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寸口切脉的思辨程序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荣新奇

切脉是中医医师必备的基本功,但事实上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临床医师,导致许多误会和笑话,甚至使医师自己也迷糊或放弃脉诊。大家都知道在完成切脉的定位后,如何探查脉象是一个技巧性十分强的工作。也就是说,在找到寸、关、尺三部后,如何鉴别脉象结果呢?我的临床经验告诉我,可以把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程序来操作,结果变得很容易探查脉象,并可用一首歌诀把这个辨析思维的过程概括如下:“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现介绍一下,以供应验。
 1、首分浮沉 
     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用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的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有沉脉、牢脉、伏脉、弱(弱脉兼有沉象)。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基本指明表证或里证的存在。
 2、二辨虚实
什么是“二辨虚实”?它包含如下内容: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它脉象。而虚脉类有虚脉、微脉、弱脉、散(散脉兼有虚象);实脉类则有实脉。
 3、三去长短
什么是“三去长短”?它指的是: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即可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它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有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有短脉和动脉。
 4、四算疾迟
什么是“四算疾迟”?有如下内容: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关于脉率的有数脉、疾脉、迟脉、缓脉;关于脉律的有促脉、结脉、代脉、散脉。
 5、五察脉形
什么是“五察脉形”?它是说: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5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动。②.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动脉在脉位的长、短上有自己的特征,而洪脉出现的时机多在夏季或是发热性疾病(阳明热盛或温病的气分阶段),或是危重病的最后阶段,可以从其它信息获得提示。
6、样样皆知
什么是“样样皆知”?它是指:①.这是最后审查的时机。做到这一步时,对脉象的脉位(左、右、上、下)、脉势(虚、实)、脉率(疾、迟等)和脉律(结、代等)、脉形(洪、紧、滑、涩、动等)等已经心中明了,不再是“指下难明,心中难了”。②.将所有的信息予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方法是:1).将所有的脉象信息如过筛一样在脑中用28种脉象的定义过筛一遍,能用独立脉象名称定义则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否则用相兼脉象法定义脉象。2).审查所得脉象与望、闻、问诊所得信息的相符程度,然后决定脉象的真假,决定脉象在治疗决策上的取舍。3).细分寸、关、尺的问题:病情复杂、病因不明、病位不明时分寸、关、尺仔细检查,否则可以不分。
以上是常规诊查脉象时的思维辨析程序。所谓“程序”即是按步骤地操作、执行。仔细考察脉诊的过程,就可以发现这个过程也可以按步骤地操作,以甄别脉象。它一边是手上功夫,一边是思维辨析的运作,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不被纷繁的脉象所迷糊。古人所说“切而知之谓之巧”,我看这“巧”就是脉诊的步骤或程式。虽有“熟能生巧”之说,但古人未说这个“巧”在何处,也许是因为每个人的技能和经验不同,难以统一而说之。
举例一:
第一步“首分浮沉”:测得脉位为“浮”;
第二步“辨虚实”:测得脉势是“虚、软”;
第三步“去长短”:测得脉位在“寸、关、尺三部皆有”;
第四步“算疾迟”:测得脉律、脉率为“正常”;
第五步“察脉形”:测得脉形如丝线(细);
第六步“样样皆知”:还有其它的信息如“病见四肢无力、面色淡黄、头重嗜睡、口淡无味、大便稀、小便少、舌淡红、苔薄白腻”;结论:用相兼法判脉为“浮细”?不对!因为可以用独立命名法判脉为“ 濡”(濡脉即浮细脉),这样才是正确的。
例二.
第一步“分浮沉”:测得脉位“沉”;
第二步“辨虚实”:测得脉搏极无力为“虚”;
第三步“去长短”:测得寸关尺三部皆有;
第四步“算疾迟”:测得脉律、脉率尚在正常范围;
第五步“察脉形”:测得脉来搏动时有如细线状(细脉特征),且脉管软;
第六步“样样皆知”:病见精神疲乏、少气懒言、面色无华、食少足寒,舌淡苔少等。结论:用相兼法判脉为“脉沉细无力”(脉沉细虚)?不对!应该用独立命名法判脉为“弱”(弱脉脉象为“脉极细软而沉”)。

