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乱聊点清静的,重说紫砂壶——产地
开这个公号最早的目的是想说紫砂壶,但世界上新鲜的东西太多,诱惑太大,一开始就放弃了初衷。
历史、政治、经济、时评就都来了,现在回头看看觉得乏味。
原来是想把紫砂系统地说一下,设计了文章的结构,当时觉得很满意,可没写几期就停了。
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不想写了,不是因为没的写了。
是蜻蜓飞来了、蝴蝶飞来了,小猫没心钓鱼了。
很多人说我做这个公号挺能坚持的,其实,坚持不只是持续,还有不变。
坚持是一条道跑到黑,停下了当然不叫坚持,跑到第二条道上也不叫坚持。
坚持太难。
从今天起,重说紫砂壶,按最初的想法系统地和大家聊一下。算是给自己一个结尾。
想想还有几篇小说也没有写完,总觉得有一个残缺的东西放在那里,扔了舍不得,留着心难受。
把没做完的事做完,让心里敞亮,往大了说叫不不枉此生吧!
计划用半个月的时间聊紫砂,为的只是坚持。
时评、历史、经济也会说,但不一定天天有,会在公众号中发第二篇文章,希望大家支持。
(前两天的内容2015年发过,看过的朋友可以略过。)
紫砂壶的起源
说什么都要有头有尾,那我们就从头说起。
话说明朝正德年间,(正德皇帝叫朱厚照,是中国官方夜总会的创始人,他的夜总会叫豹房,豹子加美女你想想是什么感受。)江苏宜兴有个秀才叫吴颐山,在家中苦读。
可市井之上人流攒动,浮音嘈杂,搞得吴秀才是难以入定。吴秀才和家人表达了自己的怨意后,家人决定把他送到寺里去读书。这个寺叫金沙寺,在现在的宜兴湖滏镇,距现在的制壶圣地丁山镇五公里左右。
这里是山青水秀,清静宜人,现在很多紫砂壶上还会刻这样四个字“清风竹影”,常有人问我什么意思,我说只可意会,不能言传。问的人说搞了半天你也不懂啊?
寺里只有一个老和尚叫金沙僧,吴秀才为了自己能安心读书,就又带了个书僮来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这个书僮的名字叫龚春,又称供春。
这一主一仆日后可都非常了得,吴颐山在正德十年,也就是1451年中了进士,后出任四川参政,也算是省部级大员了。但这并不重要,吴颐山有个好友叫唐伯虎,吴颐山也就成了当时的江南名士。供春成了紫砂壶的鼻祖,给世人留下了大名鼎鼎供春壶。
且说主仆二人入住金沙寺,吴秀才奋发图强,挑灯夜读。
供春要伺候公子,也不能入睡,漫漫长夜甚是无聊。困意来袭时只得漫步溪边以解睡意。
在一个月明风静的晚上,供春看到金沙僧在溪边取泥,并把所取之泥放在钵盂之中。供春想这个老和尚真是奇怪,难道他吃泥不成。供春踮足提气尾随金沙僧之后,看个究竟。一夜、两夜、三夜……供春惊奇地发现老和尚竟用溪边的泥沙做了一把喝茶的茶壶。
供春回想起老和尚日常用的那把茶壶,温润如玉,古朴大方。有一次供春想好好看一下老和尚那把壶,老和尚却说:“小施主勿动,佛家之物不蘸俗气。”真是没想到,那把壶是用溪边的泥沙所做。供春灵机一动,想你老和尚能做,我也能做。
供春按老和尚的方法,取泥、存泥、揉泥,捏壶,可就怎么也捏不出那样的圆来。看着自己捏出的那把三扁四不圆、坑坑包包、满身指印的茶壶,供春失望了。看来姜还是老的辣啊!想把自己做的那把壶摔了吧,又太可惜了,那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啊。
供春围着这把壶左看右看总是觉得它像什么。像什么呢?像树瘤子,对,就是像树瘤,只是上面少了些老树皮的纹理。供春拿起那把壶飞奔到一根古树下,照着古树上的树瘤,用树枝画出了树皮的纹理。画好之后再看,真是巧夺天工啊!那么自然,那么纯朴,一把传世的奇壶就这么诞生了。
树瘿壶,后人称供春壶。
公子苦读金沙寺,
书僮闲暇偷做壶。
无奈之后得天意,
留下树瘿当鼻祖。
供春壶又给我们留下了一段传奇的故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且听下回分解。
故事讲完了,第一把紫砂壶诞生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类大的进步都出自偶然。
雷电引发的大火让人类吃到了熟食;吃剩下谷物长出了小苗,人类开始了最原始的种植;土灶里烧焦的粘土让人们学会了制陶……一切皆出于偶然。
那么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是偶然还是必然呢?看看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多多少少都有关键时刻的偶然,可偶然背后都有努力的必然。虽然相信必然未必能成功,但笃信偶然一定会失败。
紫砂壶的出现与僧有关,算起来金沙僧是供春的师傅。历史往往会有无数的巧合。在供春之前的八百年,有一个人叫陆羽,他写了一本书叫《茶经》,陆羽的师傅也是个和尚,叫积公。
那么为什么茶与壶都与佛有关呢?因为佛是通过禅来追求空。品茶的最高境界是无味,玩壶的最高境界是清心。有点禅意,有点佛心吧。
小知识:紫砂壶的产地——江苏宜兴,别无他地,其他地方的陶壶都不叫紫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