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散文】马晓燕 ‖ 匠人

匠  人

马晓燕

去年到重庆看望在四川美术学院读大学的女儿,顺道去磁器口古镇游玩,被一处银匠铺吸引。

磁器口古镇(图片来自网络)

铺子极小,墙壁四周挂满了精巧别致的各种银器、手饰。铺子靠墙处两个年轻、文静、纤瘦的女子低着头,安静地坐在木凳上,其中一女子抡一把小铁锤有节奏地捶着银条,另一名女子则用锉刀在银片上仔细地锉着。旁边很多游人拿出相机、手机对准她们,从始至终,她们也未抬头,长长的秀发遮住了她们的双颊。我猜想,那一定是两张明静似水的清丽面容。

我就这样痴痴地看着,生怕我的一个不小心,扰乱了她们沉静的心,或是担心那笨重的铁锤不经意间误伤了那纤细的手指。其实我知道,这担心是多余的。她们那娴熟的技法和安静的神态,任外界如何喧嚣烦杂也是搅乱不了的。看着她们,倒是让我忆起了乡下当石匠的二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们村里,有很多石匠,但数二叔的手艺最为精湛。石匠是一种靠体力吃饭的营生。在离村子约末三里开外的山梁子处,横七竖八地堆砌着很多大大小小不规则的石头,谁家修房造屋、打晒坝(晒四季收割的粮食)、垒猪圈、打猪槽(装猪食用的长方形石制大凹槽)、砌墓碑什么的,就会请几个石匠到山梁子处打石头。

儿时的我,最喜欢屁颠屁颠地跟在二叔身后,一则为着能蹭顿“东家”的红薯干饭吃,偶尔还能吃到肥得流油的肉片子,重要的是喜欢看到那些原本丑陋的、了无生趣的石头在二叔抡起的大铁锤和一錾錾、一凿凿的敲打下,变得规矩、温顺,甚至变得有了生机。石匠们很是辛苦,即便在严寒的冬日,脸上、身上也是流不尽的汗水。多少年来,我的脑子总是浮现出二叔穿着破旧的红秋衣,手中抡着大铁锤,口中喊着号子砸向大石头的场景,一个小女孩不时地用脏兮兮的袖角为她的叔叔拭去脸上和着灰尘的汗水,这个场景甚至多次出现在我的梦境,挥之不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下,匠人是一种极为体面的职业。那时,家里有个匠人,无论是石匠、木匠、剃头匠、泥瓦匠、铁匠、弹匠、篾匠等等,都备受人尊敬。在我的堂兄弟、表兄妹中,很多人都拜师成了匠人。我的表弟杨路娃木匠活就极为精致,我的几个表姐们结婚用的大穿衣柜、饭桌、木凳等嫁妆都是出自他的手。我的大表哥还是一位裁缝师,我们过年的新衣服也都是他做的。我的幺舅也是一位走村串巷的剃头匠,所到之处,那也是欢声笑语,一派喜庆。至于我的爷爷,那个吸着旱烟袋的老篾匠,一手篾匠活做得相当精致,爷爷尤其擅长编织凉席,凉席编得柔软且好看,爷爷能巧妙地用竹节编织出很多好看的图案,拿到镇上去买,很是受欢迎。我时常为我们家出了这许多的匠人骄傲得不行,甚至还用这威胁我的小伙伴,要是谁得罪了我,有好吃的不分给我,有好玩儿的背着我,在我面前耍威风,就不让我家的匠人给他们家干活,请也不去,哪怕是杀老母鸡也不去。这招很管用,屡试不爽。我也成了小伙伴的头,爬树摘果、下河摸鱼、甚至搞些小破坏,只要我一声令下,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好不得意。当然,我也为此挨了不少长辈们的黄荆棍子。现在忆起来,那时虽贫穷,但却又是多么欢乐的美好时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0)

相关推荐

  • 巴蜀之地 | 周乐溢:匠人的摇篮

      [巴蜀之地] 专栏主编:夏祥林  梦梅若兮 图:堆糖 文:周乐溢 版式设计:玉丽 我上小学那阵子,还是六年制,前四年为初小,后两年是高小.高小那两年,寒暑假的时候,父母因为忙碌,无暇顾及我,但又担 ...

  • [还地桥诗群]黄文欢的诗《远去的匠人》(组诗)

    篾匠 一把花白的胡子 满头如银的白发 一副苍劲镌刻的面孔 一双满是厚茧的老手 好一个仙风鹤颜 深深扎进记忆 他是同伴的外公 他更是一高超的篾匠 一根普普通通的楠竹 经他一通专注捣弄 劈.削.刮.编,瞬 ...

  • 【滋水 · 散文】冯小良:石头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382期︱  审稿|马晓毅    编辑|王会宁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 ...