以上是个人对脉学的体会,临床用来很是得心应手,甚至有时成为沟通医患信心的极好的方法;以其教学生时也收到较好的效果。必须要说的是:要具有这个思辨的程序和技术的前提是:1)医师心里真正明白脉象的探测指法、每种脉象的概念;2)多多临床实践。中医切脉口诀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

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

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

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kōu、长)(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 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 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 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 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 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 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 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 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 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 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 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 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 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 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 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 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 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 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 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 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 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 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 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 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 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 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 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 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关于中医的错误认知
错误认知一:中医是实践医学

当今很多人包括中医院校的教授专家都认为中医是实践医学,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错误!中医绝不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得来的。就像万有引力一直存在只有牛顿发现了一样,你能说万有引力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发现的吗?

中医理论从一出现就是一套严谨的系统化理论,你能想象阴阳五行理论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总结出来的吗?阴阳五行理论是极具抽象化地对物质世界的分类划分。实践不可能产生对于宏观世界的分类和本质的认知,实践只可能对于一个局部的具体事务产生不断的经验积累。因为对于每个普通个体来说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很难完成对于整体世界的认知,如果是后人对前人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那么就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且一代一代不能间断。这个时间可能会远远超越人类存在的历史。况且人类出现文字不过是几千年的历史,早期文字又是极其简单,很难实现对于每个人的经验通过文字传承给后代,因此后代归纳前人经验也是很难实现的。

所以说中医不是一点一点的经验积累的产物,如果是经验积累那么中医应该会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医学,且后人一定会超越前人。但是中医却显然不是这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就有了完备的理论体系,扁鹊就是那个时代的大医家。而后的两千多年中医的发展从来没有超越当时的理论体系,如果是经验积累为什么后人两千多年实践积累不但不能丰富完善中医理论反而却丢失了很多中医技能,这只能说明中医的理论体系是非常严谨和完美的。

我们的中医从一开始就是和道家思想一脉相承的,它是对世界和人体的整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就像没有人会认为我们当今世界上存在的几大宗教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道家思想也一样不是人民创造的,它是千古奇人老子所说。道家思想和中医理论本来就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你去看看真正有修行的道士谁不懂医?而中国历史上的大医哪个不是精通道学?

中医的本质是哲学思想体系,所以一出现就是完美严谨的理论,它不像现代西医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实践总结。把中医说成是实践医学这是对中医的错误认知,会导致当代人对中医理论产生怀疑的态度。在汉墓出土之前,很多医家使用经方往往感觉效果不佳,就产生了对于经方的怀疑,岂不知由于历史朝代的演变计量单位有了很大误差,所以造成经方效果不好。后来在汉墓中发现当时了当时的计量工具,我们才换算出正确的使用剂量。这时我们发现经方如此神效。所以说我们不要轻易去怀疑我们中医中药的神奇!

错误认知二:中药成分研究

你去看看当今的药典里,随便查查哪种草药上面都会有明确的化学成分构成,有些会告诉你这个药为什么能治某病,就是因为里面含有哪个化学成分起的作用。这样看似乎我们的中药更规范了,更科学了,好像是找到了能够治病的原因了,真是这样吗?其实这是误入歧途。

为什么我们现在对于中医药的发展会导向化学成分的研究上呢?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从清末开始不断地被外强入侵,我们屡战屡败后开始反省到挨打的原因是我们自身的科技落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我们开始怀疑自身的文化,对于西方的先进技术产生了盲目崇拜,进而否定自身文化,开始照搬学习西方的所谓先进思想。

我们近代的学校体制都是照搬的西方教育体系,我们学习的科目也是照搬人家的理论,所以那些开始接受西方教育的精英们脑子里都是西方的思维定势,他们根本就不再相信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先人留下的都是糟粕,没有科学精神。而西方的科学才是严谨的可靠的。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我们的中医院校必然会按照西方的思维模式去搞他们认为的实证研究。他们总在思考是什么成分起到了治病的作用,因此就会去分析那些化学成分。而他们根本不清楚中医治病用药是在调节人体的各项平衡。

