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情】马头墙:耸立徽州的文化“图腾!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这句话形象地描绘出徽州建筑的特色。在徽州人心里,马头墙是故乡的印记;在游客眼里,马头墙是徽州的符号。看到马头墙,徽州就到了,家就到了。
“徽州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赡一。”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古时的徽州人不得不蜂拥而出,求食于四方,也“逼”出了跻身中国古代四大商帮之一的徽商。
徽州人的勤劳智慧成就了“无徽不成镇”,而徽商则推动了徽州成为儒家文化集大成的地域。与藏文化、敦煌文化等地方文化相比,徽文化发轫于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从器物文化到制度文化,是一种从草根走向殿堂的文化,从区域影响全国的文化。其中,徽派建筑以民居、祠堂和牌坊为代表,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中国风俗文化之精华,有徽文化“活化石”之誉。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身份证”,也是徽州人智慧的结晶。明弘治年间的一个傍晚,坐落在歙县的徽州府城,沉浸在端午佳节的一片欢乐与喧腾之中,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锣声,城东部的一条街巷发生火灾。由于各家各户之间顶梁相连,火借风势迅速蔓延,转瞬间便吞没了整条街道。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被记载在明代的《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中。徽州地形逼仄、屋宇连绵,且多为木质结构,各地火患频繁损失惨重。相传当时的徽州知府何歆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每五户人家组成一伍,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阻止火势蔓延的办法,并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强制推行。这种“火墙”处于相连房屋的隔墙之间,因形状酷似马头高高耸立,故称“马头墙”,也叫“封火墙”。从此,马头墙成了徽州建筑的“标配”,一户人家着火后,遇到高耸的马头墙阻隔,火势就不能跨过高墙而蔓延至邻里。这对于房屋密集的传统徽州村落来说,至今依然是有效阻止火灾蔓延的“神器”,遏制了“火烧连营”现象。
1999年,黟县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全球乡村聚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先河。黄山市文化委负责人介绍,古徽州区域至今完好保存着众多古村落、古建筑,是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密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从某种角度上说,马头墙的防火作用功不可没。
绿水萦绕白墙,红花洒落青瓦,徽州古建筑承载着徽州大地似水流年的沧桑。
行走徽州大地,古老的村落小巷弯弯曲曲,与户比邻的屋檐相接起舞,粉墙黛瓦马头墙附着于大片的留白之上,仿佛宣纸上的一点墨色,水墨之意油然而生,散发着被时光浸润过的温暖与暗香。
在人多地少、屋宇连绵的徽州,马头墙原本是为了救火而生。然而,心思灵巧的徽州人,不满足于一个简单朴实的封火墙。徽学专家汪炜认为,中国古代有“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在徽州人看来,马是众多的动物中的一种吉祥物,这也是徽州人喜欢把封火墙称为“马头墙”的缘由。在徽派古村落中,有了高低起伏的马头墙,那高大封闭、静止呆板的墙体,便显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从近处品味,可以感受到“一马当先”的勇者之风,而远观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壮丽景象,无不隐喻着整个村落的勃勃生机。
“马头墙除防火和装饰外,还兼具防风、防暑、防盗等功能。”汪炜介绍,徽州民宅的马头墙一般高出屋顶数尺,能有效阻挡冬季寒风直接穿过屋瓦缝隙灌入屋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风防寒的作用,也可防止大风吹翻屋瓦。徽州民宅一般都有一个通风采光的“天井”,而耸立在天井周围的马头墙与其相配,组成了一个向上的竖直通道,在酷暑炎夏之际可产生“风洞效应”,促使冷热空气对流,起到防暑降温之效果。另外,从马头墙的构造与实际应用来看,客观上还有隔音和防盗作用。
从三叠、四叠到五岳朝天的气派,从印斗、朝笏到鹊尾、坐吻,徽州古建筑中各式各样的“马头墙”,寄托着建造者各自的心思,寄寓着美好的祝福。徽州古建专家程极悦认为,马头墙以黑白为主色调,彰显出明朗古朴、大方雅致的风格;以高大为主形态,表达出高昂进取、奋发不屈的志向;以精致为主格调,勾勒出细致精心、求异创新的心态,是外地人发现和了解徽州之美的绝佳窗口。
白墙青瓦、篱边小花,小桥流水、假山叠峦。走进黟县碧山的“水墨东篱”,一座徽州古建筑改建的民宿,穿越百年岁月伫立面前。
“和可预知的标准化酒店不同,民宿意味着推开门,发现不一样的世界。”初冬的一个周末,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先生一家人早上悠悠转醒赖个床,吃过精致的徽式早餐后,来到茶室聊天品茶,窗外便是绿水青山、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
“徽州文化的精华不在博物馆,而是浸润于徽州乡村的日常生活中,展现于妙手生花的传统技艺中,徜徉于古色古香的村落民居中,堪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袖珍经典和精致标本。”12月6日,住建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课题组来到黄山,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调研评估,对黄山市试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黄山市规划局负责人介绍,黄山是徽州文化发祥地,仅中国传统村落就有92个,居全国地级市前列。2010年起,该市投入近百亿元,推进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在全省率先探索古民居产权规范流转机制,并通过地方立法出台保护条例,打造了民宿客栈、艺术会所、传统手工作坊、主题博物馆等古建筑新业态1114处。其中,仅徽州民宿发展到近千家,年经营收入超过10亿元。
蓝天白云,青砖小瓦之下,马头墙见证了黄山市保护古建筑、传承徽文化、造福老百姓的生动实践。目前,黄山市52处A级景区有42处在农村,以古村落、古民居为载体的文化体验游,成为黄山旅游的最大特色,全市有188个行政村从事乡村旅游接待,超过10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人均年收入超8000元。
“活化”的徽州古建筑,不仅成为传播传承徽文化的新载体、做活做强乡村旅游的新业态,也成了振兴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文明的新课堂。黄山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该市依托闲置的古祠堂、古民居,建设村史馆、乡贤馆、好人馆,引导群众致富思源、崇德向善。目前,全市52家登记注册的博物馆中,以古建筑为载体的有32家,在61家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以古建筑为载体的近一半。
来源:安徽日报 歙县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