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常识,往往不过是时代的偏见,要超越这个时代的偏见,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

黑格尔曾经说过,“所谓常识,往往不过是时代的偏见,要超越这个时代的偏见,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知识改变命运,信息创造价值。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阅读人类历史上时代的精华,而哲学思想是人类时代的精华,没读过几百本经典,是很难谈独立思考的。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还真是如此!大学期间基本上是从图书舘中过来的,以前听俞敏洪讲座他大学读了500多本书,而当时自己的要求是300多本,毕竟哲学类的书籍不比其他,一本书能给予读者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就远远够了,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的精读,这两本书大概耗费了我大学一年的时间。

黑格尔也曾说:“没有人能够超越他所处的时代,正如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皮肤”,但是,独立思想不仅可以超越皮肤、超越时代,甚至可以超越时代几千年!!!哲学到底是什么?我们都在思考!

最近的思考是:哲学是理性思维的产物,探寻真理是哲学的根本目的,批判是其存在的价值!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批判学?这将是我接下来要思考的!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提出相对主义:否定绝对真理、认为“因人而异”的想法。

——————————————————————————————————————————————

苏格拉底:“对于真理我一无所知”为了真理不惜一死。他是最强辩论家,总而言之,只要不断提问,便一直处于进攻方,非常安全。

笛卡尔认为哲学也应该和数学一样,首先设定第一原理(公理),进化成“谁都不得不承认其正确性的维一的终极哲学了”并且在过度怀疑的暴行中提出“绝对无法怀疑的真理”——我思,故我在。

休谟:“上帝不过是由人类经验产生的观念性想象而已”经验主义。

康德反驳:“存在着人类共通的经验形式,所以存在着人类共通的普遍概念,不具有共通的经验形式的其它生物,也就无法具有共通的真理。”提出物自体不可知(物自体指真正的世界)新定义:真理是由人规定的。

黑格尔提出辩证法“从对立中产生出新想法的方法” ——人类的历史将通过辩证法不断解决问题,最终抵达终极真理。

克尔凯郭尔:“对我而言是真理的真理,我愿意为它而活、为它而死。找到那样的真理,才是重要的。”

萨特著名论断:“人类被判了自由之刑。”所谓自由,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不管选哪个,都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选择,十年二十年后也许会对当时的选择悚然而惊。人类背负自由之刑,也应该毫无畏惧。提出建议:不要认为黑格尔的建议事不关己,而是要积极采纳并参与,从中找出“人类个体活在当下的意义”

列维-斯特劳斯:“历史不是那种只朝一个方向发展的。世界上存在许多社会,具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价值观。而那些文化和社会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也没有什么应当追求的唯一文化、终极社会”

杜威“真理不真理都无所谓,只看它对实际生活有没有用。”效果如何?

德里达:批判西方,批判真理,真理不仅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得清晰,反而越发展示出存在着许许多多“无法抵达的真理”

列维纳斯:“他者是我唯一希望杀死的存在”

柏拉图回答那个“终极的理想三角形”,是在另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世界里“真实存在的”,命名为理型。结论:能够了解理型的优秀哲学家才应当为王,或者王应当学习哲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与其搬出理型这种东西,不如仔细观察现实,搜集固有性质。将一切事物当做对象,观察其特征,按体系进行分类整理,尝试掌握世界。他被称为“万学之祖”。

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避免互相争斗,共同创造出统治者。定义所谓国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为了保护自己,避免自相残杀,所创造出的组织。

卢梭认为民众没有国家也能生存,而国家没有民众就活不下去,提出主权在民。值得一提,卢梭本人其实在现实中的教育很失败,他抛弃了五个孩子,却写了爱弥儿,是一个癖好异常的四十岁无业宅男。

亚当·斯密观点:“人类的自私欲望,即想赚钱的利己心理,正是经济的原动力。”即使个人恣意追求自己的利益,也必然会受到“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产生出令全社会受益的结果。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体系实质上是压榨劳动者的结构,预言了资本主义的终结。提倡共产主义社会体系。

伊壁鸩鲁提倡幸福生活方式:做开心的事情,过快乐的生活。神或许存在,但人们不必在意。是一个人格温暖的人

耶稣基督:要爱你的邻居,要爱你的仇敌,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被长矛戳进胸膛。

奥古斯丁认为人从降生开始背负着沉重的罪业,如果没有上帝的恩宠,人将无从获救。

托马斯·阿奎那:绞尽脑汁,想让神学与哲学和谐共存。

尼采:所谓上帝,不过是弱者的愤懑创造出来的东西而已。对上帝的信仰扼杀了人类原本的生存方式。人生就应该有需要追求的目标、值得奋力拼搏的东西,尼采预言的“末人”生存方式与现代人一样。

赫拉克利特,他对存在的看法是: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存在就是改变形态,不断变成别的东西。他认为有某种万物共通的规则,称为“逻各斯”。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观点:存在不会变为不存在,即“有”不会变为“无”。

德谟克利特“存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论完美地展现出原本相互对立的两种观点也可以同时成立,这恰恰是辩证法的核心。

牛顿,他以同样的角度看待“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独自建立起一个可以预测的科学体系。正因为这样的成就,牛顿才被誉为“科学之神”。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胡塞尔认为:一切的确信都源于主观意识体验,称为“现象”,创立了现象学这门学科。不是因为有苹果才能看到苹果,而是因为能看到苹果所以有苹果。

海德格尔,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但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出色的哲学家”。

索绪尔,近代语言学之父,给出新定义:语言是差异(区别)的系统。新语言观:语言是用来区别不同事物的。总而言之:语言体系的不同=区别体系的不同。

(0)

相关推荐