中医对于药物的认识不是内在成分,而是观察药物的形、色、气、味而对药物进行性味归经的分类,所以在中医眼里世上万物皆可入药。你平时吃的五谷杂粮肉禽蛋奶各种蔬菜以及你做饭用的各种调味料在中医看来都是治病良药。

当你明白中医对于药物理解的内在逻辑,其实很多食材你都可以自己拿来调理身体。比如黑豆色黑所以一定入肾,这是用色来判断归经。甲鱼生活在池塘里动作缓慢,所以性寒凉,这是通过它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判断出的性。但同样是生活在池塘里的小虾它却性温,你能想出这又是为什么吗?你可以把你的理解在下面留言。

因此说如果你对中药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你就远离的中医对于药物的认知,中医用药是利用药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身体各个脏器的阴阳平衡,而不是利用药物的内在化学成分。如果你研究出哪个成分起到了治病作用,恭喜你又为西医开发出了新药。因为这个药对于真正的中医来说根本没用。真正的中医也不知道怎么去用这种药。因为没人知道这个成分的温凉寒热及归经。

养生请读《坐忘铭》

明代养生家郑宣,写过一本很有名的《昨非庵日纂》,内中有一篇《坐忘铭》云:“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它告诉人们,如果想要保养元气,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常默”,因为古人有“多言伤气”的告诫。如要保持聪慧,“少思”的办法也有它一定的道理,否则思虑过度,反而使人昏昏。如果百神和畅,不怒是最重要的,因为怒则血脉逆而上行,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理机制。如果心地清凉,就得彻底断绝烦恼。

后四句的见解也非常精辟深刻,催人醒悟。“求”是人在欲望驱使下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有所求就难免出现低三下四的媚相,求财的队伍中很少精诚坦荡、为社会和他人谋利益者;而权欲过盛的求官者,必然变尊重领导为讨好上司,靠跑和送求得升迁,甚至会做出媚上欺下、弄虚作假等丧失人格的事来。这样的心理怎么能够身体健康?
“执”是固执,执迷不悟之意。听不得他人的意见,自然是影响健康的。“贪”是求的发展结果,求的欲望太强了必然要贪。不贪才能对个人的生活环境与条件感到满足,心情愉悦利于健康长寿。不贪才能不乱“伸手”,免去了“被捉”的忧虑。“苟”指见不得人的事,愧对良心的事。“不苟”才无愧于心,才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一篇《坐忘铭》,既对心灵健康有利,也是身体健康的法宝。

失传已久的35首养生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音乐与人的心理、生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曲终了,病退人安。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徴,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角、徴、宫、商、羽五音称之为“天五行”。

在聆听中让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生理学上,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相吻合时,就会产生生理共振、共鸣。这便是《黄帝内经》所提出的“五音疗疾”的身心基础。

音乐是最好的疗养师,翩翩而来的乐符,可以深入人心,在中医心理学中,音乐可以感染、调理情绪,进而影响身体。《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养心音乐:

紫竹调纯音乐 - 素手云筝集

心脏出问题,常出现失眠、心慌、心胸闷等情况,从而导致胸痛、烦躁等表征。

最养心曲目:养心气最需要的是平和,所以推荐的最佳曲目为《紫竹调》。这首曲子中运用属于火的徵音和属于水的羽音配合很独特,补水可以使心火不至于过旺,补火又可使水气不至于过凉,利于心脏的功能运转。

最佳聆听时间:21:00-23:00。中医最讲究睡子午觉,所以一定要在子时之前就要让心气平和下来。

养肝音乐:

