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说到泰兴黄桥这千年古镇,大家最熟悉的恐怕就是黄桥烧瓶和与之相关的黄桥决战的故事了。多一点了解的一定知道这里的几位名人大家,诸如“中国地质之父”丁文江、“中国喜剧之父”丁西林和“世纪老人”韩秋岩等等,还有赫赫有名的何氏宗祠。这些,笔者于本公号《乡风儒语》亦有专题介绍。其实,作为千年古镇,文化底蕴自然十分深厚 ,一砖一瓦皆有故事。不说别的,那米巷、珠巷、布巷、木巷等几十条巷子,就几乎每条巷子都有来历,都有一串故事!笔者曾说过这里的珠巷和王家巷,今天就来说一说火巷。
火巷,位于黄桥镇十桥中路东侧,南北走向,宽有3米,巷道北侧虽经扩迁,现仍留有70多米长。巷两侧一二幢留存的古旧住宅,从其青砖灰瓦、石础粗梁的模样来看,仍留有明清时的建筑风格。1982年出版的《泰兴县地名录》中有所记载,并解释为"原见巷内有磷火而得名"。其实,火巷,原名应为何巷,“何”与“火”音近,故而讹为“火巷”。
据对泰兴地方史颇有些研究的何锡龄先生等人调查和考证,有一份委托书可以对我们了解“火巷”是否就是“何巷”提供帮助。这份委托书为巷内路西首第二家,时年96岁的何亚兰老奶奶留存收藏。委托书为两张八开大的粗棉纸,说是委托书,实质为一赡养证明。时间在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二月,由于年代较远,纸张多皱折,但因系毛笔写就,墨迹仍为清晰,文中内容也为解开此巷名之疑给出了权威答案。
从这份委托书来看,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何周氏,"因年老无后,生活维艰,将所有祖遗何巷中坐北朝南大厅三间,对厅五间,屏风格扇板壁地板俱全,以及随屋基天井一方,均系前明太仆卿笃斋公住宅,颇有历史价值,必须保存。交有亲房中继生、立生两侄,愿生养死葬之"。
原来这条巷就是人们传说中的何巷,登记为火巷,后来人们皆以此相称,应为谐音所致,应为当年地名普查时工作人员之笔误,至于其解释,当归为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之一说。
文中所指"明太仆卿笃斋公",据《泰兴何氏家乘》记载,笃斋名何棐,字辅之,因其书斋名为“笃斋”,故人们常称他为笃斋先生,笃斋就成了他的号。何棐的先祖原系毗陵(今常州市)人,宋朝末年因避战乱,举家迁至泰兴县永丰镇(今黄桥镇),此后世世代代居于此。笃斋历史上曾任过陕西道监察御史,故当地人又称其为何御史。何棐的父亲何岱,以扬州府儒学生出身贡入国子监,后任京师中城兵马指挥之职。何岱生三子,何棐是长子,生于天顺甲申年(公元1464年)三月初四日,自幼聪明好学,十七岁时考中秀才,在县学读书时就很有文名。不久,其父病故,何棐悲痛欲绝,赴京迎丧归葬。此后,他既要奉养继母陈氏,又要抚养幼弟栗、樽,很是艰难。其时,何氏家族中何棐的从兄弟有20多人(他排行十七),大多“彬彬读书,攻文辞,为儒者”,家业“稍稍损于故时”。何棐因父亲在世时为官清廉,毫无蓄积,又客死在外,家境更不景气。何棐深知生活之艰辛,愈益率诸兄弟发愤读书,切磋学问。弘治辛酉年(公元1501年),何棐赴南京参加应天府乡试,得中举人。他的从弟何棠(大伯父岷之长子)与他同榜。三年后,他的侄儿何珊又相继中举。自此何氏遂为宦族,家业又得振兴。弘治壬戌年(公元1502年),也就是他中举的第二年,何棐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中获得第十名,殿试为三甲九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原议留京任兵科给练,因有人从中梗阻,改派为福建浦城县令。何棐到任后,以自己的廉洁建立威信,以自己的机敏稽查弊端,并时常深入民间,问民之疾苦,查办了少数首恶分子,那些偷掘银矿的人失去依附,便不再嚣张了。在此期间,何棐还为老百姓办了几件实事。一、仿照古制,建立社仓。二、订立乡规民约,以正风习。三、崇儒重教,兴办学校。何棐的这些举措,使他名声大振,上司表彰了他的贤能。丁卯年(公元1507年)经考绩,何棐奉调进京,任陕西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俗称巡按,“代天子巡狩”,官虽不高,出外巡查时权力却很大。