睦迩徒存虚名而已”《元史·列传·达识帖睦迩》)。
没多久,在元朝统治者的另一场内斗中,张士诚轻松拿下绍兴。
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十月,元朝的绍兴守将迈里古思被御史大夫拜住哥诱杀,迈里古思的部将黄中旋即率众复仇,“尽杀拜住哥家人及台府官员掾史,独留拜住哥不杀,以告于张士诚”《元史·列传·迈里古思》),张士诚于是派部将驻守绍兴。
而且,张士诚也没放弃对北方地盘的争夺。在龙凤政权的军队分三路北伐之际,张士诚趁虚而入,将势力范围向北扩张展至济宁,“北逾江淮抵徐州至济宁之金沟”(《国初群雄事略》),西略汝、颍、濠、泗等地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初,张士诚派兵打败赵均用,占领淮安等地。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正月,张士诚派部将李济攻取朱元璋的老家濠州。
在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等元将率领的元军疯狂反扑下,龙凤政权的三路北伐军相继失利,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北伐军在山东的最后一个地盘益都被元军攻占,安丰成为一座孤城。不久,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陷入内斗。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趁元军内讧之际,张士诚派吕珍领兵十万围攻安丰,张士信率兵继之。刘福通奋力抵抗,城内粮食断绝,异常惨烈。朱元璋率军将小明王救出,安置在滁州,安丰落入张士诚手中。
趁朱元璋北上安丰之际,陈友谅率大军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救小明王后,朱元璋连忙返回率军驰援洪都,张士诚趁机占领泗、汝、颍等地(《国初群雄事略》)
张士诚占据着当时全国最富庶的浙西地区,为了保住浙西,把大量兵力布置在这里;而在地盘扩张中,不愿冒风险,担心出差错吃亏,“欲守境观变”,难怪没和陈友谅一起夹攻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