大胡笳陈成勃 - 琴怀

肝不好常常出现抑郁、易怒等情绪,而乳房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则是外在表征。

最养肝曲目:肝顺需要木气练达,适合欣赏的曲目为《胡笳十八拍》。这首曲子中属于金的商音元素稍重,刚好可以克制体内过多的木气,同时曲中婉转地配上了较为合适的属于水的羽音,水又可以很好地滋养木气,使之柔软、顺畅。

最佳聆听时间:19:00-23:00。这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间,一来可以克制旺盛的肝气,以免过多的肝气演变成火,另外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旺盛的阴气来滋养肝,使之平衡正常。 

养脾音乐:

十面埋伏传奇乐坊 - 民乐合集2

长期的暴饮暴食、五味过重、思虑过度等都会让脾胃产生不适,腹胀、便稀、肥胖、口唇溃疡、面黄、月经量少色淡、疲乏、胃或子宫下垂都是常见的症状。

最养脾曲目:《十面埋伏》。脾气需要温和,这首曲子中运用了比较频促的徵音和宫音,能够很好地刺激我们的脾胃,使之在乐曲的刺激下,有节奏的进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最佳聆听时间:在进餐时,以及餐后一小时内欣赏,效果比较好。  

养肺音乐:

阳春白雪传奇乐坊 - 传奇乐坊琵琶曲演奏

吸烟、过度疲劳、呼吸道疾病、厨房油烟、汽车尾气、滥服药物、饮食不当都是引发肺部疾病、甚至致癌的诱因。咽部溃疡疼痛、咳嗽、鼻塞、气喘、容易感冒、易出汗,都是肺不好的表现。

最养肺曲目:《阳春白雪》。肺气需要滋润,这首曲子曲调高昂,包括属于土的宫音和属于火的徵音,一个助长肺气,一个平衡肺气,再加上属于肺的商音,可以通过音乐把你的肺从里到外彻底梳理一遍。  

最佳聆听时间:15:00-19:00。太阳在这个时间段里开始西下,归于西方金气最重的地方,体内的肺气在这个时段是比较旺盛的,随着曲子的旋律,一呼一吸之间,里应外合,事半功倍。

养肾音乐:

梅花三弄传奇乐坊 - 传奇乐坊萧演奏曲

肾乃先天之本,经常熬夜、过度劳累、喝酒喝浓茶都会伤肾。面色暗、尿频、腰酸、性欲低、黎明时分腹泻,都是肾不好的表现。

最养肾曲目:《梅花三弄》。肾气需要蕴藏,这首曲子中舒缓合宜的五音搭配,不经意间运用了五行互生的原理,反复的、逐一的将产生的能量源源不断输送到肾中。一曲听罢,神清气爽,倍感轻松。

最佳聆听时间:7:00-11:00。这段时间在一天里是气温持续走高的一个过程,人和大自然是相互影响的,在这个时间段,太阳在逐渐高升,体内的肾气也蠢蠢欲动地受着外界的感召,如果此时能够用属于金性质的商音和属于水性质的羽音搭配比较融洽的曲子来促使肾中精气的隆盛。  

高血压音乐处方:

冬表树Bandari - 我的健康音乐 高血压音乐处方

碧涧流泉Bandari - 我的健康音乐 高血压音乐处方

梦之地Bandari - 我的健康音乐 高血压音乐处方

糖尿病音乐处方:

心灵之音Bandari - 我的健康音乐 糖尿病音乐处方

河上的月亮Bandari - 我的健康音乐 糖尿病音乐处方

天真浪漫Bandari - 我的健康音乐 糖尿病音乐处方

大海奔腾Bandari - 我的健康音乐 糖尿病音乐处方

解抑郁音乐:

梦江南段银莹 - 国乐醉筝

振作精神音乐:

金蛇狂舞纯音乐 - 素手云筝集

步步高中央民族乐团 - 百年经典

去烦燥音乐:

塞上曲吕培原 - 琵琶类-梅花三弄3首改善睡眠音乐:

秋天的落叶Bandari - 我的健康音乐 改善睡眠

高山流水曹正 - 南北古筝名家名曲

月儿高林石城 - 养正轩琵琶谱

11首养生音乐:

