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一侧去骨瓣技术用于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

首发:华山神经重症  作者:杜卓婴

仅供学习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Kristopher A. Lyon等人介绍了一种新型的一侧骨瓣技术用于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发表在2019年9月的Oper Neurosurg (Hagerstown)上。

一、研究背景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I)是致命性的缺血性脑卒中,表现为幕上巨大占位性梗死。大多数MMI对药物治疗无效,如不进行手术干预,可有80%的患者死于脑疝。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对于此类患者,发病48小时内行患侧去骨瓣减压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能降低死亡率,改善功能预后。虽然去骨瓣减压能在急性期挽救患者生命,但仍然需要考虑药物副作用以及手术技术相关的并发症的影响。
常规的去骨瓣减压手术的切口从颧弓根部开始,容易损伤皮瓣的供血动脉,即颞浅动脉(STA)。从而导致部分患者发生皮瓣坏死。因此,为了减少这种术后并发症,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去骨瓣减压技术,既能够保证足够的骨窗面积,也不损伤颞浅动脉、耳前颞肌以及临近的神经分支。
二、临床展示
作者回顾了近15年来接受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技术用于MMI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个术者完整。共发现34例患者,其中22例为右侧,12例为左侧。
手术时,全身麻醉后,患者平卧于手术床,肩下垫枕,转向病变对侧。随后头部90°转向对侧。标记出中线。
手术切口起自耳后2cm,横窦上方1cm处,向后包绕并趋近中线,然后在中线矢状平面旁1-2cm处向前延申(图1)。
图1. 手术切口。画出颧弓、横窦、中线的位置。手术切口起自耳后2cm,横窦上方1cm处,向后包绕并趋近中线,然后在中线矢状平面旁1-2cm处向前延申。
划皮前在切口处注射1%利多卡因 1:100000肾上腺素。切开后将头皮全层,包括帽状腱膜一起翻起。
翻起皮瓣后的目标是去除14cm的骨瓣(图2)。使用鱼钩牵开颞肌以充分暴露中颅底。
图2. 手术计划。拟去除前后径14cm的骨瓣。
颅骨钻孔,铣刀形成骨瓣。保持硬膜完整的前提下,翻起骨瓣(图3)。咬骨钳去除中颅底骨质。使用骨蜡处理骨源出血。如果乳突气房开放,则使用骨蜡封闭。
图3. 进一步扩大骨窗。骨瓣去除后,用咬骨钳咬除中颅底骨质。
在硬膜减张前先放置帽状腱膜下引流。原因是部分患者剪开硬膜后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脑膨出。硬膜减张后,表面使用人工硬膜贴敷(图4.)。
逐层缝合帽状腱膜,以及皮肤。
包扎伤口,避免过紧以压迫骨窗脑组织。
图4. 去骨瓣后硬膜减张。
三、讨 论
虽然去骨瓣减压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历史已经超过90年,但去骨瓣而不切除梗死脑组织的技术直至1980年代才成熟应用。此后已有数项RCT研究证明,去骨瓣减压能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近来,不少研究者针对经典的大骨瓣减压术进行了改良。Zhang等主张部分切除颞肌及筋膜以增加减压容积。Park等主张完全切除颞肌及筋膜,以获得最大的减压空间。虽然这些技术能减少脑干压迫,但也制造了一个颞部的空腔。Martin等主张在经典大骨瓣的基础上加行颧弓切除,以避免切除颞肌。Yang等采取“n”形切口,将额部发际后切口直角向后延申至耳后区域。虽然这一切口能减少STA损伤,但也增加了切口交汇处脑脊液漏和皮肤愈合困难的风险

用于MMI的标准大骨瓣的前后径为12cm。将前后径从12cm扩大到14cm能增加76%减压体积。进一步扩大前后径能提供更多的减压空间。但近期有研究发现前后径15-18cm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无论前后径如何,大骨瓣减压的重点在于减压窗超过梗死区域脑组织的范围,以有效缓解脑水肿的占位效应。
传统切口从耳前开始,很容易损伤STA主干,从而发生皮瓣坏死。这在糖尿病或者血管炎的患者中最常见。这一新技术的好处在于,首先,能完整保存STA,保留皮瓣学工。其次,由于不需要切开颞肌,因此该技术有助于简化暴露和关闭步骤。最后,该技术能提供更大的减压空间(图5.)。但这一技术也有不足,主要是中颅底暴露不满意以及可能发生静脉窦损伤。

图5.术后CT显示骨窗范围。
四、结 论
这一新的大骨瓣减压技术用于MMI有助于减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