  • 朱亮辉:留在记忆里的民间匠人和民间手艺 ——唐志平组诗《身边的匠人》赏析

    留在记忆里的民间匠人和民间手艺 --唐志平组诗<身边的匠人>赏析 朱亮辉 俗话说:"手有一技艺,顶种两亩地."从前,在农村,有一门手艺,那是很让人羡慕的.不光是一家人的 ...

  • 朔州晚报 第7413期 A7版:石 匠

    小时候,我们最喜欢看匠人做营生. 孩子们聚在一起,听匠人瞎谝讲故事,成了枯燥岁月里难得的一种娱乐活动.匠人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故事自然也多.他们往往在干活累了休息的时候,一边抽烟一边说笑,调节一下气 ...

  • 民间为何把木匠排在八大匠之首,他们的江湖规矩有哪些?

    大集体时代爷爷只要给生产队里交钱,就可以到外地去木活.爷爷外出做乡活的时候衣兜里经常装着一个画线用的画签子,他之所以用桃木制作的五尺杆子当扁担,他说这两样东西是摸黑路避邪用的.爷爷不仅会给生产队里做犁 ...

  • 远去的石器与沙石峪的石头

    全文共4755字         阅读全文需12分钟 作者:张国印 编辑:小愚 人类的祖先制造了石器,人类亦离不开石器.生产生活中的坚硬与艰难,往往需要更坚硬更厚重的石器去碾轧去解破. 据考古文献载, ...

  • 【方志四川•散文】陈燕 ‖ 废墟里的记忆碎片

    废墟里的记忆碎片 陈 燕 金川的冬天,本来就不太冷,只是在立春之后,微风拂过反而有点刮脸的感觉.按照金川的习俗,马上过年了,那是一定要去"上坟"的,走在小路上,裤子上摔满了灰,以前 ...

  • 【方志四川•散文】曹燕辉 ‖ 光阴的故事

    光阴的故事 曹燕辉 地处川东北蓬安县东南的河舒境内,有一隅让时光难以倒回的地方--国营河舒农场. 年初约了几位老友,又一次走进这片古朴而神秘的大院-- 一行人带着美丽的心情,跨入己成为历史的河舒农场: ...

  • 【方志四川·散文】曹燕辉 ‖ 故乡情深

    故乡情深 曹燕辉 我的故乡有个尴尬的名字--曹家背时沱,在四川方言里,"背时"就是倒霉.不景气.不顺利等意思,其本义是"与时代不能同步发展".这个名字也是我故乡 ...

  • 【方志四川•散文】曹燕辉 ‖ 石磨伴我成长的岁月

    石磨伴我成长的岁月 曹燕辉  石磨,在中国农村历史悠久,也是过去农村常用的工具,把米.面磨成粉末.传统的石磨用人力或畜力驱动:到了近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用水作动力的叫水磨:现在大多数是电力带动:但农村 ...

  • 【方志四川•散文】曹燕辉 ‖ 生产队公房

    生产队公房 曹燕辉  生产队公房,也习惯性叫保管室,普遍存在于建国后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农村各地. 生产队公房(图片来自网络)  公房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建国前,中国农村的农民,严格来说 ...

  • 【方志四川•散文】曹燕辉 ‖ 领悟岁月

    领悟岁月 曹燕辉     人,一生经历由幼年.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暮年:   国家,经历由弱到强.积贫到富有.再到繁荣昌盛:   生活,经历由苦到甜.再到幸福安康.   世态告诉你:不同时期,走完 ...

  • 【方志四川•散文】曹燕辉 ‖ 泥瓦匠的传奇故事

    泥瓦匠的传奇故事 曹燕辉   四川雨水多,湿气大,冬天还有一段霜冻.因特殊的气候条件,四川人修房造屋喜欢盖青瓦,因此瓦匠在我们那里很吃香.  我的家乡在蓬安县金溪镇万和乡紫石坝,因大多数人姓曹,人们都 ...

  • 【方志四川•散文】马晓燕 ‖ 感动与反思

    感动与反思 马晓燕 为什么我们的眼眶总是湿润?为什么我们的心中总是涌动着一股暖流?因为在这个冬春交替之际,我们见证了无数令人感动的瞬间.正是这份感动,这份温暖,伴我们越过凛冬,勇毅前行. 这不由地让我 ...

  • 【方志四川•散文】马晓燕​ ‖ 我还是你心里那个小女孩

    我还是你心里那个小女孩 马晓燕 按以往惯例,在婆婆家过完大年三十,余下的几天假期,我们会选择外出旅游.但今年春节,我决定哪儿也不去,就在家陪父母,我的这一决定得到了爱人和女儿的同意.遗憾的是,由于这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