黄桥人认为何棐做了京官,官儿大得很,所以至今一直称他为何御史,把他的家称做御史府,御史府至今保存完好,现存房屋近百间。其实,监察御史与知县为同一品级,为正七品,但这是他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一步。己已年(公元1509年),皇上赠何棐父承德郎,许氏、陈氏封太安人,其妻赵氏封孺人。庚午年(公元1510年),何棐奉命整顿湖广军队。整军期间,他考核审查详细谨慎,军纪遂振肃。辛未年(公元1511年),鄢本恕、兰廷瑞杀害方面大臣,僭号称王。自关以东,大河之南,东至荆湖(湖北、湖南),西抵巴蜀,行旅不通。皇上命刑部尚书洪锺为元帅,统兵讨伐。洪锺举何棐改任军中纪功(督军)。何棐到任后,秉公办事,大凡权贵显要所托所请,一概不加理会。癸酉年(公元1513年),兰、鄢等逃至四川。何棐任期已满,皇上赐何棐白金、绫丝、以示嘉奖,并于黄桥何棐宅第的巷口敕建四牌坊。万历二十五年曾重修,现存《重修太仆公四牌坊记》。西征结束后,何棐升任广西按察司副使。尚未到任,重议军功,又提升为南京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少卿是何棐一生中的最高职务。由此来看,这里应是他生前住过的宅子。嘉靖丁亥年(公元1529年),何棐患腹疾,乞休,奉旨归于故里。回黄桥后,何棐每日与宾朋饮酒咏诗以自娱,把世事看得十分淡漠。在赋闲的十多年,其一切言行遵守礼度,地方上的人都十分尊重他。何棐喜吟诗,能一吟百首。著有诗集《笃斋遗稿》一部,凡150余首,多为仕途所作,亦有少量家居诗。他主修的《九江郡志》,被收藏于清藏书家徐乾学“传是楼”,且为其中佼佼者。嘉靖五年,何棐还应安徽新安方氏之请主修了一部《方氏族谱》,并为之作序。不少日本学者对这部家谱写了研究文章,给予很高评价。何棐卒于嘉靖辛丑年(公元1541年)六月十三,葬于黄桥东郊何氏新茔,并建有太仆公祠。其墓解放后被毁,唯墓前之石马、石羊、石龟尚存,给人们留下一点遐思。不仅“火巷”与何氏有关联,其实,黄桥还有好些巷子都与何氏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比如笔者早先写到过的王家巷。座落在古镇黄桥王家巷东部,坐南朝北处的“中将府”就与何氏有关。这“中将府”东与一善昶布店住宅为邻,西与何隆升绸布店住宅接壤,南至汪焱吉酱园作坊。据说,此宅是何棐之孙,白鹿洞书院主讲何镤故居。至清后期家道式微,后继无人。光绪年间,卖与朱履先的祖父朱光华开“朱德泰”钱庄。“中将府”三字竖匾,系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委任朱履先中将师长时书赠。泰兴黄桥人朱履先19岁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学习。1908年学成归国,参加“游学考试”得中“举人”。参加辛亥革命,任陆军第二师团师团长,授陆军中将衔。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于南京举行首次阅兵,朱履先任阅兵式总指挥,时年29岁,被誉为“江苏三杰”之一。
至于“委托书”文中所提的"亲房中继生、立生两侄",据何亚兰老奶奶介绍,继生是她的父亲,立生为其叔叔。文末"中人""族"之下署名的卓甫、迪三两人,均为这一姓的长者。前者为清末秀才,私立黄桥中学的创办人之一,当时为黄桥何氏宗祠祠长;迪三为何周氏这一族的族长,也是宗祠执事。由家族中最高辈分的长老出面主持此事,是最合适和最符合情理的一件事。长情贯微,与君碰心;杏园秋雨,期盼几许!作者杏园秋雨(原名,李长贯,签约作家),挂鞭归去来兮杏园翁,好吟喜文,著有长篇小说《杏雨烛泪》,常以涂鸦知会。欢迎关注、鼓励与赐稿(来稿可附百字内简介和生活小照一张)!QQ邮箱:398746528@qq.com 微信号:txxfry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智慧 请↙↙↙点击“阅读原文” (1)一往情何深,结缘延陵荟 (2)乡野风景异,赋诗又填词 (3)来自延令的凡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