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通宝二钱鉴定要领
传世品伪锈的作法是把伪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蜡。传世真品黑得沉着、光滑,而伪品则漂浮、发亮。绿锈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别,地质带酸性的地区氧化程度也相应严重些。北方干燥,雨水少,不易干,则锈色坚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湿,氧化层较松且多呈蓝绿相间二色。
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由工部主管铸钱,下设宝源局。朱元璋为避讳元朝的元字,把所铸之钱钱文一律叫通宝而不叫元宝,而不只是为避讳他自己的名字,以后所铸之钱也都没有元宝钱文。
洪武通宝钱制沿续元末朱元璋所铸“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同时继铸大中通宝钱。
观察铜色辨真伪。古钱币的材质有红铜、黄铜、青铜之分。明代以前没有黄铜币,其钱币大都由青铜铸成。黄铜钱币不断裂,青铜则易断裂。
水煮古铜钱,定真伪。古铜钱上的锈或绿或红,或黄或蓝,附着力极强。遇到锈色可疑的高古钱,放入沸水中煮20分钟后看锈色,如果锈色不变不脱的是真钱,变色脱锈的可判定是假货。
古钱鉴定中最简单的一种。因为伪品钱币多是用化学物质来伪造装饰,往往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刺鼻的化学性怪味,而真品钱币则没有这种怪味。
看大小比重定真伪
古铜钱的大小,轻重千差万别,很难说清规制,但从普遍性分析,也能悟出一般规律。如战国“半两”,大部分直径3.2厘米左右,重5.4—7.4克不等;秦“半两”大部分直径在2.5—2.8厘米之间,重3—6克左右;汉“五铢”大部分直径在2.4—2.6厘米左右,重3.2—3.6克之间;唐代“开元通宝”大部分直径在2.4—2.5厘米之间,重3.8—4.2克左右;宋代小平钱多数直径在2.4—2.5厘米之间,重3.4—4.2克左右。近年专家研究发现,“半两”钱直径凡是超过4厘米以上的,均为伪作,小平钱超重和超大的,真品少见。
一种是利用流铜进行改刻。古代铸钱,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铜钱表面会留下浇铸时遗 留的铜液结晶,钱币界称这种结晶为流铜。流铜的存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在作伪者眼里却成了可以利用的对象。这些流铜往往被刻成星纹或月纹,也有的则被刻成文字,这些被刻成的星月纹或文字一般位置都不正。
钱币形体
古代的钱币造型千奇百怪,多姿多彩,不仅有刀、布币,而且还有蚁鼻钱,由于其铸造年代久远,如今存世量都非常稀 少,故其每枚价值一般都在千元以上,如宋朝时期的腰牌钱,因其存世量极少,又形状怪异,一枚的价值就在万元以上,一般情况下,古钱币的形体越大,其价值也就越高,价格越昂贵。
铸币数量
遗存数量直接决定古钱价值。初涉者往往以为“越古越值钱”,其实未必。西汉五铢钱、唐代 开元钱虽然有其历史意义,但由于存世量大,只能归为普通品。但是并不是说唐朝时期的古钱币就不值钱,其实唐朝时期也有不少珍币。如大历元宝,就由于其年号使用时间短,加之发行量极少,故其价格也很昂贵,每枚均在千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