风清云淡纯音乐 - 养生音乐

灌想冥空纯音乐 - 养生音乐

行云流水张维良 - 养生音乐

出水莲纯音乐 - 养生音乐

茶悟聚友戴亚 - 养生音乐

平湖秋月纯音乐 - 养生音乐

寒山僧踪纯音乐 - 养生音乐

水碧霞光纯音乐 - 养生音乐

疏梅弄影张维良 - 养生音乐

灵魂纯音乐 - 新世纪东方养生音乐系列 阳

蒸汽纯音乐 - 新世纪东方养生音乐系列 阳

茶室音乐:

琵琶语赵聪 - 琵琶新语

渔舟唱晚付娜 - 佰度烧-古筝

寒鸦戏水传奇乐坊 - 传奇乐坊琵琶曲演奏

渔樵问答传奇乐坊 - 传奇乐坊萧演奏曲

(0)

相关推荐

  • 47首养生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音乐与人的心理.生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曲终了,病退人安.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徴,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 ...

  • 失传已久的30首养生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音乐是最好的疗养师,翩翩而来的乐符,可以深入人心,在中医心理学中,音乐可以感染.调理情绪,进而影响身体. 在聆听中让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生理学上,当音乐振动与 ...

  • 中医切脉的思辨程序——教你如何切脉

    艾国医 公众号 1.切脉的意义 脉诊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 ...

  • 中医切脉的思辨程序与脉诊解析

    二.病理脉象解析1.28脉的分析(独立脉象)① 以脉位异常为主的脉象--浮.濡.芤.革.沉.伏.牢.短.长"脉位异常"的概念:指脉体位置发生了上下.左右等的位置性质的变化.举例:1 ...

  • 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炎,可采用以下方法: ...

    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炎,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方:党参.苡仁.菟丝子.丹参各15克,当归12克,桃仁.地龙.红花各10克,黄芪.益母草各30克,水煎分3次服. 二方:干燥玉米须50克,加水600克,用温水 ...

  • 老中医临床针灸选穴思路,太实用了,必须收藏!

    本文是一篇条理非常明确的好文章,介绍了贺普仁贺老在临床中先选择治疗方法,再选择治疗穴位的整套思路,简洁.明了,可谓又一篇的"真传就是一张纸"了. 选法思路 一.普通选法 外感--拔 ...

  • 现代中医临床大家奉伯未教你如何处方用药,中医入门基本功!

    中医大家秦伯未漫谈处方用药 处方用药的一般法则如七方.十剂等,同学们都很熟悉,不准备多谈.现在谈我所看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抱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可能有批评的地方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5.8

    一. 秦艽苦而不燥,为风中润剂,祛风胜湿,和血止痛.善治游走性疼痛,肢节肿疼发热,其效甚佳. 二. 紫草.紫参.茜草三药凉血.解毒.活血,治肝炎有效.三药加石菖蒲(重用)可医肝硬化腹水. 三. 生地祛 ...

  • 鼻疾(鼻衄、鼻窦炎、额窦炎、鼻炎、鼻息肉)中医临床验方秘方集

    治鼻衄秘方(6首) 清金止衄汤 [来源]俞军,<中国医药学报>(1)1988年 [组成]桑白皮30克,黄芩.山栀炭.白茅根.茜草.侧柏叶.紫草.当归.旱莲草各10克,怀牛膝6克. [用法] ...

  • 老中医临床用药50余年的一剂疏调消核汤,...

    老中医临床用药50余年的一剂疏调消核汤,专治乳腺小叶增生! 乳腺小叶增生,属于女性纤维囊性乳病病理类型之一.在中医上认为,这种病症的原因多因肝腑机能失调.气血失和有关. 病变肝腑责之肝脾,尤其是脾土虚 ...

  • 技法思维篇:中医临床的治疗规律

    一.痰之治疗律 痰乃津液所化,多因风寒湿热之盛,七情饮食之郁,以致气逆液浊,变成多量稀黏之汁,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留于肠胃,或客于经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其所见诸症,为咳,为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